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关系——手有余粮、心里不慌
作为一个业余的心理学爱好者,根据自己的观察来谈谈,性格是如何潜移默化的决定命运的。
朋友小胡是个不幸的女孩,出生在一个人口众多的贫困家庭,既不是父母寄予厚望的男孩,也不是漂亮可爱的得宠小妹,在家里的地位估计是可有可无的。
到了十几岁的年纪,虽然成绩不错,但是家里实在无力负担学费,她辍学了。中原一带农田很少,口粮也许都不太够,于是她跟随已经出嫁的姐姐,出去打工。姐姐非常善良,对她很好,姐夫也很有能力,家庭生活很幸福。但是寄人篱下的日子里,她养成了讨好型的性格,讨好了姐姐,就能得到母亲般的关爱,依附于她的家庭,做错任何事情,都有她帮忙兜底。讨好-依附-索取,这种行为模式,也许就是那个时候养成的。
后来到了二十几岁,经人介绍,找了个高大、帅气的老公,生了活泼可爱的儿子。本来日子可以这样平顺的过下去了。但是结婚没多久,她就遭遇了第一次家暴,起因是丈夫说谎被她揭穿了。后来虽然丈夫也算努力,在家承担了做饭的任务,但是他学历低、收入低,依然被她瞧不起,家暴依然时有发生。自己的家总没有姐姐的家好啊!她真想回到姐姐家去,于是儿子经常托付姐姐照管,自己也隔三岔五的住到姐姐家,吵架了回姐姐家,不想做饭了去姐姐家。可能是因为家庭不幸福,借酒消愁,丈夫后来又开始酗酒,日子终于过不下去了,离婚了。
离开错误的人,才有机会找到正确的人,这是一个机会。但是缺少爱的人,就像溺水的人一样,她会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东西,避免自己沉下去。但感情这东西,就像风筝一样,你越是拉得紧紧的,它越是想要逃脱。第二次婚姻,她选择了一个看上去脾气很好、能说会道的男人。但是依然问题很多,生意失败、孩子读书结婚,经济压力非常大,她的生活一直在借钱、还钱中重复。
因为离异,觉得亏欠了儿子,所以从小她就百般溺爱孩子。就是没钱,也尽量满足他各种要求,名牌运动服、球鞋,只要他想要的,都给他。吃饭给他盛到碗里,家务活不用他做……孩子大了,买房、装修、办婚礼,没钱就去借钱,不能亏待儿子。教育孩子最怕的就是这种溺爱,没有原则的给与,无怨无悔的付出,大多换来的都是孩子的理所当然,而不是感恩和回报。
懂事的孩子是怎么教育出来的呢?例如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我的父母会告诉我们,咱们家条件不行,要勤俭节约,父母农活辛苦,孩子要帮忙做家务,学着干农活。吃饭时候,父母上座才能开动,盛饭要分老幼顺序,先给长辈盛饭。长大了要努力读书,将来就可以摆脱农村,进城过上好日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尊老爱幼,这些好习惯都是要从小培养的啊!
一个家庭矛盾多,大多数都是关系没有理顺。父母、儿女要各自在自己正确的位置上。例如儿女结婚后,那么父母就是一个原生家庭,儿子、儿媳是个新的家庭。父母过好自己的日子,不要过多打扰孩子的生活。孩子刚结婚经济条件不好,父母可以适当给以力所能及的帮助,但孩子经济条件好了,就应停止帮助,由孩子来回馈父母了。
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是第一位的,亲子关系是第二位的,其他亲戚关系更次之。有条件的,孩子结婚后,尽量分开居住。父母不要干涉孩子的婚姻生活,孩子也不要干涉父母的婚姻生活,大家经济独立,感情上相互支持。
如果母亲和儿子关系过于亲密,那么经常婆媳关系很差。如果母亲过于溺爱儿子,总是经济上补贴儿子,那么父母关系常常很差。有的母亲对儿子特别好,是希望将来养老、医疗都指望儿子。但是要知道现在刚刚进城的年轻人,他可能要买房、买车、养孩子,再加上追求时髦生活,花钱大手大脚,经济状况也不好,甚至很多都是房贷一大笔的”大负翁”。指望孩子养老,还不如自己趁早打算,多攒点儿钱,所谓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孩子孝顺只是晚年幸福生活的加分项,不可强求。
经济独立才能精神独立,不依附于任何人,才能活得理直气壮。有个体贴的知冷知热的老伴儿最好,就是没有,只要有钱,也能一个人过得很潇洒。年老体衰不能独立生活了,就找个条件好点儿的养老院,一群老伙伴一起打牌、聊天、种花养草,也可以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