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音
写于3月1号
好久没去西胪(隔壁镇),好久没有听到西胪口音,感觉比英语都难懂。好不好听都是被塑造。说到底,只是一种工具。
口音对于潮汕人尤其是潮汕农村人来说实在是太熟悉了。所以这意味着潮汕人更包容吗?这真不是。有的东西很难说,倘若你身处的环境很闭塞,那即使文化再多元,也狠难用包容的观点去理解文化。
同样,包容地对待事物,这种态度也需要被塑造。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也不是说说。教育的意义在这里显现。我想,倘若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自以为是地觉得与自己不同的文化就是糟粕,那实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
可能对国人而言,还没有很大机会能够遇到外国人,那么外地人,我想概率则高了很多。是不是口音与自己不同即是他者。那即是是外地人,学了很难学的潮汕话,那个人能不能在被称呼的时候不是用籍贯称呼呢?是不是口音或者用语的不同成了你高我低的原因呢?对于少数派的友善,也从某种程度表现该地的文明水平。异乡、他乡,离开自己的家乡,异地即他乡。那么也意味着每个人都有成为“他乡之客”的可能。倘若大家都以“他者”以区别。那么“他者”自然不是滋味。
我很赞同大家用都能听懂的语言沟通。这不单单提高沟通的效率,同时也避免某些人因听不懂尴尬,从而形成的不悦感。诚然,语言是一方文化的载体,也是历史的活化石。但是流动的文化乃大势。同时说多种语言也是。
文化之所以蓬勃不是因为自以为是的狭隘。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