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自卑与超越》——【奥地利】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2021.3.10 读】
自卑与超越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41个笔记
◆ 第1章 人生的意义
>> 一言以蔽之,脱离了生活,封闭自我的一切行为都毫无意义。任何人的存在都不可能脱离现实的意义。
>> 比如:“生命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生命意味着什么?”平心而论,他们都是在受到某些挫折后才想起追问这些问题的。如果生活一帆风顺,他们永远也想不起这些问题来
>> 每个人似乎都在按照自己对生命的独特解读而行事。
>> 人类受到的第二个制约是:我们自己不是唯一的人,除了我们自己,周围还有其他的人,人与人构成了庞杂的关系网。
>> 个体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一切问题无不跟职业、社交或性别相关。
>> 个人化的意义是靠不住的。
>> 生命最本质的意义是关注他人的利益,寻求与他人的合作,所以其行为绝不会妨碍他人的幸福。
>> 生命的真正意义就是为他人做贡献,跟他人进行合作。
>> 只有当我们重新思考产生错误的原因,认识到错在哪里,并修正自己的认知模式后,才能纠正我们对人生意义的错误认识。
>> 他们对人生意义的不同诠释清楚地体现在不同行为中,除非他们改变了自己内心的看法,否则他们的行为永远不会改变。
>> 环境不能决定人生的意义,我们对人生状况所抱有的想法才能决定命运。
>> 无论身体有缺陷,还是被溺爱,抑或被忽视,其中任何一种情况都能导致人们对人生意义做出错误诠释。
>> 人在梦境中表现出来的个性特点跟清醒状态下没什么不同,只是在梦境里,人的压力比较小,因此会放松戒备,表现得更加坦诚。
>> 我们必须自食其力,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能行。我们要做自己行动的主人,只有我们才能除旧迎新。”
◆ 第2章 精神和肉体
>> 肉体和精神都是生命的表达形式,共同构成了生命这一整体,它们之间是互惠互利的关系。
>> 一切具备活动能力的生物,都有预见性,并且能审时度势地做出决定,这就意味着他们具有精神或者灵魂。
>> 个体的人生态度和相应的情感因素对身体发育有着持续的影响。
>> 所有失败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合作能力差
◆ 第3章 自卑感和优越感
>> 自卑感就这样被人别有用心地隐藏在一切看似自高自大的言行背后。
>> 由于自卑感常常给人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因此人们总是产生一种优越感来弥补心理上的落差
>> 在困难面前选择退缩,最严重的表现就是自杀。
>> 如果说真话不会有什么危险,说谎就失去了意义。
>> 如果人们一心追求的优越感包含了对社会利益的高度关注,那么就不会犯多大的错误。
◆ 第4章 早期记忆
>> 这就是被宠坏的孩子的人生态度:想尽办法推卸责任
◆ 第5章 梦境
>> 人们做梦的目的就是希望睡着的时候能解决掉遇到的难题。
>> 他们总是被虚幻的危险所包围。这种方式培养起来的孩子胆小怕事,不能面对真正的危险。
>> 我们必须一开始就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绝对不能让他只依赖父母中的一方。
>> 如果一个人没有朋友,那是因为他们控制欲太强。
◆ 第6章 家庭环境的影响
>> 继母跟孩子的战斗注定要失败:争斗既不能打败他们,也不能笼络人心,这种斗争的最后胜出者往往是弱者。
>> 婚姻本身就是一种合作关系,没人能够凌驾于这种关系之上。
>> 有一点需要特别强调,即使他一个人赚钱养家,也得懂得跟妻子分担,绝对不能表现出他是给予者,而别人都是接受者
>> 家庭里面不应该有统治者,任何让人感到不平等的言行都应该竭力避免。
>> 惩罚,尤其是体罚,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最大。任何不友好的教训都是错误的。
>> 这个故事说明我们为子孙所做的一切其实都是在为社会做贡献,个人永远脱离不了跟社会的联系。
◆ 第8章 青春期
>> 表面乖巧的孩子其实过去一直是反对父母的,只是现在他们有了更多的自由,等到他们觉得自己足够强大了,就会公开反抗。
◆ 第9章 犯罪与预防犯罪
>> 我们最终还是会发现人们都无一例外地拥有同一个人生主题——努力从自卑走向优越,从失败走向成功,从卑微走向尊贵——这一人生主题自始至终贯穿人的一生。
>> 如果家长当着孩子的面怨天尤人,也会阻碍孩子社会兴趣的发展。如果他们总是指责亲戚或邻居,表现出坏情绪或者偏见,孩子们也会因此失去社交兴趣,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如果对同伴心怀偏见,甚至最终会与父母为敌,都是预料之中的事,不值得大惊小怪。
>> 犯罪是懦夫在模仿英雄的一种行为。
◆ 第11章 个体和社会
>> 理解不是一个人的事,理解意味着分担,意味着我们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理解是人们相互之间沟通的桥梁,表明了人们对人类经验的接受和认可。
◆ 第12章 爱情和婚姻
>> 婚姻是爱情的结果,是对异性伴侣的付出,表现为身体上的吸引,生活中的相依相伴以及繁衍后代的决心。
>> 无论何种形式的爱情,只有用心经营,互相关心,相互合作才能解决婚姻中的难题。
【2021.4.22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