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墨菲的“诅咒”
假如将身份切换为一名旁观者,将视野扩大,把它放在更广阔的格局以及结构中,有没有可能对这现象产生另一种理解。
同一个单位,为何别人的公积金是3000,自己却是300,遑论工资。
为了报读985或211的大学,专业并非前置条件。大二时,便开始筹划凭当前的学历和专业,毕业之后如何快速有效变现,最后悟出实习比上课更实用。于是乎,大学期间,先后在多家省级、国家级媒体实习,以积攒筹码。
十年前的今天,决定十年后的今天。
努力之外,选择与机遇同样重要。
在严飞著的《穿透——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这本书里,关于上述现象的解释更精确与丰富。
现代社会里,为什么人对金钱的追逐,很多时候会陷入本末倒置的境况。尽管“金钱只是通向最终价值的桥梁,而人是无法栖居在桥梁之上的。”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和哲学家齐美尔的名言通俗易懂。
如果还是一名在校学生,对于生存需求之外的物质可以嗤之以鼻,但人到中年,何止万事休。尤其在关乎下一代如何越级而上的问题里,钞票就像一块块砖头,可以砖砌一级又级台阶,又能筑起一圈又圈高墙。望子成龙,无论是走卒贩夫,抑或皇亲国戚,莫不如此。
长大之后,想做什么?
想做一名小丑,我觉得自己就是一块搞笑的料。
希望你长大之后,即便做一个小丑,也要做到人前人后都是一个快乐的人。
前几天,孩子母亲与孩子的对话。
小孩的快乐是简单的,而家长却深谋远虑。
“教育的不公,并不仅仅只是一组统计报表里的数据,背后更牵涉到我们有关户籍制度的设计局限和城乡不平衡、社会阶层愈发固化这样的深层次问题,连带出来的,则是我们整个社会秩序的组成与运作。”
今年9月份,小孩就要上一年级,囿于户籍,小区门口的学校几乎不可能上的,只能走积分入学这条路。而积分入学的学校不仅远离家住的小区,还位于城区的郊区。这对于普通上班族来说,需要付出更多时间成本。回到这座城市生活工作已逾十年,房产、社保、纳税等条件都齐全,只差户籍,但也正因为户籍的问题而沦为这座城市的二等甚或三等人。
也许,有人会说,占了农村户口的便宜,又想享受城市资源,鱼与熊掌从来不可两者兼得,这是活该。
对,是的。
我和妻子都是身无薄技的人,收入有限,而农村户口每年可带来一些收入,基本能满足孩子上兴趣班之用。假如迁户口了,这份收入就没有了。也曾想过放弃这份收入,让小孩入读小区门口的学校,但这只是一所很普通、很普通的学校,而且按照目前这种教育状态,学校与家庭教育平分秋色,校外的兴趣班和补习班却愈发重要。两者相害取其轻,于是陷入无可奈何的境况。
我和妻子都没想过占哪一方面的便宜,深知祸福相依,利弊共存,只想下一代可以掌握一些技能,拥有选择的能力,而不像父辈般被社会推着走且不知前路在何方,可以跳出父辈的阶层,不再像动物一般活着。譬如,出于爱好才当小丑,而不是为生活而被迫卖笑。也希望孩子在校期间,没有太多焦虑,无须急着拿所学去变现以维持或提升生活。公积金3000也好,300也罢,都不至于影响生活的质量。
仅此而已,趋利避害的愿望。但社会往往say no。
假如将身份切换为一名旁观者,将视野扩大,把它放在更广阔的格局以及结构中,有没有可能对这现象产生另一种理解。
生而为人,道阻且跻。迎面而来的问题,不一定都能统统解决掉,然而在解决不了的时候,尝试去理解它,接受它,这不是鸵鸟政策,却或能“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比郁结在心有现实意义——摆脱墨菲的“诅咒”。
齐美尔也认同。他说,“我们作为细胞,短暂的存在是属于这整个历史生活的,我们的任务不是谴责或原谅,而仅仅是理解。”
回到《穿透——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上。严飞老师以7位社会学奠基人经典理论为工具,理性批判,感性共情,一针见血地穿透社会运作的基本逻辑、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用新的目光去审视我们生活于其中自以为非常熟悉的世界,阐述身边场景中可能困扰我们的现象及问题,借此拾取坦然面对人生种种挫折的信心。
3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