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的启示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种树的人叫郭鸵,在京城里的名气很大。上到达官贵人,下到黎明百姓,都愿意买他种的小树,而且凡是富豪修建园林需要栽种树的,都要请他去种。
人们为什么愿意请他去种呢,因为凡他经手种的树苗,长的既快又好。人们不知道他栽树到底用了什么魔法,他种的树都能存活。而世人很少能做到这一点。
人们经常模仿他种树,但是结果都还是不理想,树苗存活的不好。
当时的人就问他种树的方法,郭鸵是这样说的。人们栽树,都是热切盼望着树苗快快长大,他们不是夯紧了堆土,就是不停地浇水,甚至爱惜树苗过分了。摇摇树干,看看土松了还是紧了,总之,对小树的爱太过分了,最终小树苗也没有存活。
而郭鸵种树却不是这样,他只不过顺着树木的天性让它去发展。种树的时候,让树根得到充分的舒展,培土均匀。种树时用心地种,种好之后,他就不管了,让它自由生长。
人们觉得他种树也没有什么特殊方法,就是符合树的规律让它自由生长,过分爱它,就是害了它。
这位古代仁兄确实是一位种树的高手,他不仅种树种的好,而且他说出来的话也很有道理。
他说,现在的地方官只知道催促老百姓做这做那,喜欢发号施令,看上去是爱护老百姓,其实是给老百姓带来了灾难。官吏们一天到晚跑来吆喝,“长官命令你们快耕田,劝你们快下种,催你们收割,早些纺线织布,养育好你们的孩子,”
他又进一步说道:“官吏们敲鼓集合老百姓,一会儿又敲梆子召集大家,弄得老百姓连吃饭也没有功夫,又靠什么让我们人丁兴旺,生活安定呢?”
所以柳宗元最后就感慨道,询问郭鸵这个人,不光知道了种树的道理,而且也懂得了治民的方法。
这是柳宗元写的一片杂文,通过郭鸵种树间接地直指当时国家治理的弊端。
其实古代治民的道理同样适用现代社会,我们国家以前在计划经济时代不也有过惨痛的教训吗?
经济搞一刀切,不切合实际问题,结果经济活力一潭死水,完全没有活力。而国家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实行了市场经济,就是充分发挥民众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智慧,四十年的经济发展,老百姓不光自己富了,经济发展了,国家也越来越强大。
古人的智慧是在实践中取得的,我们一定不能轻视它,所以我们学古用今,去其糟粕,用起精华,这才是我们对待古人智慧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