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观到意象——看不厌的苏州园林
春到人间草木知,东风吹水绿参差。
去年春天因为疫情禁足,辜负了好春光,今年果断决定在花谢之前到苏州游园,从2013-2021,这是第八年,我到苏州游园。
昔日同游的朋友因为工作,婚姻,生育,聚聚散散,我,还是一个人,一双腿,一个包。了无牵挂,全心全意的把自己的感官交给园林。
每次进苏州的时候,感觉自己不是来旅游的,似乎更接近朝圣,怕自己细节上的不得体,轻慢了这座城市的优雅美好。
言归正传,这次游了三个园,分别是拙政园,网师园,怡园。
每一处都去了几次,但总觉得没看透,因为四季交替,阴晴雨雪下的园林,千变万化,我能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变一化罢了。
一、拙政园中部的岛屿——海上瀛洲
拙政园去的不太多,倒不是因为门票贵,是因为之前听了太多吐槽:像一个大公园,人好多,被挤着走………诸如此类的吐槽。
去过几次也是在西部游荡,看画舫,小飞虹,长廊和卅六鸳鸯馆。
最近有感于网上中日园林审美的争端,因为日式枯山水不仅在影视里频频出现,竟然还被应用于现实古建筑的场景,显得不伦不类。于是就有:什么是中式传统园林的审美与搭配这种问题。

我认为,一个是植物,中式园林的绿化并不走侘寂,而是走生气,园林四时都有花可看,比如春天的梅,玉兰,茶花,桃花,海棠,一波开完,后面还有杜鹃,蔷薇,木香,到了夏天,有荷花,月季等等。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晚明戏曲牡丹亭里就有这样一句唱词。
还有一个则是山水意象,中式园林里的叠山,理水都有理念,意思是有一个构造空间感的设定。
园林的本质是把现实里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移植到一个相对狭小的空间,通过各种手法,还原出接近真实山水的环境。
这次看拙政园中部几个水上岛屿,我似乎看到了,海上瀛洲,蓬莱三山的意境。

岛屿不是真的岛屿,垒石为山,池水环绕,上建亭台,种花木,小山之间以桥相连。

人在远处,因为隔水,拉长了视觉,以为岛屿在远处。水中又有倒影,更扩大了视觉。远远看,即使上面有许多人,也不破坏整体。

水,流动而有活力,带来水波,倒影,涟漪。也是中式园林里不能缺少的元素。也是江南园林的特色。
二、小景
我最早拍园林,很少拍整体,喜欢拍花,还有芭蕉,或者是花窗,框景。时间久了,觉得有点局限。
这次留意了一些花木与山石组合的小景,它们的位置往往在长廊拐角,厅堂前,月洞后,院落里。总之,园林内不存在死角,人随路转,移步换景。





这些小景往往需要借助各种形态的太湖石来呈现,中式园林里对山石的审美,主要是瘦皱漏透的,从宋代古画到近代园林实物,得以留名的山石,几乎都是太湖石。

以前看的比较多的是矗立的太湖石与竹,芭蕉,各类花木的组合,现在也注意到各类细碎小石头围做小屏障,小花坛,或卧或立与植物组合成的小景。

做这类小景,切忌对齐,对称,持平的审美,要的是高低起伏,参差有致,有层次有疏落,所以以前的设计者都会画画,都会诗词。懂得画意,理解诗情,胸中有山水与格局,才能下手搭配出有意境的小景。
以上感想,都是拙见,不算专业。就当是一点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