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缸中脑】启明会观影节|深浪实验室 个人观影小结
本届启明会观影节的主题为科幻 B站直播间 深浪实验室放映 片单来自于豆瓣小组启明会观影节与社团成员推荐

依照直播间播放顺序
海报制作——阿斯巴甜
1《原始星球》

【A-】#启明会观影节 好强大的步步高点读机,外星人的儿童读本可以让用石器的人类飞上太空,这外星人也太卷了( 某种意义上是对人类史的回望,侧写和预言。到底是什么在塑造人成为人?盗火的光芒亦或是车轮的碾痕,当我们把一种偶然的选择当成是必然的自持的时候,我们看待其他生命的角度便产生了偏差。本片通过另一种视角去丈量人类在进程中的意义,但是简单的转化角色和复刻重演人类从蒙昧到启蒙的过程似乎又将扩散的视点重新收入囊中。 本片的视觉展现和配乐都近乎完美,特色的生态结构,生物特征,生存方式,冥想(交配)的原始星球,颇有国家统御生育的幽默元素。
2《潜行者》

【暂定A+】#启明会观影节【999】 这次步子迈得太开,自己拉到胯了。看的第一部塔可夫斯基,说实话对于视听方面的卓越暂时还没有那么多共情(个人水平还太低了) 但是路边野餐本身的设定还是非常有意思的,曾经很喜欢杰夫范德米尔在《遗落南境》中营造的氛围和语言风格,看完这部后发现借鉴和套用的部分是真的明显啊。 从对区域概念的借用,到不同职业对人性部分的指代,较为晦涩的演进和对话,范德米尔在文字上的张力挺还原了影片的氛围。 可能这类故事我还是只停留在文字审美的部分,对于视听上的挖掘还需要多加学习 等待第2000部二刷
3《千年女优》

【A+】#深浪实验室 豆瓣标记1000部纪念 时间背后的画板与每个人心中的钥匙 一部追寻爱的电影,一部追寻追寻的爱的电影,一部追寻追寻爱的意义的电影。奔跑着的千代子在历史和影像间寻找爱情与自己的碎片,身后的脚步又留下了时代的切片和回忆,她的故事就是我们的故事,爱的旅途或许就是我们的旅途。 相较今敏的其他作品,本片在叙事结构上更为立体三个视点推动演进,用影片和角色丰富千代子自身,当采访的视点在观察千代子的影评与当下时,我们也在观察影片与当下。蒙太奇出神入化,阅片量不多就不赘述了。永远困在冬天的执念,永远追不上的画板,永远打不开的钥匙
4《 十二猴子》

【A-】#启明会观影节 B站深浪实验室 跨时空斯德哥尔摩公路片(迫真) 暂时还没看过《堤》,科技技术和道具的展现有浓厚的《地铁》既视感。多端的故事演进通过时空回溯勾勒在一起还是很不错的。这对主角在还原呈现了斯德哥尔摩情结的表现张力十足,布拉德皮特在此片中的表现也十分耀眼。 当现代的心理学成为了丈量是非的标尺 我们该如何相信疯狂的幻想? 也许只有爱和故事
5《 发条橙 》

【A+】#启明会观影节 B站深浪实验室 “我完全痊愈了” 完完全全的本我回来了,和弦中起舞的沸腾之血与奶汁浸染的道德音符。库布里克展现了非凡的美学,从特色的摆件家具到暗示丰富的服装道具,音乐在本片中就像钥匙,类似于心理学家的关键词与催眠师的怀表,不止作用于角色,也作用于我们观众——用美学体验去唤醒本我中的本恶。 本恶的我如何跨越本恶?用道德,用约束,用感召,用强权。谁又能说我们每天经历的不是一种洗脑与摧毁?服从,认同,谄媚,理解。当道德失去土壤,那选择自然就会枯萎,最后的镜头又何尝不是朝向观众,在这个荒诞颠倒的世界你愿意成为你自己吗?我觉得我完全没有痊愈。
6《降临》

【A/S】#启明会观影节二刷 这片在家和在影院看完全是不同的体验,如果按照我的私心是应该要给S的,维伦纽瓦让我第一次认识了何为视听的艺术——晴星高坠,横云掠影 对壳的视听展现在当时深深震撼了我,我也开始了我对电影视听美学的捕捉之旅。作为一部基于语言学架构的软科幻,在叙事逻辑上已经算优秀了。 科幻不只是恢宏的星海战舰,还有罩子下每个人最脆弱的心房。用诗学的方法讲述了一个非线性时间的故事,2010-2020最喜欢的科幻电影
7《回忆三部曲》

【A-】#启明会观影节 B站深浪实验室 三个故事的水准差别很大,在影像上的张力都很充分。第一部太空歌剧的节奏处理得较差,故事非常平淡,几乎没有任何共情,配乐用得过于出戏,元素和概念也都是老生常谈了,单单靠视觉表现还是难以支撑匮乏空洞的故事。 最香兵器(迫真),第二部就要优秀得多,夸张荒诞的黑色幽默科幻。故事节奏控制得挺好,花海的展现也非常有意思,影片中还处处体现了美国军队在日本仿佛如鲠在喉,敢怒不敢言。虽然说是为了故事的演进,但就不能提早封路或者地毯清理嘛? 第三部是巨炮爱好者的浪漫。乌托邦,1984,旁观者,极权军权体系这些关键词不断浮现。谎言一直都是社会体系稳定的食粮。
8《少数派报告》

【B+】#启明会观影节 B站深浪实验室 不愧是PKD的故事,比现在好多科幻电影的架构都要好,许多精细的部分也得到了惊喜的还原,配乐和部分场景十分优秀,神谕池和祭司的设定太有既视感了(郭敬明又偷了吧?)但是这个打光真的接受不能,角色时时刻刻沐浴在光之战士的氛围之下。可惜最后还是有商业电影明显的斧凿,节奏控制得也不是很好,让故事演进过于平淡,需要提速。
9《他人之颜》

【A】#启明会观影节 B站深浪实验室 你更像你自己,还是面具更像你自己? 当本我与展现自我剥离的故事,他者的目光一直在塑造我们自身。本我不可能脱离展现自我,不然就会像主角一样成为了需要重塑的“怪物”。当我们的本我逐渐内缩,躲藏起来,反而是面具绑定了你的社会关系,你的社会结构,当你越自信,越依靠面具,面具也会让本我渐渐成为相匹配的人。安部公房太先进了,这个关系在当今的网络社交更为明显。本我不依附自带的面具与窗户,只靠个人的阐发与愿景形成形象,当他人的目光如炬切割重塑你的面具,你会发现你逐渐成为了更多的自己。孤独和友谊将合二为一 这就是当代网络社交的箴言
10《变种外星人》

【A-】#启明会观影节 B站深浪实验室 不愧是比尔普莱姆顿,动画的张力被他掌握无遗,荒诞的行为,夸张的表现,直白的欲望和尖锐的讽刺揉捏得恰到好处。背景用色有着水墨和油画的静态质感,配上了夸张的动作演进风格十分独特,配乐也十分出彩。传媒阴谋论,物种核心论,许多拟态和象征都是暗示角色转化后的人类本身
11《不可思议的收缩人》

【B】#启明会观影节 B站深浪实验室 “当你是一个三寸的侏儒时,那么理性,爱情与信仰讲毫无意义,但我依然存在。” 运用了很多站位技巧和错视来营造缩小的对比,道具制作也十分用心,从大到小之间对于人际关系和人物心境的刻画非常有意思,倒是地下室部分共情不足,这些冒险情节在饱受感官荼毒的现在看来过于平淡了(配乐也有问题,配上这个场景总有猫和老鼠的错视),其中对于天敌,辐射与核的时代隐喻也值得回味,结尾的独白虽然老套但可真加分草
12《铁幕性史》

【B-】铁幕下的乌托邦,通过夸张与扭转来反应当下的男权社会和政治史学,但是拍的实在是太不考究了,服装和角色的职能充满了刻板印象,我一直认为性别的特征是通过职能和行为复写和重构的,当一个社会只有生理性别上的女人,自然也会逐渐演化成力量型,领导型,服务型等等各式各样的次级性征性别,而不是清一色审美逻辑下的复制人
13《飞向太空》

【A+】#启明会观影节 B站深浪实验室 这次能说的真不多了,只能等待重看
14《天使之卵》

【A-】#启明会观影节 动画社放映 情境哥特与生化朋克的融合,押井守一部向内视点的作品,充斥着政治隐喻与圣经捏他,故事与角色的结构是简单单调的,但是天野喜孝的美术风格和押井守的自嗨谜语倒是挺搭调的,游弋于阴影的大鱼,投射光亮的军队,方舟般的城市与永无止境的雨点,还有鹦鹉螺的神殿与天使的骸骨。
15《错位》
【A】#启明会观影节 B站深浪实验室 这失去的三十年是在前进还是倒退呢? 我看见了精妙的构图,出色的色彩,前卫的布局和优秀的框架,虽然故事的主题趋于普通,甚至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但是黄健新的视听展现和基于时代的讽刺似乎相较当下都更为深刻,光影的大胆变化布置,场景物件的打磨考究真的令人非常满意,镜头的恍惚间甚至看到了库布里克的碎片

16《深渊》

【A-】#启明会观影节 B站深浪实验室 线上观影节播放的最后一部,本来以为是封闭克系作品,想用来当做游戏的参考,结果却发现影片涵盖的风格和结构异常丰富。从多结构的间接失联分割人物和叙事,还自然地营造了冲突。密室,求生,格斗,牺牲,救赎非常自然地跟从着节奏,在观众未受到视听轰炸的当时,这种屏住呼吸的节奏应该十分震撼,但是卡梅隆本身反战思想的投射在这片显得过于突出,甚至扭转许多逻辑问题,外星生命在本片成为了一个流动的观察者和推动者,并没有紧密地与故事本身进行磨合。
再见,谢谢所有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