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
3.11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礼的废驰。根据孔子的回答,笔者推断,孔子的意思是,天子不相信禘礼的意义、作用、影响,不重视禘礼,对禘礼长期弃置不用,受天子的影响,天下懂得禘礼(起源、内容、程序、精神等)的人越来越少,孔子虽然讲礼,也不知道禘礼的来龙去脉。因此,孔子认为,全天下能够懂得禘礼的人屈指可数,禘礼的影响微乎其微。笔者认为,孔子仍是就事明理,以禘礼来说明礼制。如果天子不相信礼制,不重视礼制,将礼制束之高阁而另行其是,全天下的人也会上行下效,精通礼制的人会越来越少,礼制就会废驰。
禘,是一种礼节仪式,也是一种法律制度,但现代社会没有相对应的礼节仪式,也没有相对应的法律制度。为准确理解本句的涵义,将禘译为国家的重要纪念活动为好。
本章可以详解为:有人问孔子一种国家重要纪念活动的起源、内容、程序、精神等问题。孔子回答说:“我不知道。天子不相信国家的纪念活动能有什么意义、作用、影响,根本不重视纪念活动,对纪念活动长期弃置不用,人民群众受其影响,也不关注纪念活动,整个国家范围内懂得这一纪念活动的人越来越少,就像我展示给你看的我的手掌一样,屈指可数。就法律制度而言,也是如此。如果天子不相信法律制度,不重视法律制度,将法律制度束之高阁而另行其是,人民群众也会效仿,精通法律制度的人就会越来越少,法制就会废驰。”孔子一边说,一边指着自己的手掌。
本章揭示了这样一个问题:应该如何搞理论研究?孔子是礼制问题的研究专家,连他都不知道禘礼的相关知识,说明了什么?说明当时的理论研究非常短视,只研究上面关注、重视的东西,上面不关注了,不重视了,就没人去研究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若不好,下必弃之。
究竟应该怎样搞理论研究?对于与政治沾边的问题,当然要关注上层的意思。虽然不必取得上层的支持,但至少不能遭到上层的反对。理论研究的眼光要长远,不能只研究上层重视与关注的问题。对于上层不重视、不关注的问题,也要选好题目,开展研究。理论研究不能受一时一人一地的制约。孔子给后世作出了示范。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当孔子在世之时,并不受各国国君的重视与关注,但孔子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因为孔子看得很长远,他知道,自己的理论研究成果在若干年之后,肯定会被上层重视。所以,不要计较一时的不得志,不要因为当时的上层不重视不关注就放弃了。果然,几百年后,到了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被确立为社会的主导思想,孔子及其弟子们的研究成果没有付之东流。
至于与政治不沾边的问题,即纯学术的问题,尽管去研究,不要被领导的注意力所左右。不管领导重视不重视,不管领导喜欢不喜欢,你研究你的。作学术研究,就是可能坐冷板凳。对此,每一个学术人都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学术研究,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每一步,都是学术的前进。
【笔者译】有人向孔子请教关于禘祭的知识。孔子说:“我不知道呀。全天下知道这方面知识的人就像我展示的自己的手掌一样,屈指可数。”一面说,一面指着自己的手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