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笔记
3月16日
“我感觉自己好像没什么价值,我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不像河鼠、鼹鼠他们,特别是獾,他们都受人尊敬,而我却像个笑话。虽然他们说我心肠是好的,也会逗人乐,还说我大方到离谱。“好心的蛤蟆老朋友”,他们这么称呼我。没错,我一辈子都干了些啥?我又干成过啥事儿呢?”
感想:我也经常觉得自己无所事事,异常平庸,经常陷入抑郁情绪中,还没到抑郁症这么严重的地步,但是很容易不开心,否定自己,觉得自己的存在没有意义,人生活着到底是为什么。
“儿童自我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感情。
我们的某些基本情感是与生俱来的,就好像红黄蓝三原色,对所有婴儿来说都是类似的。然而当我们作为个体开始发展的时候,我们的情绪和反应都变得越来越个人化,就好像几种原色混合在一起就变出各式各样微妙的色调和色差来。
”我之前从没意识到父母其实拥有巨大的权利,可以对子女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他们可以爱孩子也可以抛弃孩子,可以宠爱他们也可以虐待他们。你能拥有怎样的父母,就像买彩票一样,得看走不走运。“
“父母与也是人,会不可避免地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基因传给下一代一样。所以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
“你肯定不喜欢,可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如果你否认它们,不论是用无视还是压抑的方式,结果都像是做了截肢,就如身体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了一案呀难怪,你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个残缺的人。”
感想:我们的性格、行为习惯等的形成,很大一部分是受到了父母的影响。我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父母给我们带来的不好的影响(原生家庭论调)。我一直信奉“逃避虽可耻,但有用”。但书里强调,我们不能逃避自己的情绪,得学会与情绪做联结,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而不是无视它,放任它给我们带来不好的结果。
现在,蛤蟆意识到那时在獾面前的忏悔只是表象,其实他是在防御獾对他的攻击。不是发自内的东西,就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
怄气的人是总绷着脸、阴沉沉的样子,而且安静得很反常。蛤蟆,在我看来,‘适应型儿童’的所有行为里,怄气是最能说明怎样用时间来稀释愤怒的例子。通常这是孩子在权威之下无法随心所欲才做出的反应。成年人或许会因为输掉一场权利斗争而生闷气,也是同样的道理。说白了,怄气是输家在对强大的赢家做出反应。
所有这些行为策略实际上都是从我们童年发展而来的防御机制,用来保护我们免于收到危害。这危害可能是真实存在的,也可能是想象出来的。当成年人怄气、撒泼、郁闷或是厌烦的时候,我们会想他们究竟是行为不当,还是在无意识或无法控制地重演童年的行为模式。
感想:我的愤怒分阶段分强度的发泄了出来,有吵架、指责,也有怄气冷战,不管是什么形式都是我的不当行为,或许保护了自己,但是伤害了家人。要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怎么”长大成人“呢?
“蛤蟆,咨询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概念,乍一听会显得愚蠢,不合逻辑,甚至让人害怕。但是越是能帮助你深入自我的概念,也月容易引发激烈的阻抗。”
“这些概念最容易打破我们的心理平衡,他们最有可能带你走向深层的蜕变,而这个过程往往是痛苦的,我想你现在也感受到了。我们看到的自己,并不一定总是我们喜欢的样子。从当下的你,变成你想成为的自己,必定要经历行为和态度转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勇气和决心。”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这么说有些残酷,蛤蟆,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向自己发文。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感想:我经常批判自己,感觉自己没有能力,什么都做不好,不管别人怎么夸我,我都觉得那是一种奉承,不是真心的。我厌恶自己,我否定自己的一切,我能开始爱我自己吗?
只有在承认状态的时候,你才能思考当下的事情,评估自己的行为,或者倾听别人对你的看法而不马上驳斥,当然这一点很难做到。
“你说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蛤蟆,值得我们仔细想一想。我认为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你。说到底,使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
“是的,选择就是:你还要为自己的不快乐责怪别人多久?”
“如果你为自己负责,就会认识到你对自己是有自主权的。因此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来改变处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变你自己。”
感想:我常常不开心,这是我自己的选择,不是别人带给我的,别人都在过自己的生活,对我的影响也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各种状况。我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导致我不想跟人交往,也不会跟人相处,最后的结果是不理想的,我开始埋怨自己及家人,觉得自己失败,家人没有教导我很多情商方面的东西。其实如果我不在意这些,活好我自己,就能开心平静很多。或许不要纠结于外界,才能走出自怨自艾。
"好,如果我告诉你,想好理解你的现在,就必须回顾你的过去,你应该不会觉得意外。实际上,我们得回顾你生命最早期的阶段,从出生到大约四五岁的时候,发生的一切都对你影响重大,还影响了你后来的成长,牵涉到你怎样看待自己和别人。这种影响是普遍存在的。就这样,你形成了对这个世界的特有看法,对你而言,这就是你看待事情的唯一方式。从那时起,你就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用同一个视角看待一切事物。“
“童年的经历如此强大,如此鲜活,于是便塑造了每个孩子对世界的独特看法。换句话说,外面的世界变成了在我这里的世界。”
“无论你对生活形成了怎样的态度,从此你的行为和幸福感都会受到影响,往后余生都会如此。除非——你决心要改变。”
“每一个生命一定都得经历开始、中间和结束这三个阶段,而开始的阶段会显著地影响后来的阶段。因此你对世界的看法是在人生的最初阶段里形成的。”
感想:自从知道原生家庭理论以后,我一直在想我现有的世界观是怎么形成的。比如,我特别喜欢存钱,钱给我带来十足的安全感,所以我特别的抠,其实究其原因只是因为我爸妈在我初中的时候跟我说了句家里困难,我就一直觉得我得存钱,不能花家里太多钱;我特别自卑,不算长得太难看,但是小时候很胖,130-140左右,经常被人嘲笑像肥猪,长大也被人笑过像鬼一样,减肥以后也自信不起来。我甚至到现在都厌恶自己,厌恶这个世界,讨厌自己的原生家庭,自私自利,不相信爱情,不相信婚姻,一直单身,对任何人都是不信任的。这个世界观让我活的很累很抑郁。我是想改变的,但童年乃至长大后各种事情对我的影响都太过深刻,所以我真的一直觉得活着没意思,就算我努力去改变,内心依然很灰暗,经常一点小事就很难过,对一切失去兴趣。我知道得下定决心改变,但是每一次改变都持续不了多长时间。还是不够坚定或者世界观太过坚硬,打破不了,奈何不得。
“几乎在任何方面,低自尊的人通常觉得生活对他们不好,却更善待别人。概括的说,处在这个坐标(我不好;你好)的人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所以他们就玩那些会把他们变成受害者的游戏。”
感想:怀疑我自己就处于这个坐标中,但是还不到特别严重的程度,只是觉得世界对我不太公平,对我也不太友好,运气不好的事情常伴左右。除了勤奋努力的生活下去,不会有什么幸运的事眷顾于我,因为我抽啥奖都没中过哈哈哈,买彩票可以每回七个数字一个都不对,不仅位置,连数字都没有对得上的。性格一般,情商很差,智商中等,能活着真不容易。
“处于这个心理坐标(我好;你不好)的人常常会占据权利和权威的制高点,这样就能玩他们的游戏了(我抓到你了,你个坏蛋)(你为什么总让我失望)”
“看上去好像在这个坐标的人总需要攻击或者谴责别人。”
“完全正确。这些施虐者利用任何时机来制造一些能让他们评判和惩罚别人的情境。是他们内心的施虐者让他们这么做的。”
“处于这个坐标的人从来不会抑郁,因为愤怒能够非常有效地抵抗抑郁。愤怒的人从不觉得内疚,因为他们总在怪罪别人。他们自卫的方式,是把自己内在的恐惧对外投射到别人身上,这样就能把对自己的怒火转向别人。”
感想:生活中这种父母很多吧,虽然我父母不是这个坐标的人,小孩子的出生真的很靠运气,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太过深远悠长。
“在咨询过程中,我们不仅用头脑去思考,也用情感去体验。虽然你开始在理智上理解自己的行为,但要充分理解自我,唯有通过和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当你对情绪的感受越来越清晰时,就能明白它们并非可有可无,也不会对它们不闻不问,因为情绪正是自我的核心。”
“无论何时,只要我们的情绪真正获得理解,就能有成长的机会。这就是真正在实践中学习。自出生开始,我们便是以这种方式学习任何一种重要的东西。”
“那么高情商的人是怎么样的”
“概括而言,他们都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懂的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
感想:我觉得我一直理解的高情商是不是有点狭隘了,我觉得高情商在展现在人际关系中的,能跟所有人和谐相处,待人接物都能让人感觉到舒服,让人喜欢的人才是高情商的人。其实高情商有更广义的定义,其中最重要的或许是对自己情绪的掌控。
”情商和理解别人有关,一个高情商的人能辨识他人的感受,这种技能成为“共情”。但也许情感智力中最大的技能是通过理解和回应对方的情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情感智力能让你在自我成长和完善的路上走得更远,因为它将带你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的关系”
“共生性体现出成熟和自我接纳,还包括求同存异地接纳他人。共生性可以让你在社交和工作上与别人有效联结,协同合作。”
感想:我一直有点社恐,自我感觉情商低到不行,我有共情能力,但是处理不好大的人际关系,很难跟人混熟,也很难跟人建立长期的友谊关系。更让人难受的是我很难看到别人的优点,喜欢或爱上别人特别的难,不喜欢跟人相处,只想自己独处。感觉独处才是最好的氛围,但是也偶尔会觉得孤独。人心真的很复杂啊。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