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甘露谈世纪朵云·云上书榜:每个人都需要一份书单
2020年8月17日,微信公众号“世纪朵云”发布了一条信息——《重磅!云上书榜,“X评审”是你吗?》。这条召集令,标志着世纪朵云·云上书榜的问世。
截止2021年2月,世纪朵云·云上书榜已经发布了六期月度榜单,以及一期2020年度榜单。每月上榜书籍,轻或重、厚或薄,尽皆精彩;既倾听时代漩涡中心的声音,也重读经典、温故知新,更在传奇、遗珠和期待中不断筛选和淘洗,发现好书。
书榜的视野,兼顾阅读趣味和智识启迪:既有对中文写作的一贯瞩目;也有对充满文人旨趣、版本校勘价值的“老书”的特别关注;在不放过专业领域重要出版物的同时,也颇具人文情怀,比如,在第4期推荐了陶勇医生的《目光》,以期影响更多人用阅读方式,致敬这位“脚踏实地的理想主义者”。
作为世纪朵云·云上书榜发起人之一,著名作家孙甘露认为,这不仅是书店与读者建立联系的一种方式;也是每月一次从书店角度出发,对于出版行业、写作者的真诚观察。

没有“黑话”的真诚观察
“榜单越来越多,多到无数就抵消了,带来的问题就是同质化。”在孙甘露的观察中,这就是云上书榜诞生之初要解决的问题:一张书榜,如何显示自己独一无二的视野和学术标准,从而发出不同的声音?
书店做书榜,是自然而然的事。每天来来往往的读者,都在读些什么,书店最知道。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书店通过榜单建立一种阅读的生态,让读者获得更多信息,并由专家提供独到的阅读意见,这原本就是一种良性循环。孙甘露认为,书店推出榜单,有“先天优势”,因为对读者口味较为了解,避免了过度学术化和单一视野,跳出了“圈子化”带来的学术黑话,“书店不是学术机构,心态可以更开放”。
因此,云上书榜在策划上,就显示出一种“编辑思维”,四个品类:“值得买的畅销书”、“能收藏的经典书”、“有意思的专业书”和“有故事的宝藏书”,基本涵盖了读者关心的阅读领域;每个品类3本上榜书籍,一共12本的体量,不多不少,以“精”为准绳。
一张榜单诞生后,就会有人去猜测怎样的书会上榜,孙甘露将其称为“猜奖”。他说,“评奖是对文学创作的一个观察,而‘猜奖’则是对观察的观察。”云上书榜的存在,即是以书店为眼,通过“对的人”,去观察这一时期书业各个领域的写作。
“有意思”的X评审
所以,找对人,很重要。
一份“懂你”的书单,来自精彩的评审阵容,他们专业领域各异,阅读口味不尽相似。
每期8位评审,不同的大脑,碰撞出连连火星,将线下讨论变为热烈的辩论场,各式观点子弹横飞:著名作家陈丹燕推荐过写于近170年前的《新童话》,认为它“历久弥新,甚至《哈利·波特》系列都植根于这种现实观照和幻想世界交融的方法里面”;《米兰·昆德拉:一种作家人生》让学者周立民和评论家木叶开启“安利”模式,插科打诨,只为保它安然上榜。对选书“不依不饶”的氛围,让参与了第一期书榜讨论的孙甘露感到有点惊喜, “推荐书籍基于个人阅读,有时会囿于时间和阅读面的限制,因此,需要来自不同领域的人来补充。”
世纪朵云·云上书榜每期由4位专业评审和4位来自不同领域的X评审组成。“一锅饭烧糊了,但你不用把每一口都吃下去”,云上书榜的评审们就是那些“用鼻子闻一闻”,就能知道一本书质素如何,进而帮助读者去“避雷”的人。
孙甘露还认为,X评审是书榜的一大特色,具有一定领先性,应当更凸显他们的作用。X评审的“X”,是打引号的,对阅读来说,没有专业和非专业一说,术业有专攻,不同的只是擅长的学科领域。X评审本就是某些领域重要的读者,他寄望,X评审队伍可以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并且在讨论设置环节,更丰富起来,甚至请他们成为读书会的主角,分享阅读心得。
期待“朵云读者日”
书店有了环境、有了活动、有了榜单。那么,还有呢?
以前不久音乐家谭盾在朵云书院·旗舰店的空中音乐会为例,孙甘露认为,书店在一些尚且无人涉足的领域,要“趁早做”。“朵云读者日”,即是寄望之一,孙甘露说,“对书店来说,读者是最重要的,书店要去建立这种联系”。
孙甘露畅想, “朵云读者日”可以在每月特定时间,请读者前往旗下书店,并在活动现场公布当月云上书榜。让读者成为阅读分享的主角,发表有益的建议,享受一定购书折扣,在交流中发现志同道合的书友。这样,读者对书店的认同感加深,联系便建立了起来。
“每个人的视野都有盲区,每个人都需要书单。”孙甘露说。这或许也是世纪朵云·云上书榜坚持下去的原因。

撰文: 方枪枪
本文来自世纪朵云微信公众号,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