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
3.10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礼的精神的缺失。根据杨伯峻的注释,禘礼是古代一种极为隆重的大祭之礼,只有天子才能举行。周成王因为周公旦对周朝有莫大功勋,特许他举行禘祭。以后周公旦的封国—鲁国的历代君主都沿用此惯例。灌,指祭祀时的第一次敬酒。笔者认为,杨伯峻把孔子这句话解释为鲁国国君僭用禘礼并不妥当,从孔子的话中丝毫看不出是鲁国国君在举行禘礼。孔子只讲了禘礼举行到既灌时,自己不想看了。关于僭天子之礼的情况,孔子在前面早就讲过了,如八佾舞于庭、祭祖唱雍诗、祭泰山,而且讲得很明确,是季氏等人干的。这里似没有必要再重复讲僭天子之礼的事情,也没有必要不说明是谁干的。而且,鲁国国君沿用惯例举行禘礼,是天子特许的,不能认为是僭用。
孔子一直推崇周礼,极力维护周天子权威,孔子应该观看过周天子的祭礼。本章这句话应该就是孔子观看周天子举行的禘礼后所言。为什么孔子不愿意看下去呢?原因是孔子发现天子举行的禘礼虽然仪式隆重、场面宏大,但禘礼开始以后,天子的举止不够庄重、表情不够严肃、态度不够虔诚,体现不出禘礼原先具有的敬天地、爱万民、明道德、重礼仪的精神,天子自己都把禘礼当成形式、当成走过场,怎么教导人民啊?孔子虽不满意,但又不能指责天子的行为表现,所以,孔子说,天子第一次敬酒之后,他就不想看下去了。
以现代的眼光来看,禘礼就是一种国家的纪念活动,一种仪式。但是,在孔子时代,禘礼是一种祭祀仪式,也是一种法律制度。
孔子的话可以详解为:我观看国家举行的重大纪念活动,仪式非常隆重,场面非常宏大,但活动开始后,发现天子的举止有些随意、神情有些散漫、态度不够真诚,使纪念活动的意义大打折扣,体现不出活动所要展示的精神,天子自己把法律规定的活动当成形式、当成走过场,怎么要求人民相信法律啊?我看到这些情况后,就不想再看下去了。
从本章内容可以得出一个认识:礼崩乐坏的源头在最高层—周天子。礼崩乐坏的主要推动力量是那些王侯将相、公卿大臣,是他们违反礼乐之制恣意妄为,导致国家政局的混乱。但是,礼崩乐坏的开始却不是他们,而是周天子。当然,这与周朝实行的分封制有关,但周天子的不作为、乱作为也是重要原因。试想,如果历任周天子能够励精图治、勤于政事,那些王侯将相、公卿大臣还敢胡作非为吗?可是,周天子做不到这一点。就像本章所说,周天子对展示国家权威的活动不重视,你还能指望其他人重视吗?你这也不重视,那也不重视,长此以往,国家权力自然旁落,礼制自然荒废。到后来,想管却已经管不了了。所以,周天子对于礼崩乐坏应当负有很大责任。有人说,分封制可能是主要原因。笔者觉得,分封制固然有问题,但周天子作为最高统治者,发现有问题可以改呀。周天子那个位置不是用来享福的、吃喝玩乐的。坐吃山空的结果就是礼崩乐坏,就是王朝的衰落。孔子不想看下去了,是为周王朝的衰落感到伤心。
【笔者译】孔子说:“天子举行的禘祭之礼,从第一次敬酒之后,我就不想看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