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Nu阅读记】之二,安全感/成长绘本(补记)
Nu的阅读活动持续更新,在常看常新之外,又引入了数本精彩读物,有的她非常喜欢,有的暂时还没那么感兴趣,想沉淀沉淀再做记录。倒是之前觉得没什么可记的低幼安全感/成长绘本和婴幼儿百科系列,在她的反复阅读之间,让我感到惊喜,就决定还是给她补记两篇。
Nu大致看过三套安全感/成长绘本,开看时间比较晚,购入原因各异。总体来讲,每一套她都很爱看,爱看的表现则各不相同,有些还颇有喜感。豆瓣对童书的录入不太完整,这几套书很多都只能查到其中的一两册,列在此处表意。
1. 《0-3岁行为习惯教养绘本》,为小宝宝提供六个重要日常生活情景的建议
这套书实际上是凑单买的,包括《不哭不哭》、《不可以》、《打招呼》、《再见》、《一起玩》和《弄脏了》六本。全套书都以一个光头小宝宝为主角,借讲述他的生活故事,为孩子提供行为规范和建议。初拿到书的时候,我对它的评价并不高,画风不是我爱的那种,一页一个不连续情节/画面的风格也让我觉得讲起来发挥空间有限:)。Nu实际的阅读体验和反馈,却令人惊喜。她阅读这套书的时候已经快14个月,对生活中的常见场景和概念其实已经能理解,所以,第一次读,就完全明白每一页的具体内容,当然,也很有自己的偏好。她最爱前三本,反复看了很多遍,到现在,也是夜读的候选书之一。
比较有意思的是《不可以》这本,讲了不可以扯爸爸眼镜、乱玩水、揪猫尾巴、扯卷纸、拉桌布和撕书六件事,又分别给出了这些场景中“可以”怎么做的建议。我本来以为老是强调“不可以”,反而会产生负强化的效果。结果,她还真听进去了。最典型的,我和Nu爸都戴眼镜,之前她真是酷爱扯我们的眼镜,甚至每抱必扯。看这本书的时候,除了照着书讲不可以扯爸爸眼镜之外,我还延申说了为啥不能扯,以及妈妈的和别人的眼镜也不能扯等等,此后,她真的几乎再也没扯过。而且,她明明就很想扯,但是在这种时候,她都会自言自语“不可以”,然后我紧跟着就会对她复述一遍这两页的情节,她就释然了。那种想扯又被规则约束的样子,发生在一个小幼儿身上,真的太好玩了。看不可以撕书这部分的时候,她的表现也很好玩。每看到或提到不可以撕书的部分,她就会碎碎念,妈妈豆,爷爷……因为之前,她曾不小心撕了《妈妈,买绿豆》中她最喜欢的一页——有杂货铺老爷爷的页面。其他几个场景,当她真的在生活中遇到的时候,她也会像是忽然触发开关一样,自己念叨,自我约束,非常有喜感。
此外,《不哭不哭》这本非常有必要一提。这本书也是讲了几个小宝宝哭了和如何让他不哭的场景,其中一个是他骑小车摔倒了在哭,妈妈抱了他之后说“不哭不哭,妈妈抱抱就不那么痛了”。看这部分的时候,Nu很在意小车倒在地上,反复翻看并念叨“嘟嘟倒倒”。令人吃惊的是之后,每次她想哭或真哭,比如摔了、受伤或者害怕的时候,我去抱她,她都会特别买账的反抱过来,说“妈妈抱抱,不痛”,止哭效果特别好。我的感觉是,书里的这个场景给了她很强的启示,抱抱也给她带来了极深的安全感。所以,从这个意义来看,这套书其实不仅是行为习惯的教养,还挺有安全感养成的意义。
这套书里出现的人物和场景,都是孩子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几乎没有国别差异。Nu对这套书的接受度还挺强,倒是让我第一次深刻认识到成人和孩子喜好的差异。
2. 《0-3岁幼儿安全绘本》,小姑娘娜娜和几个动物好朋友的故事
网上有个小朋友的妈妈发了这套书亲子共读的视频,我挺喜欢她俩,虽然觉得Nu或许已经过了看这个的年龄,也还是买了一套给她。这套书有《抱抱我》、《好朋友》、《你好再见》和《谁哭了》四本,大概围绕一个叫娜娜的小姑娘和她的小动物好朋友——小狗、小熊、小牛、小兔子等,讲述她们的生活小故事。大约这种书的风格都是一个页面一个场景的模式,文图对应,非常简单。Nu拥有这套书的时候,已经17个月高龄(haha),除了不识字,基本上可以自己阅读了。我的感受是这套书比前一套更简单,又更纯粹。
Nu最先看的是《抱抱我》,看完之后,她最喜欢最后一个场景——娜娜抱兔兔,妈妈抱娜娜,会时不时念叨这一幕。有意思的是,这本书每一页都有一个句式"XX说",她很喜欢引用。比如,她会说,“妈妈说……”,“爸爸说……”,“姥姥说……”,“奶奶说……”,然后让相应的人去填空。这种行为的好处是,遇到需要引入规范的时候,她如果以“XX说”开头,我就会填上一个引导性的句子。比如,她在外面玩不想回家,念叨“妈妈说……”,我就会接上“妈妈说,该回家吃饭啦”,她基本上都会买账,就乖乖听话回家了。或许,这个句式是她希望引起相应的关注吧。
《谁哭了》这本更是有趣,不夸张地说,她是自己把整本书背下来了,并随时复述,当然,是以她能使用的语言模式。比如,牛牛哭哭,饿,妈妈给奶奶;熊熊哭哭,拍球球,膝盖,熊爸爸包扎;娜娜哭哭,孤单……没错,喜感之处在于,1岁多的小人儿,居然时不时念叨“孤单”这样的高级词汇,哈哈哈哈。第一次听到她说的时候,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问了好几遍才确定,她真的再说“孤单”。她对这本书实在太喜爱,这种喜爱并不是经常会翻看,而是在日常的很多个瞬间,自己复述也复述给别人。一开始,她的语言没那么连贯,需要我搭话才能完成整体叙述,慢慢的,就可以自己连上情节了。后来,她开始引申,比如,说自己哭哭,孤单。真是听得我哭笑不得,一方面要给别的听众解释为啥一个小娃娃在念叨别人哭哭,另一方面还得给她搭话,说她身边很多好朋友,并不孤单。总之,太有趣啦。
《好朋友》这本,有点不同类型的人和物配对的意味,比如,花的好朋友是蝴蝶,碗的好朋友是勺子等。《你好再见》则是引导小朋友问好,但Nu的阅读重点并不在此,她独爱最后娜娜姑娘带着小狗冲上山坡和一群小伙伴悠闲看风景的部分。于是,今天我领着她在公园冲上了小草坡,她简直开心极了。
这套书太简单,又很可爱,其实可以作为第一套成长读物,一岁之前就可以开看。
3. 《“小花生”暖心·成长绘本》,小花生宝宝在爱中慢慢长大
又是一套凑单书,但我看了书目《漂亮的小裤衩》、《啪嗒啪嗒向前走》、《好多好多抱抱》、《晚安火车出发喽》、《好喝的蔬菜汤》,再联想到前两套的阅读后效,觉得这套书可能更适合成长中的她,或许也能实现不经意之间的行为建议。这套书的主角是一个小花生娃娃,内容如书名,就是讲他学戒断尿不湿、学走路、得到亲人拥抱、睡觉和喝蔬菜汤的故事。我个人觉得这套书比前两套更高明,它也讲行为习惯,但并不是直接讲“不可以”或者“应该怎么样”,而是以一种鼓励或者安慰的方式来默默引导。但受了第一套书的教训,孩子们怎么理解和体会,我真是无法断言。Nu看这套书的时候1岁半,目前,她一看封面就知道是哪本,会以每一本书名的关键词吆喝别人帮她取书。
我给她讲的第一本是《晚安火车出发喽》,刚开始讲的时候,她兴致勃勃,讲到后面,有些不耐烦。原因是,这本书以妈妈反复唱“晚安小火车”的歌结尾,歌词所占篇幅挺大,句子还不短,但书里并没有告诉读者谱子。因此,在第一次讲的时候,我只能给她念歌词,她就嫌弃不想听了。后来,我受Hello杂志的启发,套用“伦敦大桥倒下来”的谱给她把歌词唱了出来,这下她就爱了,还不断说“妈妈,还唱”。果然,方法还是很重要啊。
《好多好多的抱抱》很温情,她很享受不同人的抱抱之外,还特别爱看里面的两处细节,一是背景中的冰激凌店,二是一只猫偷了水产店的鱼跑路。难道爱吃冰激凌是孩子的天性?她到现在为止都没吃过冰激凌,也没见我们吃过,却对此念念不忘。 也或许是她最爱的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 中画满十种食物那一页,里面的icecream cone让她记忆深刻吧。
Nu是爱吃蔬菜的孩子,所以《好喝的蔬菜汤》的教育功能派不上用场,她倒是很喜欢“妈妈用刀切土豆”那一页,会反复念叨并指给我看。《啪嗒啪嗒向前走》这本,我给她读得少,但不知道啥时候她就学会了“啪嗒啪嗒”,还自行提取关键词,把它命名为“走路”书。最近,我有意让她开始理解控制排便和戒断纸尿裤,就开始给她看《漂亮的小裤衩》。她有点嘲笑小花生尿湿裤子,但更感兴趣的是,尿湿的小内裤洗干净后晾在一起“排队”。
这套书的特色之处还在于(此条由Nu爸提醒),每本书最后一页是一副不同花色的本书关键物品图。阅读到这里,我会和Nu分别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花色图,然后再品鉴一番剩下的各种。到下次阅读的时候,她还能指出我喜欢的花色,真是挺惊喜,也不得不感叹孩子们的超强记忆力啊。
目前,Nu读过的安全感/成长绘本就这三套。我给她买这些书的初衷其实是觉得或许简单易懂,不容易伤害阅读积极性,至于行为规范、安全感训练等深远意义并没考虑那么多。我本无意让她真的学什么,然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实在太强,在不经意之间,从中习得的内容足以令人震惊和欣喜。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又确实很飘忽,不能有一丝勉强。顺其自然,祝Nu能继续爱阅读并从中得到快乐。
以上,是截止到2021年3月中,NuNu的安全感/成长绘本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