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王室除名的哈里王子:娶大龄离异老婆,手撕原生家庭,爆料王室私生活为哪般?
作者 芒来小姐
来源: 三点一弯钩(sandianyiwangou)
最近几天,英国王室遭到精准打击:哈里王子和梅根王妃,上访谈节目了。
一身黑衣的梅根怀着二胎,面对镜头控诉“王室逼得我不想活了”。
她像个受气的小媳妇,说尽了婚后的大小委屈:
嫂子凯特把她弄哭了,对外却说是梅根弄哭了凯特; 梅根有非洲血统,王室成员问梅根“儿子皮肤有多黑”,涉嫌种族歧视; 婚后梅根护照驾照被没收,没有人身自由。
妻子说完,哈里王子补刀:
王室成员不理解我,离开王室我的生活精彩极了。
站队妻子,立场坚定。

去年1月,哈里梅根宣布脱离王室时,我们曾经写过《她19岁嫁给王子,遭遇骗婚出轨,抑郁自杀4次:相比梅根:戴安娜输得太惨了》。
当时我就写道:“如果哈里本身没有离开的想法,一个梅根不可能动摇他”。并且认为哈里的反叛,是“弑父”的先兆。
没想到才过一年,哈里就展开“复仇”,而且手段稳准狠:
王室最怕被爆丑闻,哈里专挑痛处。
梅根还在访谈中得意洋洋地欢迎媒体:我们随时都有精彩的故事可讲。
不禁让人想问一句:非得闹这么大吗?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吗?
对外人来说,更好的解决方法是有的。
可在哈里王子这里,行不通。
因为向原生家庭“复仇”,是他这一生必须完成的议题。


访谈发布后,英国王室炸开锅。王室成员一面倒谴责梅根,还有人摩拳擦掌,想要在报纸上痛骂他们。
英国居民也对她很不满,认为“让一个非裔美国人进入王室,本身就是错误的决定”,“梅根就是个自恋狂”。


可梅根获得了“娘家”美国一面倒地支持,有议员发文称:
“梅根是我们的加州公主,我站她。”

凭一己之力煽动英美两国舆论对立,梅根真不愧是有故事的女同学,然而,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
这场史诗级婆媳撕逼真正策划者,其实是哈里王子。
很多人不知道,哈里王子才是王室最叛逆那一个。
他年仅17岁就染上毒瘾,虽然被父亲温和阻止,还去戒毒所戒毒,但坏榜样是立下了。
哈里王子大婚前两个月,皇家军队20名士兵“有样学样”,在白金汉宫吸毒。
虽然咋一看跟哈里没关系,但媒体揭露:皇室吸毒由来已久,这20人只是冰山一角。
而哈里王子当众承认,自己私底下有抽过几次大麻。

除了吸毒,哈里还痴迷夜店,经常出入夜总会,让王室大感头疼又无可奈何。
因为哈里的母亲戴安娜王妃,在他年幼时离奇死亡。
或许是感到亏欠,王室对哈里多了几分宽容。
同样爆出丑闻的安德鲁王子,被剥夺了王室资格,哈里王子却一直享受王室公费安保,直到去年他和妻儿一起宣布脱离。
脱离,应当意味结束。
谁都没想到,这会开启一场史诗级撕逼大战,

经历过童年创伤的人,多少能体会到:
漫长自我疗愈过程中,脱离只是第一步,脱离后怎么处理和原生家庭的关系,才更棘手。
轻则黏连,重则断裂。退一步再被父母操控;进一步断绝亲子关系。
自我在变,父母不变。
我们需要花很长时间,来学习“如何在变与不变中,平衡自我和他人的关系”。
这是一个自我救赎的旅程,也是一个个解决心结的过程。
母亲戴安娜,是哈里王子和英国皇室共同的心结。
对这个结,双方的看法显然不一样。

哈里将母亲的死归因于:皇室压迫得她痛苦万分。
因为这个认知,他对皇室环境怀有极大的不安全感,脱离前患有抑郁症,脱离一年还感叹“王室里没人能理解我”。
王室则采取了“亡羊补牢”的做法:戴安娜的死亡,可能是她拒绝皇室安保,坚持自己照顾自己的结果,那就给哈里王子更多空间和保护。
女王反应温和,孙子闹出这么大丑闻,她只要求皇室成员“保持沉默”,不公然攻击哈里梅根,力求私下沟通解决。
哈里的父亲相对更偏激,他曾对儿子脱离王室大感失望,如今更是气到不愿和他说话,只同意文字交流。

父子矛盾,婆媳交锋,妯娌失和……一地鸡毛的两代人交锋,我们并不陌生。
为了不见父母,去外地上大学;
为了脱离父母,和男人闪婚生子;
为了疏离父母,好几年不愿意和他们见面……
谁不曾为了争取独自生活的权利,和父母明里暗里争斗过?
只是很少有人会像哈里那样,大张旗鼓和原生家庭撕逼。
大多数情况下,争取都是悄无声息完成。如同谈判,无论谁先挑起战役,最终都要各退一步,才能共享双赢。
亲子之间,最大的退让是“我理解你”,“你也理解我”,家人之间敞开心扉的沟通,是谈判最后的筹码。
这个筹码,往往来之不易。
成长教人谨慎,谁都害怕受伤,哪怕亲子之间,也不肯暴露自己脆弱不堪的一面。
父母不愿妥协,情感得不到疏解,心结迟迟解不开,子女只能用尽力气和自己死磕。
复仇也好,绝望也好,都是自我燃烧殆尽之后,升起的最后一点狼烟。
这一切的根本原因,还是理解来得太迟。

哈里梅根和王室的舆论对立,让我想起一位自杀身故的女孩。
她生前发布最后一篇说说,每个字都浸透了对父亲的恐惧。
她曾目睹爸爸骂弟弟“怎么不死在考场上”,还将妈妈的鼻子打骨折;
也曾跑去问爸爸字典的意思,结果爸爸用厚厚的书本砸她,吓得她当场尿裤子。
她说,选择结束生命,仅是因为爸爸,和任何人无关。
她还说,如果没死成,千万别救,否则爸爸知道了会骂死她。

爸爸带来如此巨大的恐惧,最后的最后,她仍体贴地说:
“我知道爸爸爱我,只是我真的受不了。”
她试图解决父亲的人生议题,那些糟糕的坏情绪,那些暴力的情绪化,都是她父亲需要自己解决的问题,是他的人生议题。
他需要学习如何好好说话,如何停止家暴,如何控制情绪,但他不愿学。
于是,女儿成了父亲人生议题的代理人,她想方设法理解他,未曾想到:
理解,是她单方面的渴望。
父亲的渴望在别处,她解决不了,因为她同样也无法理解。

生活中,很多人都得不到父母理解,也无力理解父母,他们未曾拥有过属于自己的自由。
离家出走,背井离乡,不婚丁克,离异单身……人们的诸多叛逆行为,都和原生家庭观念相驳,父母的阻拦和不理解,也早不陌生。
我们都知道这不是最好的方法,可子女有自己的人生议题,父母也有,彼此都有追求的自由。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写道:
“社会环境为人提供了安全保护,又限制了人的发展……自由虽然带来独立和理性,也带来孤独和焦虑。 他无法忍受这种孤立,面临两种选择:或者逃避自由带来的重负,重新建立依赖和臣服关系; 或者继续前进,力争全面实现以人的独一无二及个性为基础的积极自由。”

孩子独立之后,如何维系亲子关系?
“血缘关系”不是唯一答案,感同身受才是。
自由是强大的力量,无论父母还是子女,我们都需要它,来疗愈过去岁月中反复发脓的创伤。
无论追求自由的方式是什么,跌跌撞撞,兜兜转转,最终都要回归自我救赎。
我们可以在岁月流转中相濡以沫,也可以在激烈交锋后握手言和。
感情到位了,一切都好说。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