失落之城:历史的重现与重生

意识到绝大多数人生活的地方注定要覆灭,这非常令人恐惧。
美国科学记者、编辑Annalee Newitz在《四座失落之城》(Four Lost Cities:A Secret History of the Urban Age)一书中要说的,应该是遗失的城市并未完全消亡,探索它们的历史可以告诉我们在这个时代面临的是什么、应该何去何从。作者也尝试给出一些答案——人们为什么会失去城市,为何选择在城市中生活,又是为什么要为注定会消亡的城市投入这么多身心之力?

过去从不遥远,世界上所有拥有古老历史的城市,比如罗马、伦敦、德里、西安等,都建立在一层又一层中世纪甚至更久远的往昔之上。意识到这一点和亲眼看到完全不同,英国版《FT》的作者Nilanjana Roy生活在德里,就亲眼见证了在她家附近的胡马雍陵(Humayun)的发掘。她写到:“石头、承重柱从古老的墓穴中展露于世,有两年时间,我每天傍晚散步时,着迷地看着考古学家小心翼翼地挖掘胡马雍时代的遗址。”
Newitz在考古学家、研究者、科学家的帮助下探访的那四座城市,其历史跨度长达9000年:土耳其恰塔尔土山坡遗址是一座新石器时代的古城,它从农耕聚落发展为人口密集的城市;著名的庞贝古城在公元前7000年达到鼎盛,在公元79年于辉煌时代突然湮灭;吴哥窟是柬埔寨中世纪的首府城市;还有密西西比河岸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前的原住民城市卡何其亚。
Newitz在书中反思人类文明的起起落落,通过四座城市首先要表达的是:失落之城并非消亡于单一的原因和单一的灾难。
“意识到绝大多数人生活的地方注定要覆灭,这非常令人恐惧。”作者在书中写到。失落之城背后蕴含着人类失去文明的秘密。

吴哥窟曾蓬勃发展,直到气候变化打断了它的好运,消亡得漫长也令人心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前的原住民城市卡何其亚生活着三万人,远比当时的巴黎人多。人们在这里过着狩猎采集和耕种相结合的生活,这里还是重要的宗教中心,有黑土建成的金字塔,是许多不同部落的朝圣地——他们可能讲着不同的语言,甚至有不同的信仰,但在这里一同举行隆重的献祭仪式,活人献祭也很常见。但在长久的寒潮和干旱摧残下,这座灵性之城在人们心中失去了地位,到这里朝圣、献祭和祈祷无法改善生活,来的人越来越少,本地居民也因无法忍受气候而迁徙离开,和其他部落合并。
作者还通过考古学家挖掘出的头骨还原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和当时的生活,像是恰塔尔的“Dido”,通过科学技术,我们得知她家的白墙上涂着赭色图案;新石器时代的道路是通过房顶连接起来的,她得登上梯子才能出门;我们也知道她曾跌落摔断了肋骨。被封存在时间中的庞贝古城里则有许多妓女和被解放的奴隶,街头艺术展现着骄傲的庞贝男女对艺术的热情。
城市是有生命的,不论是这些被遗忘的废城还是如今我们居家的所在,“它是一个工具、一位祖先、一个宇宙、一部历史,” Newitz写到,“当我们离开它时也把自己的一部分留下了。当我们来到下一个地方,走在那里的街道,我们也会发现新的自己,不论是变得更好还是更糟。”

Nilanjana Roy在《FT》的书评里写到:“《四座失落之城》充满生命力,绝不仅是一曲挽歌,它提醒我们:人类在不同时代都曾建立过伟大的城市,一座城市消亡了,几个世纪后总会有另一座把艺术家、政客、嫖客、祭司和商人聚集到一起。透过Newitz的眼睛,城市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有机体。”她也写到,正是这种兴盛-消亡-重生的轮回,让“我在时间长河里对人性的未来满怀令人惊讶的乐观态度,尽管此刻这个世界满是争执、气候危机等等”。
《纽约时报》的作者Russell Shorto同样很是感慨:“或许回看9000年的历史对我们今天应该何去何从能有所指引,但对我来说,阅读本书的体验更多是冥想式的。它让我感受到人类走过了如此漫长的岁月,我们还在继续,虽然挑战层出不穷而人性依旧。”
或许这就是本书的力量,它带领我们跳脱此刻,见证了人的坚韧以及过去的重生,进而由此看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