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感悟
有时候会很怀念上学时的日子,或许是因为年轻肆意、没有压力。工作后日子似乎变难了,人际关系的烦恼、事务的繁琐、未来的不确定性 让人抑郁、焦虑。假如时光能倒流,我会愿意一直停留在那个象牙塔嘛?一些过往的瞬间在脑海中闪现...
刚毕业时,第一家公司产品部开会,大领导询问大家对某件事有什么想法。所有同事都能回答一二三,除了我。我没有任何想法,也不知道如何思考、提问。现在有了些工作经验,看了些书,确实掌握了一些套路、方法,以及思维方式。也渐渐发现,很多年龄较大、职位较高的人,在一些重要事情上的思考也非常有局限性,他们虽然很有经验,但是思考不够系统、缺乏逻辑,很多时候大家各自发言,很难在同一个纬度上达成共识。
前一段时间把一些曾经打好评/差评的书,重新翻了下,居然发现“好书”不好、“差书”不差,可能是已经吸收了“好书”的精髓,发现了“差书”中的亮点。就读书方式来说,大学期间只看课外书&只求速度&不求甚解,其实没学到多少,只是自我感觉良好;工作后,开始强制自己读书一定要做笔记,至少留下一点痕迹,便于日后复查;再后来,也会通过主题阅读,补充、完善知识结构框架,也开始思考如何学以致用。
以前上学期间真的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很少参加校内外组织活动、家里走亲戚之类的,不喜欢和别人打交道,在公众场合会自动屏蔽“外界噪音”,希望自己就是隐身人。工作后人际关系的烦恼给我带来了很大的痛苦,我才意识到自己的情商真的很低,期望太高。和外界/家人打交道的方式,二十几年如一日,想想真是可怕。虽然我在学习/工作内容本身上遇到困难,会去努力寻找答案,但是在人际关系上遇到问题就会卡壳,情绪很容易失控,甚至崩溃。直到现在我几乎每天都会想起以前过去了很久的一些不开心的事情,大脑每天到点自动想起,我也很无奈。 刚毕业时在网上写产品体验报告,被评论说是在写“广告”,这就让我难过得一晚上没睡好,现在想想简直“矫情”。哪怕是觉得人生最低谷的时刻,现在回想起来好像也没那么难。这说明人的抗挫能力会越来越强,所以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迈过这道坎,还有下一道... 现在会尽量让自己去融入、参与,与生活交互,从亲身经历/他人评价/影视/书籍/交流中学习。去观察他人的行为方式、所处背景、目的,评判是否真实/恰当,我应该怎么做,也要对自己的情绪保持觉察。为人处世很难,也很麻烦,不用太在意细枝末节,越简单越好。主要希望自己能开放心态、换位思考、做情绪的主人,学会保护自己。
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应该是彼此的价值,功利价值、情感价值。为了别人放弃自我、道德绑架,是很可悲的,也无济于事。经营任何事物都是需要付出精力、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不能总是感性行事、非黑即白、得理不饶人。不要做给自己减分的事情,别人没有义务包容你。 作为一个独立&成熟的成年人,有责任为自己的快乐负责,提升自我是第一位,别人的想法只是作为一面镜子来自我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它都不用在意,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聪明&善良的,对于这些过客不需要太在意。而且人人都会犯错,要原谅自己/原谅别人,不要被有心人打压/利用。
痛苦不一定是一件坏事。因为大脑真的很懒惰、惯性很强,很难去改变。只有痛得足够深,改变的勇气才会足够强烈。甚至很多人宁愿沉溺在痛苦中,也不愿意改变,说明“痛苦”比改变更容易? 工作的环境与学校环境大不相同,在一个有压力的新环境里,因为能力不足而发生冲突,才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受制于压力,又不得不去改变。就像一株植物,在广袤、艰苦的环境下,根会长得更加健壮,遇到旱涝时,更容易存活下来。如果人生注定不是一帆风顺的,早点遇到挫折比晚点要好很多。
可能90%的人生都是平淡/无聊/痛苦的,即使目标实现带来的快乐也是极其短暂的,不要对未来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看看周围人/中老年人的生活/婚姻,不要觉得自己会有所不同,极大概率你会和他们一样。既然人生注定是这样的,只有积极乐观勇敢地走下去,每一段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风景。你永远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所能把握的只有当下。
《白说》史铁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四肢健全的时候,抱怨周围环境如何糟糕,突然瘫痪了。坐在轮椅上,怀念当初可以行走、可以奔跑的日子,才知道那时候多么阳光灿烂。又过几年,坐也坐不踏实了,出现褥疮和其他问题,怀念前两年可以安稳坐着的时光,风清日朗。又过几年,得了尿毒症,这时觉得褥疮也还算好的。开始不断地透析了,一天当中没有痛苦的时间越来越少,才知道尿毒症初期也不是那么糟糕。”
最近自制力已经严重为负,也算勉强凑了一篇ヾ(◍°∇°◍)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