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赣州·信丰-江南第一塔:大圣寺塔
江南第一塔:大圣寺塔
——2021年春节之旅(16)





中国古代建筑,往往只有一、两层,少数可以达到四、五层。在无数匍匐于地面的古代建筑之中,唯有一种古代建筑敢于向上突破,这便是塔。
塔,源自古代印度用于埋葬佛祖释迦牟尼火化后留下的舍利的一种佛教建筑“窣堵坡”。随着佛教在东方的传播,“窣堵坡”这种佛教建筑形式也在中国广泛扩散,与中国本土建筑相结合发展出了塔这种极具东方特色的传统建筑形式,信丰大圣寺塔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塔座占地90平方米的大圣寺塔为六面九层十八级楼阁式砖塔,始建于三国赤乌年间(公元238年),唐贞观年间(公元627年)重修,晚唐时期被毁,后于北宋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重建。
到达目的地大圣寺塔广场,不用刻意寻找,这座塔高66.45米的长江以南现存的最高宋塔就古香古色出现在眼前。
高耸入云,鹤立鸡群,在古典与现代的视觉碰撞中总是引人注目。
与其他塔不太相同的是,大圣寺塔修长塔身下部有向外突出的黑檐,再加上顶端刺向蓝天的红色塔刹,就好像一把向上撑开并拉长的六面黑色大伞,又像一顶为了炫耀而有意拔高的高帽。
由大圣寺塔的黑檐,不由联想到外廊式建筑骑楼,它们都可以为来来往往的行人挡避炎阳照射,挡避风雨侵袭,很是喜欢。
或许是因为“江南第一塔”的雄风,或许是因为“凌霄绝顶,通省无与伦比”的赞誉,或许是因为大圣寺塔位于信丰县城内,来此的除了寥寥无几的游客几乎全是休闲的市民。
来此休闲的市民对身边的大圣寺塔太过熟悉,熟悉得视而不见,或在大圣寺塔下坐着扎推儿闲话家常,交换着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的信息,或带着幼儿乘坐五颜六色的小汽车,享受着含饴弄孙的快乐,只有我们这些慕名而来的远道游客,围绕着大圣寺塔不停走来走去、左瞧右看,稀罕地不得了。
近看大圣寺塔,各层斗拱、檐角、勾栏、门窗、神龛均以特制砖件拼装,榫卯相扣,严密合缝,其上装饰的莲瓣、牡丹、双钱等花纹,无不精巧玲珑,布局有致。
1953年和1954年,国家文物局曾两次来信丰考察。第一次取下木雕像一尊,铜钱数枚,一为“开元”一为“大观”。第二次发现木雕像一尊,像上有铭文“朱叶氏及妻来大圣寺,在塔上供养,乙丑年十一月X日题”,字迹苍劲,似宋人手迹。这,便是大圣寺塔名字的由来。
不巧的是,大圣寺塔正处于检修期间,暂停开放。
不能登塔俯瞰信丰,实为憾事。但,我们也就有了下次再来的理由。
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