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自卑与讨好
完美自卑与讨好 关于这个题目,思考许久,感觉有很多想说,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忽然发现从电影话题入手也不错,辛丑春节上映最牛票房电影《你好,李焕英》讲述了喜剧演员贾玲对自己已故母亲的深切怀念。电影中的搞笑、温情、感伤让无数观影人产生了情感上共鸣。从某些角度来说,贾玲是成功的,但从另一些角度来讲,这个角色是可怜可悲又大众化的。 她将“完美自卑”呈现,又将“讨好”深入人心。“讨好”之下“自卑”更加完美,“自卑”表现完美,“讨好”也成为了理所应当。 长相、身材皆称不上世俗审美中的优等,甚至连中等都算不上;读书时成绩更不算出类拔萃;家境普通,并没有什么背景,父母更提供不了所谓优质资源让孩子可以平步青云;毕业时造了份假的录取通知书,或许是为了争取一点点面子而选择的不诚实……这所有的一切都会让人觉得可笑又可悲。毕竟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有人的地方就有功利……在他人的说三道四与品头论足下,这种自卑日趋“完美”。它们完美的和生命捆绑在一起,生根发芽,开出恶毒的花,结出苦涩的果,难以摆脱。 为了阉割根植于心中的自卑,似乎只有努力做成两件事:第一,获得财务自由,变成所谓成功人士,让大家高攀不起,只有羡慕的份儿没有嫉妒的必要;第二,获得好人缘,成为绝大多数人都喜欢的“高情商”,在哪里都能受欢迎,跟谁在一起对方都觉得很惬意。以上二者相辅相成。 目前看来喜剧演员贾玲都做到了,不知她是不是从此就真的没有自卑了?当然,这事儿轮不到我关心。 但现实生活中的普罗大众是比较难做到这两件事的,我们苦于现实社会给予的身心压力,又不知所措的奋力抗拒,自卑的很完美,讨好又不尽如人意。所以一边归咎于原生家庭,一边又在享受自卑所带来的种种心理暗示。大家只能在“自卑”与“讨好”之间进行“人格分裂”。 不得不提到一些影视作品,像是由托德·菲利普斯执导,杰昆·菲尼克斯主演的《小丑》,韩国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还有国内知名男演员王宝强主演的《hello,树先生》。在我个人的观影感受中,这些电影的主角皆因“完美自卑”而进行“讨好”,最后却是一败涂地——丢了健康丢了命。或许他们值得同情,但更值得思考。 首先,没有谁的原生家庭是无瑕疵的。每一代人皆有属于她们那个时代的缺憾。父母无需责备孩子没出息,毕竟你自己都是所谓的没出息。孩子也无需埋怨父母不能够为自己提供良好的经济支撑与人脉资源,毕竟她们也只是普通人,她们也有过挣扎和伤痛。也有无可奈何与无能为力。所以,打压式教育,不一定会出现奇迹,更多的是自卑与叛逆;讨好式孝顺,不一定其乐融融,也有可能是怨怼和疏离。 其次,没有谁的性格是无瑕疵的。每个人皆是天使也是恶魔。没必要因为一件事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表情就对对方上纲上线。你心中别人不是好东西,别人眼里你也不是啥好鸟。即便如此,利益至上的社会中为了金钱,还是得见了面照常笑脸相迎点头哈腰,背后骂得跟孙子似的,面前表现得跟孙子似的。在讨好与享受讨好中日益扭曲,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 利用别人的自卑,享受别人的讨好或许是人性,但避免自己因自卑而被利用也是需要学习的。 命终究是自己的,生活终究是自己的,好赖接受自己,多少理解他人。可以有自卑,但也需要发觉自卑带来的另一面,或许是谨慎,或许是节约,或许是善良……好好珍视它们,终有一天它们会带给你足够强大的力量。 这一辈子并不长,我们无法预测终点,讨好自己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