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拙钝
我很长一段时间排斥记忆,主要是受重剑无锋,返璞归真的影响。记住一件东西,我思考的不是它给我带来的好处,而是它给我带来的负面影响。
上学时候的一些课文,我觉得很好,但不想那么快记住,读一遍,心情就愉快一些,于是就反复读。但有些真的不喜欢,不知道作者在说什么胡话,也得记,这就成了自我压抑。想到相声中的背菜名,记一堆枯燥的词语,然后响当当得从嘴里说出来,让听的人佩服,我就觉得这是胡闹。我凭什么需要傻呆呆观众的掌声,更不要说因为这些掌声去背东西。有人说你这就是懒,我也承认,但懒惰有时候是人们对智力压迫的一种表现。记忆糟糕的东西让你的大脑愚钝,像喝慢性毒药,一点点沉沦进去。
还有什么乱七八糟的记忆方法,这里有个什么细节,那里发生了什么事,有一搭没一搭乱凑,只为“背下来”。从胡乱思考的过程看,这种“记忆”不是对心智起了反作用吗?叫人学得溜须拍马,见利忘义,有空就钻了。
高中看海森堡少年的事迹,他不死记硬背,学知识靠联系与结构。我就很生气,想让他来我这里上学,背不出课文就挨打,写不完枯燥的作业也挨打,运气差些再遭逢只会棍棒的父母,我不信他脑子还会很灵光。
高中时我记不住语法,可以说是真记不住,也可以说是假记不住。因为我抵触它,记它是对“自我”的背叛(那时候瞎定义自我)。回头来看其实就是倔强,我生活大多数的事情都是被迫,不知道原因去做,那我也一定要在被迫的东西里面找些不去做,来平衡一下,靠倔强来突出一股子生命的无序性。
王小波说看了糟糕的文字,实在不如不看。自己到了这个阶段(其实这是故作玄虚,也没什么阶段),知道了什么是好东西,也会去记了。说穿了就是用,和别人吹牛时候,掏不出东西说不过去,这就有了记的动力。或者是写东西,需要用到人家的字句,用人家的意蕴,氛围,境界,手法,可不就得记住相关的特征。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赏月(本来是玩月,境界太低,我改成赏月了)。这句话的意思,小时候读书,基本不知道啥意思,就是过一过肚子,留一下印象,慢慢成长再翻回去看,才有更多收获。所以,自己小时候虽然功夫差了点,但重在中年和老年嘛,还不晚。
对不喜欢的,我更主动不去记了,想尽一切办法绕开它。“你不如把它记住嘛,保不准哪天用到呢?”因为这简单的“保不准”,我浪费了更多精力。像占便宜,占着占着,光顾着芝麻,丢了西瓜。脑子里尽是乌漆嘛黑的东西,真需要显露身手的时候,什么都掏不出。
我的记忆领地属于美好,我绝不让它被乱七八糟的精神垃圾充斥,即使因此显得愚钝。引博尔赫斯的一句话:“遗忘实际是记忆的一种”,那我其实也是记忆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