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3.14 小人物的大历史观
在国际数学日,发现昨天日记的年份又写错了.......如果我生活在这个奥数的时代,是完全无法修炼成“小镇做题家”的。直到现在,还时常做答不出数学卷子的噩梦。
这次看《中国大历史》已经是二十年来第三次拿起来了吧。手里这本就是上面这个2007年的版本,才19元。黄仁宇是我的专业课必读之人,然而作为一个“做题家”,我实在是业荒于嬉。刚工作时候,我也曾经很天真地问我的女领导“ 说真的,你对这些国际政治真的感兴趣吗?” 领导是多么温暖的人,告诉我“ 之前我跟你一样,但现在我是真的感兴趣了,知道多了就觉得挺有意思的。”
还是那句话,不是东西不好,是时机未到。现在,第三度捧起这本《中国大历史》,觉得真好。格局好,真正是学问做通之人的融汇贯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包罗万象但一根思想穿起所有林林总总。寥寥数语,一个朝代,叹服。史料引述详略好,不陷于繁琐亦不会评论于无物而失去讲历史的感觉。节奏温度好,严肃而不无聊,谈轶事不八卦,谈思想不学究,一些词语雅致凝练,别处从未见过。总之,特别好。
只是我看书很慢,这类书又不想一目十行,到现在只刚到元。看的过程中,中学历史知识点一个个似是而非地在脑子里出现。只是当时这些事只是死背,或者按照机械的“大历史观”在理解意义。两点感触:
一. 做一个中国人很幸运。丰厚的历史,那么多的尝试和可能性,一切的金戈铁马、文治武功、成王败寇、阴谋权术、缠绵悱恻、神秘莫测,好像一切都有了。我们的基因实在丰富。
二. 每一个小人物,是否在看到自己的时候,也可以有个大历史观。比如我在想,我的其中一条主线就是一个数字管理十分粗糙的人,不仅导致数学不灵,而且理财混乱,不喜欢精细化管理,一切大而化之,凭个大概印象。唐朝以后没有有效税收政策,数字化管理不力,这个基因,在我身上相当显性了。对自己对别人有个大历史观,可能可以避免陷入各种一时一事的判断失策和情绪化的作为。
但无论如何,我先要好好把这本书看完吧。
#贝叶挂毯# 法国的清明上河图。世界很大,很想去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