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桥总会爱情弄&青海路昔日豪宅》




南京西路702号原飞星公司大楼。西班牙、伊斯兰式与新古典主义相结合的马蹄形连续拱柱廊,漂亮建筑外壳总算还保留着。
对面斜桥总会命名的斜桥弄,里有个温水游泳池,小时候每周都去斜桥游泳池集训的。
光绪五年旗昌洋行大班英国人福布斯Mr.Fobus,创办的英国乡村总会又名Country Club。同年7月,建造了俱乐部楼。光绪六年公共租界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南面,辟筑一条小型碎石子道路,名为斜桥路(今吴江路)。
那时机动车未出现,马车和黄包车(人力车)是主要交通工具,道路宽度筑为15米左右。当时,这条河浜里的水清流缓,柳岸成荫幽静古朴,景色宜人。常有外侨情侣来此憩游,并称此地为Love Lane译为爱情弄。
光绪八年总会又扩大到65亩左右。俱乐部内设有舞厅、台球房、酒吧间、网球场和高尔夫球场等,专供英国侨民娱乐。
至19世纪末石家浜亦被填筑马路,便以桥名命路称之为斜桥路,又称斜桥弄。
20年代马路向西延伸至麦特赫司脱路,今泰兴路。后又筑至慕尔鸣路,今茂名北路。地块名人寓所、建筑成为了人们游览、向往的人文景观。
后英国乡村改名为美国斜桥总会。解放后,总会先后改为华东工会干部学校、上海体委体工队的斜桥游泳池。
1974年,上海电视台迁于此,喷水池环形车道还在。
1994年拆除总会后改为上海有线电视台。
PS:《青海路144号留存至今唯一昔日豪宅》
南京西路广电大厦的西侧有一条不起眼的狭窄小路,它就是青海路。
以前的青年,现在的老年人的记忆是那里买过外贸服装。而今一条200米长的小马路,却因为樱花而出名。
青海路民国三年筹建。东侧住宅为旧式里弄房,西侧为新式里弄房。北起南京西路,南至青海路105弄上海船用柴油机研究所。《上海市区域北市图》载:路形已成,但未标其路名。
小马路最著名的地标莫属上海第一座带电梯的洋房,现在是岳阳医院的门诊部原周莲塘旧宅。主楼立面以水平线条为主构图,体型活泼、错落有致。中国传统的三间两厢房平面布置的手法,总体布局紧凑,绿色釉面砖饰面与庭院绿荫呼应。
周昌善,父亲周莲塘与上海大享黄金荣的老婆同为粪大王,后做房地产生意。留给儿子的房产有牛庄路一圈住宅、巨鹿路景华新村全部住宅房、青海路144号花园洋房一幢、海格路(今华山路)花园洋房一幢等。
144号
古木浓荫中,一幢三层花园洋房,西方现代派风格的建筑。
新瑞和洋行设计建造,钢混结构3层。平面呈狭长形,由南端为祭祖的祠堂,北端由点状的主楼和条状的后楼组合而成。
负责建造事宜的是周湘云的外甥李景韩。他根据自己所好,不惜工本地请设计师把房子造得异常新颖别致,选择了许多新奇的洋玩意儿来装修住宅。住宅中央是花园为传统的中国园林布局,园内绿树成荫、小桥流水、山石玲珑、曲径通幽。
那时除了外滩一带的银行大厦和洋行大楼,一般楼房里极少安装电梯,而周家的这幢房子只有三层楼,居然也安装了电梯。令人称奇的是他家不但有抽水马桶,连走廊里的痰盂也是抽水痰盂。大小五十二间房,除中式之外还有美式、英式、德式、日式和西班牙式等。
小楼的设计非常地精巧,设计师在整幢楼某个角落安排了处机关,备不时之需。遇到战乱,可以将整幢楼封锁成碉堡。顶楼旋回错落,是小姐弹琴额琴房穹顶全都是玻璃,旁边的露天花台就能近观到繁华的南京西路。
造价费用高达四十万法币。难怪周湘云的儿子周昌善曾说:人家一座华懋饭店造价也不过四十万!
1943年,周湘云65岁时驾鹤西去,之后周家后人也相继离开青海路上的旧居而散居各处。
1950年,花园住宅由华东局外贸机关租用,后来又成为上海市第五公费医疗门诊部,之后改为岳阳医院门诊部至今。
青海路上留存至今唯一的昔日豪宅,有时间的话以当下赏樱的名义不妨去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