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青铜器的种类和名称
每次去博物馆看到青铜器总会冒出来一堆不认识的字,而这些难念的字居然都是宋人给起的,真不知道他们是咋想的,好好补习一下,省得每次去博物馆都显得很没文化。
一、食器
①鼎(dǐng):煮食器或盛食器, 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鼎出土于夏晚期的二里头遗址,青铜鼎流行于整个青铜器时期。

②簋(guǐ):盛食器,用来盛放煮熟的饭食,相当于现在的碗,多与鼎搭配使用。簋流行的时间也很长,从商到东周。

③ 鬲(lì):煮食器与盛食器,用来烹煮肉食(据说还用来煮粥)。流行于商代至东周时期。

④ 甗(yǎn):蒸炊器,相当于现在的蒸锅,全器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 (zèng)置食物;下部为鬲(lì)置水。甑与鬲之间有一铜片叫做箄( bǐ ),上有通蒸气的十字孔或直线孔。 青铜甗在商代早期已经开始使用,到了两周之际,甗是绝大多数殉葬铜器的墓中必有之器。

⑤盨(xǔ):盛食器,跟簋一样也是饭碗,器盖两部分均可作为容器使用。大致出现于西周中期,到了春秋初期就基本消失了。

⑥ 敦(duì):是古代盛黍稷的器具铜敦的专有读音。盛食器,又敦产生于春秋中期,大致在秦代以后消失。敦的基本形制就是上下内外皆圆,器与盖合成球体或者扁球体,一般上下对称。

⑦ 簠(fǔ):盛食器。流行于西周晚期至战国晚期。簠的形制要点是长方形大口,器与盖形状相同,大小一致,上下对称,合起来成为一体,分开则成为两个器皿。

⑧豆:盛食器,用来盛放腌菜、酱料等调味品,相当于现在的菜碗。值得一提的是,豆柄的粗细长短带有明显的时代和地域特征。

二、酒器
①爵(jué):饮酒器,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酒杯。铜爵最早出现于二里头文化,是目前所知最早出现的酒器,西周中期后基本消失。

②角:饮酒器。时代大多都属商代,最晚不晚于西周早期。角的形制与爵相似,大小也相仿。

③斝(jiǎ):温酒器,也用于祭祀,专门用于行祼(guàn)礼(注:祼就是灌,也就是要把酒洒在地上的礼节)它始见于二里头文化时期,流行于商至西周早期,然后逐渐消失不见。

④罍(léi):盛酒器。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诗经·周南·卷耳》记:“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形式。方形罍宽肩、两耳,有盖;圆形罍大腹、圈足、两耳。两种形状的罍一般在一侧的下部都有一个穿系用的鼻。

⑤卣(yǒu):盛酒器,专门用来盛祭祀时用的一种香酒秬鬯(chàng)。现在将一种具体器类定名为卣的说法始于宋代。基本形制是敛口,硕腹,颈部两侧有提梁,上有盖,盖上有钮,下有圈足。

⑥觚(gū):饮酒器。最早见于商代早期,流行至西周早期渐渐衰落,西周中期以后基本不见。觚的形制特征是长筒状身,大喇叭口,斜坡状高圈足。

⑦ 觥(gōng):盛酒器。器盖均作兽首状,或者全器做成动物状,有些觥的装饰纹样同兽形尊相似,因此有人将其误以为兽形尊。然而两者最大的不同是觥有流,而尊没有。

⑧壶:盛酒器。《诗·大雅·韩奕》记“清酒百壶。”铜壶的使用时间从商代到汉代甚至更晚,因而变化的形式也相当复杂。 (注: 傻傻分不清壶和卣的小伙伴不要灰心,的确有些长得是比较像,器包盖大多是壶,盖包器的大多是卣,排除出一些不听话的。 )

⑨觯(zhì):饮酒器。青铜器中习称为觯的有两类,一类是扁体(横截面为椭圆形),一类是圆体,这两类在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都有,圆体觯一直沿用到东周。

⑩尊(zūn):盛酒器。现通称为尊的青铜器的基本形制为侈口,腹部粗而鼓张,高圈足,形体较宽。流行于商代前期偏晚至西周中期。

⑪方彝(yí):盛酒器。“彝”是所有青铜礼器的共名,但这种方形酒器一直未发现器名,所以学者们约定俗成将其称为“方彝”。方彝流行于商代中期至西周早期,比较有趣的是方彝器盖上的纹饰常常是倒置的,有学者推测可能和祭祀祖先时器盖倒置有关。

⑫勺: 取酒器。一般作短圆筒形,旁有柄。

三、水器
①匜(yí):是古代行沃盥礼时浇水的用具。《左传》记“奉匜沃盥”,即用匜盛水从上而下浇手,下边有盘盛接洗过的水。所以在墓葬中匜常与盘同出。商周时期,宴前饭后都要行沃盥礼。匜最早出现于西周晚期,流行至战国。

②盘:是古代行沃盥礼时承水的用具,与匜配套。考古发掘时出土的匜往往放置在盘中。不过铜盘在商代早期就已经出现,所以与匜的组合使用也至多开始于西周晚期。

③盉(hé):是用水来调和酒味浓淡的器具。铜盉出现在商代早期,盛行于商晚期和西周,流行到春秋战国。

④鉴(jiàn):盛水器,从文献来看,特大型的鉴还可以用作浴盆。除了水盆以外,鉴还可以当做冰箱来使用,如曾侯乙冰鉴。铜鉴出现于春秋中期,在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最为流行,西汉时仍有铸造。

四、乐器
①钟:打击乐器,既可作为宗庙祭祀与宗族宴享时的乐器,又可以作为军中乐器。流行于两周。西周时代的钟多是成套的,按大小次第排列,悬挂起来敲击奏乐,这种就叫做编钟。

②铙(náo):打击乐器,用于军队中传播号令。流行于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使用时手握柄,口向上,另外一只手执木棒敲击,而大型的铙则插在座上使用。

③錞(chún)于:打击乐器。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流行于战国至东汉。錞于常与鼓配合,用于战争中指挥进退。此外錞于也可以用于祭祀集会,宗庙宴乐。

五、兵器
①钺(yuè):用以劈砍的兵器。主要流行于商至西周时期。小型钺一般为实用兵器,而大型钺往往作为高等级贵族政治、军事权利的象征。

② 戈:用于钩杀的兵器。在青铜兵器中,戈是出现比较早的,在二里头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一直延续使用至战国以后。

③矛:用于冲刺的兵器。最早出现于商代早期,一直使用到战国以后。矛的整体包括三部分:铜矛头、矛柲与柲下端安的铜镦。

④戟(jǐ),兵器,实际上戟是戈和矛的合成体,它既有直刃又有横刃,呈“十”字或“卜”字形,因此戟具有钩、啄、刺、割等多种用途,其杀伤能力胜过戈和矛。

⑤ 镞(zú):安装在箭杆前端的锋刃部分,形体一般由尖峰和张开的翼以及脊和铤组成。铜镞在二里头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除具体用途、年代等因素造成的差异外,也有较强的地域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