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才是低龄段孩子最需要的东西
自从孩子出生以来,我一直在不断摸索,怎样能给予他最好的来自家庭和父母的支持。我读了很多育儿的书,幼儿教育的书,林林总总几十本,知道了很多理论,但是,大多数时间都囿于“知易行难”的框框里。
去年冬天,父亲中风了,我当天一清早匆匆赶去医院,一住就是二十天。在这二十天里,我疲于照顾瘫痪在床的父亲,还要安慰整日垂泪的母亲,半步未曾离开医院。那二十天,相信孩子在家里虽然有爷爷奶奶的悉心照料,仍然是艰难度日,因为父母都不在身边,甚至连往年热闹的生日,也变得冷冷清清。学习更是一塌糊涂,虽然老师业已尽力照顾,仍然难免错误满篇。心中的愧疚,是无论多久都抹不去的。
再次回到家中,我发现孩子有了一些细微的改变,对于学习的热情有所下降,变得易怒,安全感更不足。“坏妈妈”这个词,更是每日出现在他口中。我只当是整日催促他学习,他产生反感导致的。观察反思了一段时间,我才明白过来,原来是那段时间的陪伴缺乏,导致他心生怨恨,加之后面父亲来杭,我更需要花时间精力在别的地方,陪伴的时间仍然没有以前多,比如阅读、写字这些作业,他喜欢和我一起做,但是我却抽不出时间来,因为疲于应对生活。
思量再三,我决定做一些小小的改变。我把家务等先放在一边,看的过就算,把更多的时候用来陪他做作业,而不是仅仅催促或者责怪。效果非常明显,首先是不再叫“坏妈妈”了,因为陪伴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他心里的怨气在慢慢散去。其次,据他小姨反映,我不做家务全程陪伴的第二天早上,妈妈出门前他说了再见,小姨送去上学,他说了再见,心情也非常好,起床也没有起床气,全程阳光明朗。第二日仍然尽量多陪伴,“坏妈妈”一词听不到了,亲子关系融洽许多,学习也变得快乐起来。
有了一点小小的进步,是很让我觉得欣慰的。但是近两日,他又开始把“离家出走”挂在嘴上,这是要解决的下一个问题,相信通过陪伴、观察和耐心的沟通,必能早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