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城 合肥
2021年的时候,安徽省省会城市合肥的GDP在过去的20年翻了25倍,合肥的新闻里充满着一股逆势翻身的爽快感,这些年合肥在招商引资上确实神操作不断,经济蓬勃发展,但同时让我有点担心的,工业化越走越远的合肥,自己都开始忽略它所拥有的浩瀚历史,这座在三国时代叱咤风雨的城池,被人慢慢遗忘。
合肥,它本来也应该以一副历史名城的姿态出现,而不只是一座金属味浓烈的工业城市。
有合肥的朋友调侃,合肥是省会城市中名字比较土的一个,本来这里有一个更好听的名字,庐州,如果能恢复成古时候的名字多好。但事实上,庐州这个名字出现在隋朝开国的时候,是隋文帝给的名字,而合肥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汉武帝元狩元年,也就是公元前122年,在《史记》、《后汉书》和《三国志》里,合肥就是合肥,合肥这个名字距今已经存在2100多年了。
合肥为什么叫合肥?不是合在一起会变肥,而是得名于这个地区的两条河流。
这里采用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的解释:
夏水暴涨,施(南淝河)合于肥(东淝河),故曰合肥。

夏天的时候河水暴涨,属于长江流域的南淝河,也称为施水,和属于淮河流域的东淝水合流,所以叫合肥。
讲合肥就得先讲讲郡县制,合肥古代的行政变化是说明郡县制的一个绝好案例。
秦始皇创立的郡县制对后世影响很大,包括今天的日本都在沿用,只不过由于日本国土面积小,所以分到县就足够了。
汉代在秦代郡县制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州一级的行政规划,州相当于今天的省,但是管辖范围很大,比如历史课本中提到的“扬一益二”,扬州和益州就是两个州级规划,但益州不等同于今天的成都,而是包含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陕西的汉中大部分地区及缅甸北部,甚至包括湖北河南的小部分,这就有点太大了, 而比州小一级的是郡,有点相当于今天的市,但管辖范围一般也比较大,比如东汉末年的庐江郡,管辖范围包含了今天安徽省的大部分地区。
而合肥是县一级行政单位,《后汉书·郡国志》中,合肥属于扬州下面的九江郡,为合肥侯国,侯国,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侯的封地,其行政规划等于县。
东汉汉灵帝时期,立他的弟弟为合肥侯。公元188年,也就是黄巾之乱的后期,冀州刺史王芬与南阳许攸、沛国周旌合谋,借口围剿黑山贼向汉灵帝请求增兵,但真实的意图是实则趁汉灵帝回河间省亲之际发动政变,先诛杀黄门、中常侍,再废掉灵帝,改立合肥侯为帝。他们还试图说服曹操也参加进来,但曹操拒绝了。这个事情后来失败了,王芬也因此畏罪自杀。
这是合肥出现在《三国志》里的开端。
汉献帝建安5年(公元200年),合肥废国设县,变成了合肥县。
根据《后汉书·郡国志》的数据,东汉末年的扬州管辖6个郡,分别是九江、丹阳、庐江、会稽、吴郡和豫章。其中九江郡下辖14个县,总人口432426,户数89436,基于此,可以算出来九江郡下平均一个县的人口是30888人,户数7142户。合肥作为其中的十四分之一,由于战乱的影响,应该低于平均水平,人口不到3万,户数不足7000。
顾雍曾经当过合肥的地方官,官职为合肥长。三国时代,如果一县其户数过万,则为县令,如果户数不过万,则为县长。顾雍的职位从侧面证明那时的合肥是一个人口不多的小县城。

截止2021年,合肥市的人口已经接近千万,管辖范围包括了巢湖市和庐江县,人口规模和城市规模的逆袭,这种巨大的古今变化,让我们在很多时候对合肥在历史上的认知会出现一些困难和偏差。
今天合肥市的行政规划如果放在东汉末年,其中合肥城区属于九江郡,而庐江县地区则属于庐江郡,即为庐江郡的舒县,这个地方在庐江郡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这个非常重要,因为舒县是三国名将周瑜的故乡,于是合肥顺理成章地也成了周瑜故里,而今天的庐江县还有周瑜的墓园。
庐江郡设立于西汉,其治所,也就是政治中心在舒县。汉献帝建安4年(公元199年),官渡之战的前一年,庐江郡的治所被迁到了皖城,地址在今天安徽省安庆市下县级市潜山市的梅城镇),从行政区域上看,庐江郡基本上包含了整个安徽,唯独没有合肥县城,而安徽的简称‘皖’也来自于此,所以有部分安徽人民对于合肥是安徽的省会颇有意见,其实是有历史渊源的。公元214年,东吴打下了皖城,这时候庐江郡被一分为二,有两个庐江郡,一个是魏的庐江郡,治所在阳泉(今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临水镇);另一个是吴的庐江郡,治所又回到了舒县,也就是今天的合肥市庐江县。
这意味着今天的合肥在三国时代,一部分是魏国的地界,其中包括三国时的合肥旧城和新城,而一部分是吴国的地界,其中包括了舒县,也就是今天的庐江县。
这是一座魏吴共同治理的城市,两国著名的大将张辽和周瑜在这座城市里都有墓园,这在中国的城市里比较罕见,今天合肥市逍遥津公园有张辽墓,人民纪念魏国的张辽,但在不远的庐江县有周瑜墓,人民纪念吴国的周瑜,同时纪念两个互为敌国的将领,好像在这里一点也不违和,人民对于魏和吴也没有明显的感情倾向,这是很特别的,与此鲜明对比的是,成都,今天的成都人民更喜欢蜀汉的诸葛亮和刘备,而对于曹操则是有情绪的。
合肥什么时候成为庐州呢?就是前面提到的隋朝,隋文帝把庐江郡这个区域改为庐州,治所在合肥,注意,合肥还是那个合肥,只不过变成了庐州的政治中心。大业初年,隋炀帝登基,又把庐州改回了庐江郡,治所还在合肥,这有点折腾。直到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又把庐江郡改回了庐州,州的治所依然在合肥。
所以这是为什么合肥被称为庐州的原因,庐州是一个省级行政区的名字,而合肥县两千多年来就是合肥县,只是看它能不能当上政治中心。准确地说,合肥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地被改名为汝阴县,其他时候一直叫合肥,直到今天。庐州就像益州对于成都的概念,是一个更大的地域概念。代表合肥的名字,还是合肥比较合适,而不是庐州。
合肥在汉代曾经繁华过,紧靠楚国五个旧都之一的寿春,是商贾云集之地,这个信息来自于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
郢之后徙寿春,亦一都会也。而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
楚国的都城从郢(今湖北省荆州市)迁到到了寿春(安徽省淮南市寿县), 是楚的五都之一,而合肥借助于南北潮的水运,成了物流转运中心,而在班固的《汉书》里,合肥一跃成为全国的八大都会之一,当地‘百货骈集,千樯鳞次’,尤其是金斗河两岸‘悉列货肆,商贾喧阗,一副商贸繁华欣欣向荣的景象。
但进入东汉,合肥就遭遇了低谷,寿春的叛乱导致了合肥的战乱,在《后汉书》的记载中合肥出现的很少,被提到就是徐凤的反叛,叛军攻下了合肥。
正如杜甫说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战乱导致人民流离失所,开始离开这个地方,于是合肥人口也出现了大量的下降,商贸物流的辉煌成为过眼云烟。
正因为合肥有很长一段的时期都处于兵荒马乱之中,所以合肥出现在历史中多半是作为军事要塞,而不是一座繁华的都市,这有别于南京、洛阳和成都。
而三国乱世的来临,让合肥逆袭了,成功在历史中大放异彩。大三国时代,曹魏在这里修筑了合肥旧城和合肥新城,至今在合肥市的三国遗址公园,我们还保留着东汉末年的城墙遗址,这是非常珍贵和稀罕的。
三国时期,东吴一直对合肥虎视眈眈,孙权一生五次攻打合肥,都以失败告终,合肥成了孙权一生的梦魇,其中第二次失败直接成全了魏国名将张辽的人生巅峰,威震逍遥津。而曹操则通过合肥过巢湖进攻东吴的水军基地濡须口(今安徽芜湖裕溪口),但也始终无法获胜。
曹操和孙权都很看重合肥,这里是曹魏抵御江东的屏障,反过来则是孙权北伐中原的起点。
这是为什么呢?
古代漕运是物流的主要运输方式,可以说是大自然给我们的最高效的方法,诸葛亮北伐中原,山高路远,所以才发明了木牛流马来提高效率,但是对于孙权来讲,东吴要北伐只需要坐船,看看巢湖的美丽风光,就能抵达前线合肥。而之所以孙权比较轻松,就是因为漕运的运输能力非常强大,诸葛亮北伐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粮草供应不上,真正战斗反而不是太大问题,孙权失败,史籍记载都没有提过粮草,反而是战斗本身的因素,这意味着有江湖的支撑,物流不是问题。
我们总是骂隋炀帝修京杭大运河,说他劳民伤财,但事实上,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在享受运河带来的福祉和便利。
合肥是在淮河和长江之间,其中南淝水又连接着巢湖,通过巢湖就可进入长江。东淝水则连接着淮河。
淮河水系共有58条支流,流域中有洪泽湖、高邮湖、宝应湖等五大湖泊,沿岸遍布湾地、洼地和沼泽。这意味着只要孙权占领了合肥,就可以轻易地通过淮河的支流输送战略物资到魏国的腹地,为战争创造有利的条件,比如涡水可以达到谯县(今天安徽省亳州市),这是曹操的老家,曹魏五都之一,要是谯县失守,等于曹氏家族要去给祖宗上坟,得去外国了,要办护照和签证了;而通过颖水,则可以抵达许县,这也是曹魏的五都之一,发家之地,最早把汉献帝挟持于此,孙权要是能够拿下许都,则华夏震动,天子要在这也能掳走,那么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就是碧眼儿了,历史都可以改写。
对于曹操来讲,赤壁之战的惨痛失利让他放弃了在长江上和孙权正面作战的策略,大江大湖是你们的,我换个思路。
曹操开始在淮河的支流河道中建造小型舟船,对江东地区进行渗透和偷袭。《三国志》记载,在赤壁之战的第二年,公元209年,曹操带领军队‘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
古代的淮河和长江两大水系在合肥一带存在分水岭,无法沟通。对于是否存在连接长江和淮河的江淮运河,有着很多争议,但不管运河在不在,合肥都非常重要。不存在江淮运河,北方的物资可以运输到这里,成为进攻南方的后勤供应点,有人推测这里曾经是曹操的造船基地;如果存在,合肥就是物流集散中心,可以直接转运北方来的战略物资。
合肥名字的得来就证明合肥的水系存在着季节性的变化,这说明水量不是特别多也不稳定,所以不适合大船,曹操所使用的油船是一种小船,在进攻濡须口的时候,面对孙权部队的楼船是有劣势的,但无论如何,占据了合肥,就可以通过巢湖不断进攻濡须口,这好像卡在孙吴喉咙的一根刺,一旦曹魏拿下濡须口,则长江沿岸的城市可以点杀,想打谁就打谁,这就是为什么曹魏和孙权在合肥争斗了几代人的原因。
说了这么多合肥的地利,但除了地利,还有人的因素。
孙权为什么一直拿不下合肥?为什么曹操也一直啃不动濡须口,除了地利的问题,也跟这个地区的人有关系。
试想没有胆大勇猛的张辽,没有久经战阵的乐进,只是一个胆小昏庸的人守合肥,也许孙权就拿下了合肥。
没有拼死保护孙权的陈武、凌统等东吴一干将领,孙权就被活捉了,东吴可能就被瓦解了。
合肥地区,或者说淮河和长江之间的巢湖流域,有着一群带着强烈反抗精神,有勇气有魄力的江湖儿女,做事风格比较简单直接,追求有效结果。
今天的合肥市,大部分能够记住的名人,一是三国时代的张辽,二是宋代的包拯,三是哦突然想起来的周瑜,张辽是武将出身,周瑜文武双全,但是我们记住的是他干过的仗,赤壁之战,而他的曲子早已失传,至于包拯,他不是传统儒家的士大夫形象,更贴近法家的精神,不是苏轼陆游那种人文气息特别浓厚的调调。
个人以为,在这个地区尚武更能出彩,文人虽然也不错,但是要论留下历史痕迹,这里的人民更喜欢武将的那种说干就干的个性。
晚清的淮军是对抗太平天国的重要力量。其中他们的头,一手创建淮军的李鸿章,是合肥人,他手下有很多著名将领,最有名的有两个合肥人,一个是在台湾打败过法国舰队的刘铭传,另一个是参过保卫上海,提倡‘采西人之体,以行用’的张树声。
他们的姓的缩写合在一起是LLZ。
三国时代威震逍遥津的那场战役,镇守合肥城的是乐进、李典和张辽,姓的缩写也正好是LLZ。
历史的巧合,武将们的隔空呼应。
或许‘好音乐,少愁苦,尚奢靡’的地方更喜欢文雅。
而合肥地区更推崇果敢,文雅之事的优先级就要低一些。
同样是合肥人,出生在庐江郡舒县,是周瑜的老乡,汉代的文翁,在合肥,知道他的人就不多,反而在成都可能多一些。
因为文翁后来当了蜀郡太守,在成都创办了学校。这个学校办学一直没有中断过,到2021年,已经是2160年了,而且校址未变,上过中央电视台的《国家宝藏》。这个学校就是现在的成都四中,它还有一个更古老的名字,石室中学。
这事在成都广为流传,成为佳话。
但在合肥流传就没有那么广了。
也许真的和人民的性格有关系。
最后,放上张树声写的《过周公瑾墓》的后两句:
遗恨直吞漳水北,豪情犹唱大江东。
英雄儿女今何在,埋玉深深惜此中。
合肥的三国故事还很多,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