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怎么度过人生中的“暴风雨”
查看话题 >怎么面对困境——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干校六记》、《杂忆与杂写》 后感
2020年夏天,觉得原来的好看的电视剧都没意思了,焦虑症复发,是我人生中遇到重大挫折的时候。有一天,我竟然有点莫名其妙地想到了去读杨绛先生。
杨绛先生一生坎坷,生命的前四十年都在战乱中度过,巨型的动荡。解放后经历一轮又一轮的整风运动,在之后的文化大革命中,她的女婿、妹夫相继被逼自杀,他们一家三口也都不好过。她的女儿、丈夫在90年代末先后因病去世,之后她自己还能比较健康地活了18年,这中间还出版了《我们仨》和《走到人生边上》这两部流传于世的散文集,直到105岁因心脏衰竭去世。
我就很好奇,她是怎么能度过这些一个接一个的重大的、能让人万劫不复的人生挫折的?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先生能从平常生活中细细品味生活的滋味】
最先开始读的是《我们仨》,她说“回忆我的一生,是非常丰沛的。”这句话当时真的直击中我。作为一生的回忆录,先生对自己所受的种种磨难提及很少,甚至只是皮毛。物质生活的苦难,她并不在意。先生一生也并不贪图享受,事实上她对名利深自敛抑。而有些苦难是人生的重大打击,比如失去至亲,这些竟然也并不妨碍她对自己 丰沛一生的评价,先生的文字里也确实处处透露出温和从容,这就使我更加诧异和好奇,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们仨》里对平平淡淡的极普通的生活,却是如细数家珍般地能倒出其中各种乐趣。其中有一部分是回忆她与钱钟书先生在异国他乡留学的生活,其中颇多事情,都是稀松平常的、极普通的事情。可在先生笔下,就是她“丰沛”的回忆之一。一开始读这些留学回忆对我是有很大触动的。我自己在美国生活了九年了,同处在异国他乡,说实话,我是深受思乡之苦。背井离乡,文化的冲击,没有能深交的朋友,西方文化里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各种的不适应。在国外的孤独感和思乡之情苦苦折磨着我。很多很多次,我都曾想,如果我是身在国内,有亲人朋友陪伴,我的生活会多么得有意思啊,遇到挫折时,跟朋友聊聊就能开解,哪里至于得焦虑症这样的病呢。可如今身在异国,八、九年了,每天能说话的人不超过5个,大多数都是客套话,极少深交。这和在国内的呼朋喝友的场景相差太多太多了。
这还是现在,想先生他们1930年代时出国,出行更不方便,恐怕连中国店都没有。想吃一顿家乡菜那是几乎不可能。海外华人更是少之又少。先生竟然还能觉得这样的日子很好,很丰沛。他们搬入新的租处,有一个很简易的厨房,钱先生想吃红烧肉。生姜、酱油当时在海外都是奇货。两人都不会做饭,厨具也不够。他们就用大剪子把五花肉剪成一方一方的,用大火煮,煮出来水就倒掉,加水继续煮,这样的肉可以想象做得很不成功。他们又想起家里人是说用”文火“熬。(以下摘自杨绛的《我们仨》原文)”第二次我们买了一瓶雪利酒(sherry),当黄酒用,用文火炖肉,汤也不再倒掉,只撇去沫子。红烧肉居然做得不错,锺书吃得好快活唷。“。哪怕是这么一顿很平常的稍微好吃点的饭,他们都能觉出很多快乐来。她还提到怎么跟稀少的海外华人一起聊天、吃饭、聚会,也都是平常事,却很有人情味。而且先生反而觉得在这样的生活中长了许多本事,不仅学会做饭,还会修家具,照顾会时不时出”意外“的钱先生。真的是从我以为的悲苦的生活中,体会哪怕是一点点的快乐,都能觉得很快乐。
先生的这种自得其乐和发现生活乐趣的慧眼更帮助了她走过那十年文化大革命。文革中,她下五七干校,干农活时,只能喝旁边沟沟里的水,那个水都是掺着泥的混水。一个60岁的老知识分子干这个,先生一点儿也没有抱怨的心态,反而积极劳动,时而恨自己老了没力气,时而又为自己干成农活帮上一点忙而自得其乐。他们一伙人合计着要挖井,这样干活时喝的水是甘甜的,更重要的是,可以灌粮食。挖井不易。先生试了一次,”使出吃奶劲儿,一锹下去,只筑出一道白痕。“看挖井这活她帮不上忙,先生就飞跑来回帮别人拿工具去凿地。最上面的干土像风磨铜,下面好不容易遇到潮湿的泥土了,泥泞的土更难挖。连挖了好多天,终于有3米多深了,井挖成了。最后先生飞跑去给大伙儿打了烧酒,分了几块硬糖,就当是庆功宴了。
先生没写出来的是在文革期间,她的女婿、妹夫被逼自杀,妹妹得病突然死亡。女儿和他们二老分在两座城市。不方便见面也说不上话,两边都不知对方的境遇。虽然先生也受屈辱,也为亲人朋友担心、不忿和难受,可是她也很珍惜这些在劳动中收获的一点点的开心和集体的温暖。
先生从平常生活中细细体会生活的乐趣这个能力还体现在痛失爱女和老伴儿后。她写下他们在一起的回忆,当做是和他们聚一聚。看看老伴儿写的字,就当作是和他亲近亲近。
一位百岁老人,失去了至亲,一个人生活。她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呢?孤苦?无聊?被病痛缠身折磨?她能有什么乐趣呢?先生在百岁接受采访时是这么说的:”树上的叶子,叶叶不同。花开花落,草木枯荣,日日不同。我坐下细细寻思,我每天的生活,也没有一天完全相同,总有出人意外的事发生。我每天从床上起来,就想:“今天不知又会发生什么意外的事?”即使没有大的意外,我也能从日常的生活中得到新体会。八段锦早课,感受舒筋活络的愉悦;翻阅报刊看电视,得到新见闻;体会练字抄诗的些微进步,旧书重读的心得,特别是对思想的修炼。要求自己待人更宽容些,对人更了解些,相处更和洽些,这方面总有新体会。因此,我的每一天都是特殊的,都有新鲜感受和感觉。“
先生总是能从平常生活甚至是悲苦的生活中深深体会那怕是一点点的快乐和平静。对生活不抱怨不悔恨,不自怨自艾。
【动手动脑筋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先生除了不娇气,还很会自己动手动脑筋想办法创造自己的生活。钱钟书要写长篇小说《围城》,杨绛很高兴,可是写书需要很多时间,钱先生那时在教书,赚些钟点钱。杨先生希望他专心写,就辞去了家里的佣人,自己做灶下婢。砍木头烧火砍到了指头,做饭切菜切到了手,她都不埋怨,反而觉得这些锻炼了她的本领。每晚两人一起读钱先生《围城》的初稿,两人一边看一边笑,好不尽兴。
文革期间,下放乡下,没有床,需要自己寄床到乡下,当时钱先生已经提前下放到五七干校了。时间紧,也找不到人来帮忙,先生就用一个绳子拴着床腿,另一边用牙咬着,双手才能把拆下来的床捆起来寄给钱先生。在干校期间,看电影是一门功课,看完电影杨先生却和队伍走散了,没有灯,手电也没电池了,找不到回家的路。先生就抬头看北斗星来辨认方向。又一次去另一支队伍里看钱先生,结果雨下得太大,桥都被冲垮了,先生一脚一个泥坑深陷进去,好几次靴子差点就陷在泥坑里了,竟然这样还让先生找到一个小岛的泥土比较坚固,一路坑坑坡坡,居然还是到了钱先生那里。这些文字里都透露出先生的一份骄傲,在艰苦生活中锻炼出来的本领的骄傲。
【尊重自己的爱好,不太注重物质生活】
先生不太在意物质生活,却很在意精神生活。她很年轻的时候,二三十岁时写的《流浪儿》(收在《杂忆与杂写》里)。里面讲到人生的精力和时间也就那么多,用在了这上面就没法儿干那个。把物质生活比较房子,大部分人都在忙于装修点缀房子,而她自己经常不管房子,房子破了脏了也不管,而是溜出去玩儿,要么游历山水,要么在书中和作者交流,她叫”隐形地串门儿“。
先生还喜欢创作,尊重自己的爱好,并高于一切。留学回国后,她有一份教书的工作,十分稳定,待遇也好。她最后还是辞了,即使自己选择的另一条路前途未知。因她心里十分明白,她最喜欢的还是创作。在《走在人生边上》里,她把命运必做水,而人则能掌舵自己的这艘小船。船往哪儿跑,很多时候是水决定的,可是到了岔路口,却是掌舵人自己可以决定从那条河流继续往下流。
【不卑不亢,有礼有节,不向生活低头,威武不能屈】
抗战期间,先生周围的文人朋友中有些被日本人抓去受酷刑。日本人也找上了杨绛,让她第二天去日兵司令部。当晚,杨绛就准备好日本人有可能提问的社会关系什么问题,像温习考试一般,然后一心睡觉。睡至半夜惊醒,觉得有件大事,清醒了再想想,也没什么办法,就把自己准备回答的学历和社会关系又复习一遍,又闭目入睡。第二天一早,她嘱咐家里:如果一夜未归,再设法儿求人营救。
到了日兵司令部等日兵的时候,她像“武松在牢房里吃施恩家送的酒饭一样,且享受了眼前再说”,就拿出早准备好的书读起来。读完一卷,日本人进来了。(以下摘自杨绛《杂忆与杂写》原文)
“忽然那“高丽棒子”(日本头目)闯进来,指着我说:“为什么昨天去你家时,你家人说你不在家?”
“我不是去买鸡蛋了吗?”
“说你在苏州。”
“是吗?我父亲刚去世,我是到苏州去了一趟,不过早回来了。”
“可是他们说你在苏州。”
“他们撒谎。”
“高丽棒子”厉声喝问:“为什么撒谎?”
我说:“害怕呗。”
日本人说:“以后我们还会来找你。”
我说:“我总归在家——除非我出去买东西。我家没有佣人。”
“高丽棒子”问:“为什么不用佣人?”
我简单说:“用不起。””
虽然也很害怕日本人,但是她还是想办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并积极做好应对敌人的准备。面对敌人时,先生不卑不抗,坦然面对。先生的这种不卑不亢体现在很多很多事情中,我就仅再举一例。
抗战期间,杨绛先生去一个小学教课,贪图学校发的三斗米的工资,虽不是好米,但比当局发的细沙混合的米粞强。只是从家到学校的通勤途中,有个给日本人鞠躬的规定。她不愿像日本人鞠躬,就每次给日本人低个头就算了。有次被日本人发现了,和日本人起了一点冲突,后来就不敢再走那条路,就只能走另一条远路,远路上混混又多。“有一次一个流氓盯得很紧,嘴里还风言风语。我急了,干脆停步转身,迎着他当面站定。这流氓大约是专心要找个对象,看了我的嘴脸,显然不是他的对象,就扬长走入人群中去。”(摘自杨绛《杂忆与杂写》原文)。后来日本人接管了那学校,杨绛先生就辞职了。
读到这里,我真真是觉得在战争时期做个求生的工作,只为求得一点好米真是各种艰难。通勤这种小事都能看出来这条路也不好走,那条路也不好走。但是先生坚持原则,不给日本人管的学校教书。不就是吃的米里有细沙么,也没什么不能过的日子。没必要为了三斗米低头受罪。
先生能这样做,我就更加悔恨之前为了一份工作,为了贪图薪水付出那么多的时间精力和我的健康,被老板压榨却不敢出声反抗。日子总是有办法过下去的,没必要让自己过得不快活,没必要为了三斗米就放弃了自己的原则。哪条路都不容易,但是至少要不卑不亢,对小混混、日本人、坏人是这样,对生活也是这样。
【被欺负、侮辱、愚弄了怎样做?】
文革期间,杨绛先生被剃阴阳头,被批评被侮辱。身边很多朋友亲人蒙冤受屈、愤恨,很多人受时代所迫,可怜到自我精神折磨和自我摧残的程度。杨绛被红卫兵剪了头发,就想办法自己剪剪齐。三反时,她在开大会时被控诉,气的不轻,第二天就故意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去人多的买菜的地方,故意找人说话,就不称他们的心意,看那些人还怎么逃避她。
先生他们受到的屈辱太多太沉重了,可反思我们的生活,也并不是波澜不惊。欺负和侮辱的有时会来自这些”上级“,有时候还会来自同伴,有时候只是自己的偏执,有时候欺负人、侮辱人的都未必是个”人“,可能就是生活本身。对我而言,之前压垮我的是我的工作,现在我的脑子有时候也会戏弄我,我的焦虑症会让我只看到悲观的一面,有时候会自己吓自己。跳出来想,可能这就是我的脑子调皮了。越是这个时候,就越不能怕,越要往好的地方想,看到好的一面,积极的一面,不能上了”脑子“的当。人生就是九蒸九焙。看到积极的一面,也不称了坏人的心,也不上了别人的当,也要跳出自己给自己编的网。
【结语】
先生在《走到人生边上》里说,艰苦的生活锻炼人的品格。要肯吃苦。我猜想,先生说的”肯吃苦“,是说面对艰苦生活和磨难时的坦然,不埋怨,不自怨自艾,自己动手动脑创造自己想过的生活。先生的一生不就是这样的么。
读完这三本书,口留余香。真心感谢我们的文化中有这样的大家。感谢有这样的人写下他们的生活感悟。好像也渐渐明白自己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也渐渐明白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怎么面对眼前的困境。
先生的散文集快看完了。有点舍不得看完最后一本的感觉。好在杨先生的散文并不像一般小说那样,看完了剧情就翻篇结束了。先生的散文集可以一读再读。就像是一个棉毯子,要经常躺一躺,能摸出新的纹路和体会;也要经常来感受毯子的温暖,感受那种细细品味生活的能力和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