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庄子集释》(九)外篇(2)人心与人道
《卷五下第十四 天運》不與化為人,安能化人?
书中杜撰老子教育孔子不懂化人之术,一番批评教育之后,孔子终于有了觉悟,说:“不能够自化,怎么去化人?”笔者在这里也有着这种心虚的感觉,自己说得一套一套的,好多自己都做不到的,适合拿出来高速人如何如何的么?
世上最难的事,不是知道正确的做法,而是不能够坚持用正确的做法去做,“知易行难”。即便如此,就像艺术总需要升华一样,将现实理想化,才是走向理想的第一步,所以在这里继续絮絮叨叨,与君共勉吧。
人心
之前所言的“天性”是人自身追求自在逍遥的属性特点,而这里说的“人心”则是人的想法和做法,其中有着差别。如果把天性比作人的气质,那么人心则像是人的性格,天性是根深蒂固的,人心是适时而变的,放在一块比较一下容易理解些。
《卷四下第十一 在宥》老聃曰:「汝慎無攖人心。人心排下而進上,上下囚殺...其熱焦火,其寒凝冰...僨驕而不可係者,其唯人心乎!天下脊脊大亂,罪在攖人心。
孔子劝诫“克己复礼”,走仁义之路,老子告诫孔子说:“不要乱了人心”。
老子说人心“排下进上”,趋利避害,可以像火一样有热情,也可以像冰一样冷漠,天下最不可靠的就是“人心”。易变的人心,不仅不可以依靠,更不能去干扰。
《卷四下第十一 在宥》人大喜邪?毗於陽;大怒邪,毗於陰。陰陽並毗,四時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傷人之形乎!使人喜怒失位,居處無常,思慮不自得,中道不成章。
《卷四下第十一 在宥》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惡人之異於己也。同於己而欲之,異於己而不欲者,以出乎眾為心也。
你的主张有人喜欢,也有人不喜欢,总而言之,人心要被干扰了。人心被干扰的了,就容易一会儿大喜,一会儿大悲,这对于人的身心健康没有好处。人心,应当处于一种平和的状态,如范文正公所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诸葛武侯所言“宁静致远、淡泊明志”,这才是一个健康的状态。而要达到这个状态必须要达道,知天道,行无为,而非主张什么“名利仁义家天下”。
《卷六上第十五 刻意》水之性,不雜則清,莫動則平;鬱閉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故曰: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淡而無為,動而以天行,此養神之道也。

人道
“仁者,人也”,这是孔子所言最高行动准则,也就是人道,为人之道。仁,对人“宽恕”,一个重点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宽恕其中所含的重点就是“爱”,只有考虑到别人,有着恻隐之心,才能做到宽恕别人,这就是一种爱。总而言之,孔子的人道/仁道,也就是“爱”,即便是一种有着亲疏差别的爱。
《卷五下第十四 天運》至仁無親。以敬孝易,以愛孝難。
举个例子,孝是对祖辈父母的“仁”,“百善孝为先”,孝道被摆在最为前列的位置。孔子说“祭如在”,认为孝就是要爱,死去如生在一样的爱。但现实中,很多人往往是“生而不养”,“亲不在”的时候却大讲孝道,正如上面所言的“以敬孝易,以愛孝難”,表面上的孝很容易,真心的爱却很难。
按书中观点,儒家这种“仁爱”局限于亲疏人之间,还因人心的不确定性而多变,显得非常的局限。书中认为“至仁無親”,最高的人道是没有亲疏之分。这种“至爱”,不是儒家所言的“仁爱”,也不是墨家所言的“兼爱”,就是顺应天道自然的一种爱,无为而爱,顺着对方的天性,也就是最大的仁/爱。
《卷五下第十四 天運》以舟之可行於水也,而求推之於陸,則沒世不行尋常。古今非水陸與?周魯非舟車與?今蘄行周於魯,是猶推舟於陸也!勞而無功,身必有殃。
人往往无法放下这么做的,都有自己的“刻意”追求,书中将其比作“推舟于陆”,认为这病不符合“达道”的境界。
《卷六上第十五 刻意》刻意尚行,離世異俗,高論怨誹,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淵者之所好也。語仁義忠信,恭儉推讓,為修而已矣。此平世之士,教誨之人,遊居學者之所好也。語大功,立大名,禮君臣,正上下,為治而已矣。此朝廷之士,尊主彊國之人,致功并兼者之所好也。就藪澤,處閒曠,釣魚閒處,無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閒暇者之所好也。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
以上列举了各类人,比如非世的山谷之士,侠客,可以当做墨家;比如教人的平世之士,名士,可以当做儒家;比如强国的朝廷之士,士人,可以当做法家;比如避世的江海之士,道人,可以比作道家;比如养形的道引之士,术士,可以比作阴阳家。
这些人都是一些极端的行为,不是正确的人道。
对于为人存身处世之道,书中给出了以下看法:基于无为的原则,当自己处在一个好时代,要(敢于从一种显赫的状态)返回到一种隐匿的状态,“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身退”;当处在一个不好的时代,要能(耐得住寂寞)修养身心,等待机会的到来(去顺势改变现世),“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卷六上第十六 繕性》當時命而大行乎天下,則反一無跡;不當時命而大窮乎天下,則深根寧極而待:此存身之道也。
© 本文版权归 allanscyan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