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看波斯壁画认识中东传统乐器!
啊,刚发现还有另外两幅更好看的波斯壁画,继上一篇后看图学认中东乐器第二弹!


这两张壁画同样现存于伊朗伊斯法罕 (Isfahan, Iran),位于著名的四十柱宫 (Chehel Sotoun, 波斯语:چهل ستون),最初由萨菲王朝第七任沙阿阿拔斯二世 (Shah Abbas II, 就是上一篇里的苏莱曼一世的爸爸)所建造。


四十柱宫到处都是非常精美的壁画,不仅有反映战争场面、经典的历史时刻、民族战斗英雄等题材的大型国家主题绘画,还有大量的富于生活气息反映日常活动的画作。上述两张壁画,反映的其实都是君主们的外交生活,大概这种场合非常需要好音乐加持吧,所以才留下了这么多关于波斯传统乐器的宝贵信息,让我们至今犹得见证其风采。
首先第一幅壁画里描绘的,是公元1640年沙阿阿拔斯二世(下图左)为突厥斯坦埃米尔纳德·穆罕默德·汗(Nader Mohammad Khan, Emir of Turkistan,下图右)举办的宴会。从1621年起,这位纳德·穆罕默德·汗就流亡在沙阿阿拔斯二世的王廷,试图重新夺回他对突厥斯坦的统治权。

第二张壁画的主人翁,则是萨菲王朝沙阿塔赫玛斯普一世 (Shah Tahmasp I, 1524-1576年在位,下图右)。1544年,他帮助印度莫卧儿皇帝胡马雍 (Humayun, Nasir-ud-Din Muhammad of the Mughal Empire,下图左) 恢复了莫卧儿帝位。作为回报,胡马雍将坎大哈 (Kandahar,今天位于阿富汗南部的城市) 献给了塔赫玛斯普一世。坎大哈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1995年,塔利班便是从坎大哈突然崛起,几乎一统阿富汗。

正如Peter Burke在《图像证史》中论证的那样,图像作为历史研究的资料,它所含有的信息细节极其丰富 (当然如何正确地从材料中找出可信的信息,是研究的关键)。比如说这两幅画里非常丰富的人物服饰:首先只有尊贵的沙阿才能佩戴这种精美的头饰,它叫做Sarpech,人物的头巾 (Turban) 的质地和缠法,衣着面料式样剪裁显然有着非常微妙的区别。哎,这部分我翻遍了所有能找到的英文资料也没能搞明白,太难了,文后链接贴一个我能找到的相对全面的英文阅读材料好了。

而在另一张画里,波斯人戴着这种白色锥形,用头巾缠绕而成的被称为"taj"的头冠,羽饰Sarpech的数量多寡显然与身份等级相关,只有沙阿自己才能满头插满了Sarpech:

此外你还能看到人物佩戴的精美的腰带弯刀弓箭,饲养的鸟类供奉的礼品,使用的器皿(比如说波斯人显然对于长颈瓶有某种执念,无论金、玻璃、陶瓷材质的酒瓶都是细长颈的。对了这里还出现了青花瓷,此时中国正是明嘉靖-万历年间,正是外销瓷贸易的鼎盛时代)、食用的瓜果蔬菜,总之信息非常丰富不一而足。啊,我真的非常期待能读到更多关于这些壁画的社会历史文物信息的研究啊!





咳咳,好像说了这么多光说衣服吃喝去了。对,我们主要还是要说乐器。
卡农琴 (Kanun, Qanun, 波斯语:قانون)
两张画里都出现了这种弹拨乐器,画中的形制要么画得不够精确要么现代乐器比古代已经产生了差别,但大致它应该属于卡农琴的一种。“卡农”这个名字其实来自于阿拉伯语词汇 Qonun和希腊语Canon (两个都是“法律,准则”的意思),命名由来大概是因为传统波斯乐队的定弦音基准是靠它来找的。它由一块木制共鸣箱,上面26组三重弦一共78根弦组成(所以它是个音域宽广、音程关系非常复杂的和声乐器),演奏的时候食指带拨片拨弦发声。

一般认为Qanun来源于古埃及的拱形竖琴 (arched harp),不晚于15世纪它就已经传入波斯并且发生了一些形制的改变,16世纪的波斯细密画里已经能看到它的身影。然而后来它在伊朗音乐传统中却逐渐失宠,现代的Qanun琴形制基本上是在土耳其、埃及和叙利亚定下的。另外Qanun应该算是Zither琴这个大类中的一种,下图可以看到各个地区的类似乐器。

其实中国筝也是属于Zither琴,所以,嗯,Qarun的音色跟筝真的很像。
祖儿纳 (Zurna)
壁画里的这位鼓着腮帮子的小伙子,他吹的乐器祖儿纳,是一种双簧管类乐器 (所谓“双簧管”就是说它需要气流吹动簧片振动从而带动管部共振发声,跟上一篇说的纳伊笛不是一个发声原理)。下图展示了不同形制的祖儿纳和簧片的构造。

至于它的音色,哦我的天呐,它简直就是那个承办了菊次郎头七的唢呐!那阴魂不散的穿透力!
乌德琴 (Oud, Persian: بربط) / 沙士塔 (Shashtar, Şeş-tar, Persian: ششتار)
好吧,那么下面这两件乐器呢,就不得不牵扯到世界乐器进化史上一段有名的扯不清的公案,鲁特琴 (Lute) 的起源和演化。首先我们先来认认壁画里的这两件:下图左叫做乌德琴,右面的貌似还没有中文通译,波斯语里叫做Şeş-tar,它们和我们熟悉的吉他、琵琶等都是鲁特琴的近亲,一般都由梨形木制共鸣箱和琴颈 (乌德琴和鲁特琴的琴颈是向后反折的,Şeş-tar的琴颈特别细长) 制成,正面配有面板和音孔,拉上数量不等的琴弦和旋钮,都是它了。

从语言学角度来论证它们与鲁特琴的亲缘关系呢:乌德琴“Oud”及鲁特琴“Lute”都源自一个阿拉伯词العود,此词音为al'ud,是“这(那)木头”的意思。但与鲁特琴相比,乌德琴的特点是它没有琴格,所以弹奏者在平滑的指板上更容易发挥滑音和颤音技巧,这同时也意味着它更容易演奏出十二平均律中不存在的那些比半音程还小的微分音,嗯总的来说非常适合波斯音乐注重装饰音的这个演奏特点。乌德琴有11根弦,鲁特琴的琴弦数量在欧洲巴洛克时期从十几根到三十几根不等。
而上右图的这种Şeş-tar琴,嗯我合理怀疑它应该是一种时代的眼泪,它现在已经濒临失传也很少有文字资料介绍 (最少是在英语世界里很少)。它的名字Şeş-tar在波斯语里就是“六根弦”的意思,如图所见它是一种六根弦、带琴格的鲁特琴,据推测它就是上一篇所说塔尔琴 (Tar) 的前身。
另外说到鲁特琴,这个就不得不提到,鲁特琴家族在横跨整个欧亚大陆各个地区,几乎都发展出了形制音色既极其相似又各有特点的成员。如下图所示,以及包括中国的三弦琵琶月琴,蒙古的陶布舒尔,日本的三味线,都算是它们的近亲。

我并没有在中文互联网中找到Şeş-tar的演奏视频,Youtube也只有一段业余爱好者的演奏资料(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LSoMaAH_jE)。但是乌德琴仍然比较常见,下面听一段非常好听的乌德琴二重奏!
对了,林俊杰在《梦想的声音》重新演绎的这首《凤凰于飞》,中段Kenn C演奏的,就是乌德琴,它在这首歌曲中与它的亲戚吉他重逢了。这个真的是无论音乐性,叙事性,演唱技巧,情感表达,都堪称神作的版本,而且,它是站在刘欢原作这座巅峰旁边毫不逊色的新巅峰。建议反复食用!
说到这里,现存已知的波斯传统乐器,基本上都已经讨论完了。为写这两篇文章以及搜集资料的过程,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一带一路真的不是一句空话。看啊,如果欧亚大陆各个民族之间曾经没有那么紧密的交流与联系,我们怎么可能会在地理距离如此遥远的地区,流传下来这么多亲缘关系如此明显的乐器呢。所谓中国古典民乐,其实一番审视下来,大量的都是直接间接受到了西域音乐的影响。时代变了,可是我们人类是应该选择关起门来继续各自闭门造车,还是敞开胸怀开放友爱地接纳异域文化的浸润和启迪呢?
最后,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这些绚丽多姿的乐器一起合奏的美好音乐:一首根据波斯诗人鲁米的诗歌改成的歌曲:
资料:
1. 波斯王朝服饰:https://iranicaonline.org/articles/clothing-x
2. 一张波斯帽饰汇总图:https://i.pinimg.com/originals/45/3c/a5/453ca525494bbe1b49c050e01061a418.gif
3. 这两个网站可以看到Chehel Sotun Palace壁画的高清图片:https://pbase.com/rjstone/chehel_sotun_palace http://www.horti-expo2019.com/node_7244118.html
4. About Qanun and other Zither-like instruments. http://www.middleeasterndance.net/Music/Kanun/AboutKanun.html
5. 这个网站有一些关于中东乐器的汇总信息:https://dubsahara.wordpress.com/oriental/instruments/
6. 排箫的历史:http://www.panflutejedi.com/pan-flute-history-main.html
7. 好听的波斯弹拨尔(Tanbour,Tambur)独奏: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3s411j7P8?from=search&seid=7194695707562779954
8. 一个优秀吉他手的Oud初体验,还讲到了多变的Scales和Microtones!: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A5VdzRHh-U
9. 好听的土耳其 Saz 独奏: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IMKJ43TFLs
2021-04-07 更新:
1. 关于Shah Tahmasp I 戴的那种头冠 "Taj-i Haydari", 来自友邻龟掌拨清波评论推荐的密歇根大学Christiane Gruber的这只视频 (https://sites.lsa.umich.edu/khamseen/short-form-videos/2020/a-safavid-painting/) 提到:Taj-i Haydari, or Haydar's Crown. "He would wear a turban with a tall rod in its center. This type of headgear was worn by the Safavid rulers of Iran between 1501 and 1722. The rod represents the imams of Twelver Shi'ism, also known as Imami Shi'ism. This was the state religion of the Safavid rulers of Iran."
2. 从各种转发评论中看到的关于祖儿纳名字的讨论还蛮有意思的,抄:
(1) 在波斯也是叫Sornā。中古波斯语 强壮的笛子 strong flute的意思。 -虎次方 (https://www.douban.com/people/33324603/status/3380028095/)
(2) 同一个词根的centum分支演化成了拉丁的cornu,也就是英语的horn;至于satem分支演化成波斯语的sornâ,一方面通过新疆进入中国变成“唢呐”,另一方面somehow还进入到毫不相干的土耳其语和阿拉伯语里去了……得到结论唢呐和horn竟是同源词 - zzy (https://www.douban.com/people/130267824/status/3380570845/)
© 本文版权归 Mary Smith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