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记
查看话题 >看展记|阴不阴郁不是安迪沃荷能决定
波普图像——安迪•沃霍尔的1962-1987
原创内容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一枝社”,会持续更新看展记录,有兴趣的友邻关注一下!
首先感谢民生现代美术馆和西岸美术馆合作的周末活动邀请!得以有幸参观安迪•沃霍尔的1962到1987年作品展。

展览本身的呈现方式其实比较克制,波普艺术那种大鸣大放的张扬感不太显著,更像是传统方式的平静呈现。(但准备出片的老师们还是还是有角度可以拍)。
展品内容很全,没有局限于大家最熟悉的丝网版画,招贴画、摄影、影像作品和装置都一应俱全。考虑到Andy老师作品的可复制性,大部分应该都可以说属于真迹(pop art就是这点好!)

起止年份选取的相当明了,1987无疑是Andy的卒年,而1962则或许是他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出生年份:这一年的11月6日在纽约的Stable Gallery举行了沃霍尔本人的第一次波普艺术个展。 当时展出的作品包括他最为著名的,在本次展览中也隆重出场了的金宝汤罐头系列。

如果仔细读画面上的文字,就会发现这幅画作其实是为当年早些时候洛杉矶Ferus Gallery的展览准备的。 其实在纽约的个展之前,他已经成为相当著名的广告设计师。但他租下曼哈顿的房间开设名为“工厂”(“The Factory”)的工作室,以一个“画家”的方式工作(尽管绝对不是传统的那种画家)却是从这里开始的。

罐头之后是Andy老师的《花卉》系列。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四朵花或许是展厅中政治隐喻最强烈的作品:很多人会把花卉的数量与1963年肯尼迪遇刺案中枪声响起的次数联系起来,而花卉下渗出的油墨则象征总统的血迹。

对面是另一组1974年创作的,风格截然不同的黑白《花卉》,第一眼看上去像炭笔素描,但其实也是丝网印刷的版画。

下面是即兴创作的牛牛系列(又拍糊了!只能祝大家牛年大吉),以及第二著名的玛丽莲梦露。
策展人在这里运用了一个巧妙的隐喻,把梦露和不同种族与性别身份的面孔拼接起来的这幅《女士们先生们》并置,名人的肖像与所指模糊的肖像一同成为凝视的客体,唤起对身份政治的思考。

展览的第二部分有关Andy的老本行,展览了一系列海报和宣传画,其中当然少不了“臭名昭著”的电椅。

作为60年代纽约潮流圈子的头目,Andy的“工厂”在当时是各路时髦精的集散地。和他进行过联动的艺术家中就有老熟人巴斯奎特老师(见:本公众号之后写的一篇文章)。两人在1985年搞过一次不是特别愉快的合作。

眼尖的朋友可以一眼识别出基斯•哈林(见:本公众号之后写的一篇文章)的跳舞小人!

但“工厂”的女主角永远会是沃霍尔电影的女神,波普艺术的缪斯,我最喜欢的伊迪•赛奇维克(虽然大部分电影都只会在“工厂”放映)。

谁会不喜欢表情多多,古灵精怪的酷女孩呢——即使她的表情下面隐藏着那么深的阴郁,即使她笃信自己活不过30岁。 隔着猫王主题的装置,展览的影像部分也有Edie出镜的电影。这部1965年的《内外空间》是她与Andy最后合作的几部影片之一,不久之后两人就分道扬镳,离开波普圈子的Edie卷入了和带诗人鲍勃•迪伦的悲剧性恋情,在1971年因为用药过量去世,那一年她28岁。(见:本公众号之后写的一篇文章)

另一部影像,被我拍的黑乎乎一片的《胡安妮塔•卡斯特罗的一生》则是又一件政治作品。胡安妮塔是古巴那两位领袖菲德尔和劳尔的妹妹。古巴革命期间她曾经是兄长革命队伍中的一员,但革命成功之后不断积聚的矛盾最终让胡安妮塔和菲德尔决裂,她逃离到美国,甚至做过CIA的线人,最终也没有回国参加菲德尔的葬礼。

也是在1965年,胡安妮塔流亡到美国之后,Andy抓住机会蹭了个大热度,找来演员翻拍了卡斯特罗家族的一个婚礼场景。表面和睦的兄妹关系之间隐藏着难以弥合的裂痕,多台显示器的复调播放加剧了某种混乱与嘈杂感。 整场展览的最后是一个小型装置,里面有音乐史上最著名的专辑封面之一,Andy为地下丝绒乐队设计的《香蕉专辑》(也许还是莫瑞吉奥•卡特兰那根贴在墙上的香蕉的灵感来源),同时也是本展最适合自拍的地方。

在展览的最后我们还是难以逃脱那个被问过无数次的问题:安迪•沃霍尔究竟是一个商人还是艺术家?波普艺术究竟是艺术还是流行文化? 但也许,为什么不能都是呢?毕竟贡布里希爵士在40年前就说过,“为什么人家音乐就不这样呢”,就像没有人认为pop music不是music。(写作团队中有乐评人) 民生现代美术馆的二楼还有本年度约翰•莫尔绘画奖(中国)的作品展,包含在同一张通票里。看过之后,或许可以解答“现在的画家都在画什么东西”的问题——答案是:画什么的都有,但却都和固有印象中的画家们有很大不同。


波普图像——安迪•沃霍尔的1962-1987 2021.01.01-2021.04.07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展览票价:两展通票60元(学生票5折) 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