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8-解放日报-阿尔茨海默
本报见习记者 刘雪妍
80岁的老人里,孙志雄是很帅的那种,衣服总是整整齐齐,头发理得一丝不乱,走路虽然慢,但拄着拐杖也很精神。
他家住松江,在小区里散步时,遇到个年纪差不多的老太太,就冲人家笑:“你真漂亮,我爱你。”妻子李中玲赶紧上前解释:他有阿尔茨海默病。对方却笑得很开心,说是一辈子从没听过这样的话。
有时去超市,有年轻人看到孙志雄,兴冲冲地跑来求合影,听到他说“你真漂亮”,还会高兴地抱抱他,回应一句“老爷子,我是你的忠实粉丝”。孙志雄不懂这是什么意思,他也不知道,自己在抖音平台上有30万粉丝,被大家叫作“网红爷爷”。
患病之后,孙志雄忘了家里的地址,忘了吃饭和如厕,甚至不知道自己是谁。“你真漂亮,我好喜欢你,我爱你”成了他的口头禅,也是他向世界表达善意的方式。
- 可爱爷爷
儿子孙晓雄有一条置顶视频,没什么修饰,就是父母从年轻到老年的照片一张张滑过,岁月长河和浪漫阳光在《在此刻》悠扬的调子里流淌。他配文:“我的爸爸妈妈是同班同学,15岁就相识,如今80岁了,平平淡淡的一生。爸爸生病后,妈妈无微不至、寸步不离地照顾。”获赞20多万。
拍视频记录爸爸的日常生活,始于偶然。有一次孙晓雄和父亲在小区里散步,老爷子兴致来了,唱了一段评弹,中气十足,边走边摆胳膊。孙晓雄拍了视频上传抖音,一下子有了十几万点赞。
一个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居然这么可爱有趣,被打动的网友们留言、私信孙晓雄,想持续关注老爷子的生活。孙晓雄迄今发布了2000多条视频:父亲跟他争夺雪糕、跟小孩子互动、经常蹦出来的无厘头对话……都是最普通的生活场景。
关心和联系很快顺着网线而来。有粉丝从崇明、浦东赶来,只为看老爷子一眼;有人说老爷子的笑容和笑话,治愈了忧郁很久的自己;也有人后悔,当初没有如此细致地照顾父母,如今子欲养而亲不待……很多人从孙晓雄的视频中获得了启发和力量。
有次他们在家附近的小店吃馄饨,偶遇一位老人,老人说自己的妻子刚过世,一直很伤感,从孙志雄夫妇的视频中,获得了很多安慰。
有留言说家里老人行为反常,孙晓雄劝对方赶紧带去医院就诊,早期干预。还有病友家属问他怎样能让病人的状态和孙爷爷一样好、应该吃什么药。他耐心回复:每个人吃的药都不一样,一定要去检查、听医生的。他还把父亲的就诊过程写成长文,发给有需要的人。
有位粉丝的妈妈也是阿尔茨海默病,他看了视频后,学着孙晓雄经常跟妈妈说话,并拍成视频,也收获了很多关注。孙晓雄鼓励他说,这样做很好,能让更多人知道如何跟这些老人相处。
李中玲平时也喜欢看网友的留言,看到大家都喜欢老伴,她很高兴:“虽然他有病,但我给他弄得干干净净的,大家把他当宝,就是给他最后的尊严。”
- 生活错位
视频里一家人的嘻嘻哈哈是常态,但疾病带来的苦与痛也从未消散。
2011年,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春日午后,孙志雄突发脑溢血,6小时手术后,他的后脑勺留下了3/4个碗大的凹痕,万幸手术很成功,他也恢复得不错。可家人发现,老爷子记性变差了,不认识家门、叫不准家人的名字;精神也有些反常,一个人自言自语,还对别人胡言乱语。家人以为是手术后遗症,带他到三甲医院配药,还到处找民间偏方,相信他会慢慢好起来。
可两年后,孙志雄因脑梗再次手术后,行为反常情况加重了。医生判断,上次术后不久,孙志雄可能就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
“按时服药,多加陪伴,珍惜最后的时光。”医生的话像是一纸判决,让全家猝不及防。李中玲最想不通,看到孙志雄一个人安安静静坐着,她觉得“他不像病人,一点都没有生病的样子”。但刚恍惚一下,一句“我要大便”,就把她拉回了现实,往往话音还没落,就闻到了臭味。
孙志雄生病时71岁,李中玲70岁。丈夫的病恶化很快,很快生活就无法自理,吃饭、穿衣、吃药、洗澡、大小便都要靠她照顾。因为大小便失禁,李中玲一遍遍给他换裤子,最多时一天换了5条。
患病初期,全家人最担心孙志雄走失。虽然记忆受损,但他身体很好,走路时脚底生风,常常悄无声息溜出家门后走失。儿女给他买了GPS定位器戴在手上,也做了“身份卡”挂在脖子上、装在口袋里,但常会被孙志雄丢掉。
走失、找回、再走失,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太多次,李中玲不得不限制他的行动,白天,用椅子堵住门口的走廊,在上面放一排手摇铃,只要听到动静,就能跟上。睡觉时也用布条绑住两个人的手,孙志雄起夜,她就跟着醒了。后来,她患上了失眠。
其实,孙志雄患病后,李中玲就病了。因为大多时候围着丈夫转,不怎么出门,也缺乏锻炼,她比刚退休时胖了不少。此前身体健康的她,有了“三高”,还得了两次脑梗,每天大把大把地吃药。
几年前,李中玲在家突发脑梗,晕倒在床边。她不敢动,喊孙志雄把手机拿给她,可他拿来了电视遥控器和空调遥控器,无论怎么说,他都听不懂,像一堵厚厚的墙,给不了任何有效反馈。她只能自己慢慢爬过去,打了120,要是再晚一点,后果不堪设想。
“那一刻,真的很绝望。”这堵“墙”仿佛堵住了余生的所有可能。
李中玲有个要好的女同学,一儿一女都是高知,分别定居美国和法国。有一天,同学的丈夫给李中玲打电话,“我感觉自己要撑不下去了”,说完崩溃大哭。原来,同学得了和孙志雄一样的病,整日大小便失禁,虽然有保姆,但还是让人心力交瘁。他发来照片,已经攒下了210片安定,崩溃时总有轻生的想法。听他哭,李中玲也跟着哭,但还是为他打气。
那段时间,李中玲也沉浸在不开心里,她得了抑郁症,也想过自杀,她很委屈:“我是个女同志,也需要丈夫的呵护和心疼,可他现在都不能跟我交流。”她爱美,头发白了就会仔细地染黑,可困在这种情绪里,她也顾不上这些了。
刚退休时,李中玲生活丰富,她剪纸、中国结、麦秆画、布艺画样样在行,不少作品还获奖,被拿去展出。“我做出来的东西,他都是第一个欣赏,我需要什么材料,他也会陪我到城隍庙去买,退休生活很幸福的。”可丈夫生病后,这些她都没有做过,没有精力,身体也吃不消了。
她最怕生病,她觉得自己没有权利生病。
前段时间,她双脚肿胀,影响到了走路,儿子陪她去医院的路上,她还在叮嘱儿媳,别忘了叮嘱老伴喝水和吃药,大小便也要提醒。检查结果出来,李中玲得的是肾炎,再严重,就可能发展为肾衰竭。
知道结果,她的第一反应是,不能住院,住院的话老伴怎么办?虽然儿女都很孝顺,儿子就住在隔壁。但照顾老伴,还是自己最顺手,那些生活中的细节,早已刻进了她的血液里。
- 父母爱情
孙志雄和李中玲是中学同学,15岁相识。两人最早的一张合影,是中考后,去漕河泾溜冰时拍的。后来,他们就自然而然在一起了。
“你看他年轻的时候是不是还挺帅的?”李中玲指着那张黑白照:孙志雄坐在石头上,穿着白衬衫,面容俊朗;李中玲站在他身后,左手搭在他肩上,白衬衫扎在短裤里,带着一份飒爽。
李中玲打小就喜欢拍照,她很细心地收拾着全家的照片,有厚厚的三四十本,按时间排好序,每张都做着标签。有的老照片边缘有些破损,她就把人物裁下来,找个背景图拼贴上去,一点也不输现在小年轻做的手账。
“1956年,苏联军舰首次造访上海,我代表上海少年儿童去吴淞口迎接,穿着新裙子”“1960年,初中毕业,这是我们青梅竹马的第一曲”“1970年元旦,小女儿晓琪来到我们家,一家五口开始了新的生活”……
李中玲外向,她说自己“一个人把家里人的话都讲完了”,孙志雄话少,总是安静地听李中玲讲。两人都热爱外国文学,会讨论《约翰·克利斯朵夫》《安娜·卡列尼娜》《红与黑》,也爱看《乱世佳人》《傲慢与偏见》这些译制片。
在她眼里,丈夫骨子里是文艺浪漫的,会背诵古今中外各式各样的诗歌,还喜欢唱苏联歌曲,兴致起了,两人一个弹琴,一个唱歌。
李中玲毕业后在大名幼儿园做幼师,每天下班时,孙志雄就等在大名路闵行路路口的电线杆下面。他很少走进幼儿园,因为大家一开玩笑,他就会害羞。但每次一起出门,李中玲完全不用操心,她不认路,只要跟着丈夫走就行。
上世纪60年代末,孙志雄和父母妻儿一起被下放到安徽桐城。李中玲做小学老师,孙志雄务农,他会讲故事,不仅给孩子们讲,村里人也都爱听他说《三侠五义》。90年代重返上海后,他们安家在杨浦区扬州路新康里的弄堂中,住了20多年。
李中玲喜欢拍照,孙志雄就帮她拍。即使是生病后,她摆好姿势,他也能帮忙按快门,抓拍的很多照片李中玲都蛮喜欢。QQ空间里,她有一个相册叫“相濡以沫”,还有一个叫“我的他”,分别放着两人的合影和孙志雄的独照。
生病之后,孙志雄更粘李中玲,妻子去哪他跟到哪,出门永远拉着她的手,在她边上才心安。李中玲去医院看病那天,回家刚脱下外套,围巾都没拿下来,孙志雄就来抱她:“我怎么那么想你,我想抱抱你。”她亲吻了丈夫的额头,拍拍背安慰他。
“这些话他以前从来不会说。”李中玲说,“我以前很作的,会发嗲,电灯泡一坏,他就上去拧。他生病以后,这些我都要重新学。以前他是我的大树,现在我变成他的大树了。”
房间被李中玲收拾得井井有条,橱子上的粉百合、茶几上的小牡丹都开得正好。孙志雄有时会去拔这些花,就算反复给他讲花很漂亮,不要拔,都没用。自从有一次李中玲说,这些花自己都很喜欢,孙志雄就记住了,中玲喜欢,不能拔,于是再也没拔过。
- 我有三扇窗
“爸爸,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下一句是什么?”吃完饭,孙晓雄搭话,孙志雄听到,立刻在椅子上坐直,一字一顿地说“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又连着重复了好几遍,胸前的围嘴随着他的动作一起一伏。孙晓雄帮他摘下来,笑着鼓励:“背得真棒!”听到夸奖,孙志雄嘿嘿笑个不停。
父亲脑海中的记忆,被橡皮擦抹得七零八落,没人知道他还记得什么。刚生病时,他可以自己一口一口吃完饭,现在吃着吃着眼睛就眯起来了,最近吃完饭也不记得摘下围嘴了。
“普希金的诗,我爸爸以前可以用俄语全文背诵,圆周率能背到小数点后面100位”,而现在,家人要用十以内加减法的卡片来和孙志雄做游戏。
父亲生病后,生活变化最大的是孙晓雄。那时他的床上用品生意蒸蒸日上,店面开到全国20多个城市,经常出差。可他晚上总睡不着觉,闭眼就会梦到父亲走丢,而且找不到,导致精神状态不好,总冲人发脾气。
母亲身体不好,为了照顾父亲,他把全国的店陆续收了回来,开起了网店。动迁后,他和妻子从市中心搬到郊区,住在父母隔壁,虽然是一居室,但他很满足,这样就能每天陪父母吃饭了。
有时候听老伴说,晓雄今天会晚一些回来,孙志雄就躺不踏实,一会儿就坐起来看看门口,直到儿子回来了,才放心地睡去。
如今,孙晓雄的网店生意比实体店更好了,他这样理解孝顺,“你只要孝了,很多事情都会顺。”
儿子住在隔壁,女儿住在附近,李中玲心里踏实多了,老伴半夜里不舒服,一打电话,孩子们都赶过来了;老伴在楼下绊倒,她喊一声,孙子光着脚就跑下楼来扶了。
有同学转给李中玲一篇微信文章,讨论子女是前世来还债的还是讨债的。李中玲说:“我的儿女都是来还债的,每个都很好,他们之间相处得好,下一代感情也好。人都说上帝关掉一扇门,必定会打开一扇窗,这是给我开了三扇窗,三个孩子,阳光雨露空气我都有了。”
对抗遗忘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好在患病多年,孙志雄身体的其他指标都很好。儿女每个月都带他去医院验血,半年还会做一次全面检查,调整药品剂量。
像孙志雄这样的患者,全球目前有将近4000万。在中国65岁以上人群中,大约有900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遗憾的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原因至今不清楚,也没有非常有效的治疗药物。一旦确诊,病人和家庭就开始了一场和疾病进行的漫长而艰辛的马拉松,通常持续的时间是5到10年。
有粉丝告诉孙晓雄:母亲生病后意识混乱,保姆挨打报警后,找不到合适的人来照顾,也没有养老院接收,他只能把母亲关在房间里,母亲从得病到过世只用了4年。
这样的事情,孙晓雄听到太多。现在全国能接收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养老机构寥寥无几,绝大多数病人只能由家属照料。他有个熟人的丈母娘,送去养老院的第二年就去世了,而在送去之前,老人的症状比孙志雄还轻,能清醒地打麻将和交流。
孙晓雄有位粉丝是北京的医疗专家,他会让学生把孙晓雄视频中的对话记录下来作为案例。在交流中,这位专家和孙晓雄说:“家庭照护模式,最适合这类老人,在家里有人陪伴,有人讲话,也拥有自由,可以做喜欢的事情,这样患者有安全感,病情发展也会减慢。”
虽然这只是一个家庭样本,却提供了一种对抗疾病、衰老和遗忘的不同方式。孙晓雄常说,“不要把病人当成负担,我们也会老,他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晚上洗好脸,看会儿电视,躺到床上,李中玲会在心里默念:“一天过去了,感恩。”孙志雄睡前会伸一伸手,碰到妻子,就能安稳睡去,这是两人的暗号。
年轻时,他们有张黑白合影,一左一右靠在一棵树上,李中玲剪出一个心形纸片,写下“我们的心连在一起”。时隔多年,他们当了爷爷奶奶,在一张相似的彩色合影旁,李中玲写着“爱的最高境界,是经得起平淡的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