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7《让孩子像孩子那样长大》读书笔记
1、我们都知道,物质与金钱比不上父母给孩子的爱,可当你爱她甚至超过自己的生命时,便只觉奉上一切都还嫌不够。这一点,我相信每个做父母的,都懂。 2、无论何时,当孩子主动和你讲这句话时,请你暂且放下手中正在做的事情,露出你最甜蜜的微笑,看着孩子的眼睛去回复他们。因为作为孩子,发出这样的感慨,一定是他们的真情表露,绝不是敷衍。同时,这也是孩子对父母,对整个家庭,对自己的情感纽带的正能量认可。 3、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当儿子犯了错,有时或许是非常严重的错误,韩先生会用非常严厉的方式惩罚他,让他牢牢记住错误的代价,但同时,更要他记住,无论这惩罚多么严厉,都跟爸爸爱他这件事没有任何关系 4、其实,在给孩子树规矩的过程中,难免会用到惩罚手段,再nice(亲切和蔼)的家长,再温柔坚定的策略,也不可能避开应有的正常惩罚措施,这个毋庸讳言。因为每个孩子都有惰性,你总迁就他,就可能会发展成任性。 5、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希望体会、感受和装下的不仅是爸爸妈妈对他的爱,更重要的是爸爸妈妈对彼此的爱。当一个孩子通过自己的眼睛和身体感受来确信爸爸妈妈彼此亲密无间、情投意合时,他才确切知道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是有意义的,是的,有意义的。 6、这种幸福的感觉、充实的感觉、自豪的感觉、安全的感觉,甚至冲动的感觉,都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让他的童年既梦幻,又真实。因为他知道,在整个家庭里,我们彼此之间没有保留,不用掩饰,没有无奈,更不会言不由衷,我们深爱彼此,不必存有半分犹疑。 7、由是观之,很多事我们以为最简单粗暴的办法最省时有效,其实往往不然。那些看似多费的口舌和功夫,会助你在关键节点顺利前行。更为重要的是,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因极大地体谅并保护了孩子,而获得了他们最大的信任。 8、一个好的、积极的陪伴过程,应当是帮助孩子创造一个可以参与的情境,一个故事化甚至是电影化的情境。当你和孩子都变成游戏中的角色,有呼应、有互动时,你会发现陪孩子玩儿是一件多么有趣、多么有意义的事情。恍然间,自己似乎也回到了纯真的童年时代。 9、韩先生总会说:你自己不投入,不享受,怎么让孩子投入其中,乐在其中?虽说成人就是成人,再孩子气也跟孩子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怎么看你跟孩子玩儿这件事却决定了玩法也不同。是伴随性地只陪着孩子,看着孩子玩儿,甚至教孩子玩儿;还是把自己变成孩子,深入孩子内心,想各种办法争取跟孩子玩儿到一块儿,不同的心态下产生的结果是不同的。 10、陪孩子玩儿的过程是快乐的、尽兴的,还是无趣的、乏味的,是让孩子记忆犹新,还是让孩子玩儿过即忘,一切,都取决于你的态度。 11、孩子愿意配合你玩,并且玩不坏的时光,转瞬即逝。珍惜吧,那些玩不坏的岁月。 12、母亲曾说过,父亲抱着钱儿和金子,总能想起我小时的样子。我想,那时,怀里到底抱着的是我,还是我的孩子,对父亲来说仿佛是件有些恍惚的事。不知公公是否也有相似的感受,然而他们终归是把未能给予我们的温柔和爱,都倾注给了我们的下一代。 13、我于是也问自己,内心深处,对老人用他们的方式溺爱孩子,我的不认同到底只是来源于这种行为对孩子的危害,还是来源于他们有可能把孩子对我的依赖和爱分走了一部分?答案是仿佛兼而有之 14、让孩子长期处在某种单一画风中而错失另外的风景,委实是种莫大的遗憾。不妨就让孩子时常有在老人怀抱中,尽情享受放纵的机会,让他们体会来自父母之外的无限包容与爱。如此,当他们回到忙碌而又规律的生活中,才更有前进的动力,以及美好的期盼和向往。 15、深深觉得,小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上天的一种宝贵恩赐与财富。成年人干涉得越少,影响他们越少,这种天赋就能保存得越久。 16、最高级别的教育方式是“形散神不散”。这种高级散养方式,要求父母的情商和智商都很高,他们要随时掌握孩子的进度与方向,甚至做出发展趋势的预判,引导孩子积极前行。这样的父母,不但是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甚至还是哲学家。 17、我们并不在学多少知识和技能这样事情上,给孩子格外多的压力;但在树规矩和习惯养成上,却从不让步。 18、当你给孩子养成了这些习惯,你会发现孩子越来越好养了。书读多了,知识和道理懂得多,沟通起来就不费力气。习惯养好了,学习能力自然也上来了,主动学习并不是梦想。规矩树立好了,孩子不会无故发脾气掉链子,时刻懂得自我约束。他们既能保持孩子应有的天真,又有成人眼中的乖巧,这与保护孩子的天性完全不矛盾。 19、我的理念是‘再狡猾的狐狸也斗不过好猎手’,孩子就是我的小狐狸,而我,要做她身后那个好猎手。” 20、我给孩子极大的自由空间,让她觉得自己有选择权,并且是被尊重的。我慢慢引导她形成良好的作息和生活习惯,并且快乐地去做每天给她安排的必须要做的事情,比如你看到的游泳、钢琴和阅读。同时让她有足够的玩的时间。 21、像好友这样“形散神不散”的育儿方式,其实,是通过家长的一些小的、细微的行为让孩子去“悟”;而我们这种“形不散神也不散”的督促监督方式,是通过家长信息归集,让孩子去“做”。既不悟也不做,号称“纯散养”,那不是真的散养,而是不折不扣地惯养孩子。 22、要给孩子说话和解释的机会,要给孩子与自己和解的台阶 23、得到教育的孩子,会敞开心扉,安全感十足地与父母温柔相伴;而那些得到教训的孩子,会将自己的小世界关上那扇朝向父母的门,孤冷凄清地独自前行 24、表扬孩子时还是应该有分寸的,不要表演,更不要为了表扬而表扬。 25、很多时候孩子拿出一个作品或成绩展示给你,要表达的或许只是:“我尽力了!”“瞧,这是我很擅长的事!”“把我得意的作品给你看看”等等类似的意思。他们是否真的为此付诸心血,是否以此为荣,他们感到荣耀的点在哪里,你仔细观察便可知端倪。 26、孩子做事若是真的尽力了,自然应该也能够获得表扬;若没有努力,就自当承担相应的结果。这种社会生存法则,并不因幼年期受到父母格外夸张的赞扬就能够避免,相反它是孩子成长道路上所必须经历和承担的。 27、任何人做错了事,没有人比他自己认识得再清楚的了。这句话让我有所醒悟,想想自己的经历,确实如此,因此不必再苛责、问责,转而寻找解决之道才是积极正面的教育方式。 28、韩先生说他把孩子代入到小老虎的形象,自此,对孩子的更为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对孩子永不放弃的信念,油然而生。他会比原来更努力地培养孩子,鼓励孩子做之前不敢做的事,一次两次三次,一百次失败都没关系,他依然付出时间、精力、金钱,一切能够为孩子付出的,最重要的,是无穷的耐心与等待 29、英文中有一句老话:“Girls are talkers,boys are walkers.”大致意思就是女孩更长于语言,男孩更长于行动 30、作为父母,应当知道孩子的这种热切的期盼和强烈的表达愿望是多么宝贵。他首先基于对父母的无限依恋与信任,当然还有爱,同时源于孩子强烈的想在父母面前证明自己的信念。但可能因为一次敷衍,就让孩子动摇了,说不定今后再有这样的情况,他也会例行公事地回答你几个问题,然后两人各干各的去了。若真是这样,那真的太遗憾了,因为我们丧失了一个最好的与孩子拉近距离,倾听孩子内心声音的机会。 31、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确实不应用“别人家的孩子”,来给自家的孩子施压。即便我们真的用,效果也未必好,极可能是反向的 32、然而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应抹煞孩子的竞争心态和作为社会人的属性。竞争本性,人人生而有之,再不争的人也会有。那是一种上进的本能,也是促人前进的基本力量。只不过,有些孩子的竞争心并未得到激发,或是表现不明显罢了 33、人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一个孤立的绝缘体,只要有人群存在,就会需要一个参照系。这种参照并不来源于别人的强迫,而是一个本能的需要。 34、任何领域的事情,只要成年人能够探讨的,都能跟孩子讲。关键不在于他是否能理解,而在于你是否想让他听懂。只要你想,你就能,他也能。 35、我那时才意识到,其实自己内心中,意念驱使下的本意,是愿意对孩子解释的。之前一直主观上回避这样做,未必真是轻视,或许只是图省事罢了,毕竟那是打消孩子刨根问底的最迅速有效的方式。不过,若你尝试过开动脑筋,用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去解释他们的问题,就会意外地体会到一种畅快感。你会发现,原来真的说得通,而说过后,孩子释然了,你心里也特别舒服。 36、要放弃跟孩子解释世界的机会,只要你懂的,他们都可以懂。告诉孩子,有关这个世界的一切,都关你的事,放心大胆地提问吧! 37、我渐渐发现,一点点小的变通,或是某些稍加设计的方法,就能引导孩子以我们彼此都能接受的方式行事。只是这需要家长更多的耐心与思考。苦口婆心的碎碎念,其实是相对来说更简单直接、不费脑子的方式,然而效果也同样不好 38、“没什么大不了的”,当孩子用这句话作为面对事情的心理支撑时,他的行为方式会产生变化。他会变得更自在,更自信,更进取,更具备探索精神。在遇到窘境,或是自叹不如别人的地方时,不会把精力用在为难自己上,而是会积极尝试做一个客观而又舒适的自己。 39、家长的审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审美,家长日常言行中所透露出的对事情的看法,对世间美好情感的理解,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换句话说,若凡事我们都实用主义至上,都用世俗的眼光判断我们所看到、所听到的一切,那孩子自然会受到影响 40、因为喜欢,所以执着;因为执着,所以不断探索。这种完全不需要别人推动,而完全出于自己主观意愿的钻研精神和学习方法,其实才是一个孩子所能得到的最大收获。这种学习能力会推而广之地被孩子运用到各个领域,简言之就是,未必是因此学到多少知识,却因为喜欢,而调动一切因素,探索出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41、所以现在的我,只督促他学技能学知识,而决不督促他长心机。我相信天道酬勤,也相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如就让他做个勤奋又没心没肺的傻孩子有多好。 42、千万不要吝惜你的赞美,千万不要让孩子非得画得像什么,以此来框住孩子原本天马行空的思维。不要说“你应该画得像什么?为什么画得不像”这样的话。要从画中看到孩子自由的想象力和内心深处的声音,并让孩子循着自己内心的声音轨迹,画下去,走下去 43、对孩子来说,让孩子知道每个生命都跟他一样重要,每个生命都有生存下去的权利,有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远比简单地告诉孩子不要伤害小动物,不要伤害生命,要重要和有效得多 44、学习这件事,不应是我们以填鸭式的方式硬塞给孩子,而是应如涓涓溪流,润物无声地散布于他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孩子保持无尽的兴趣和好奇心,学会规划利用自己的时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永远比学到可以量化的知识更为重要。 45、任何一个门类,在孩子没有入门之前,根本没有资格说他是否喜欢。 46、怎样才算入门?我答道:达到你所学门类专业人士的初级水平。至少把该门类最基本技能熟练掌握到信手拈来的程度。 47、待到你入门后,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为你打开大门。这个世界里有你在门外完全领略不到的风光,也把你指向一条深远、艰涩,却越走越宽,越走越有趣的路。此时的喜欢,是真正的喜欢,也是能够真正坚持下去的喜欢。 48、我恍然大悟,给孩子的规矩,真的应该定得更清晰、明确,有量化标准和完成的曙光。这样孩子才更易于做完、做好。 49、回想了一下,似乎让孩子爱上阅读并不是件困难的事。只要我们抛却功利心,把书丢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做主就好。适时的引导也有必要,但这种引导不要带任何强加性质。 50、对孩子学习古诗词这件事,不必解释,不必疑惑,不必犹豫,坚持让孩子多听,多跟着朗诵,就像学琴一样,度过最开始的困顿期,有一定的积累后,你会看到孩子在语言能力与内心感受方面全方位的提升与进步。 51、当读书成为生活中的日常,当孩子手边时常能触碰到书,那么习惯就会渐渐培养起来,孩子对书的偏爱也会渐渐显现。至于给小宝宝的读书过程,一定不要有过高的期待值,从最初孩子完全无视读书这件事,到她开始感兴趣并能专心听一会儿,这个过程的长短因人而异。 52、我们育儿路上很多的焦虑情绪,来自于没有按部就班地作为,以及看到别的孩子表现出色时无法抑制的羡慕与自责。我们将原本对自己的不满,转嫁给孩子,就变成了怒其不争。其实,就像你提前出门,预留出富裕的时间,就一定不会迟到一样,因和果是毫无悬念的事情。把事情早早规划好,一切做在前面,过程就会很从容,而你得到的,也会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理想结果。 53、为人父母,不可能样样全能,你的短板未必成为不了孩子的强项。重要的是,你要不断去学习,去提高自己,开阔自己的眼界。如此,孩子眼中就是一个引领自己积极向上的榜样。 54、人都是这样,越擅长的事,越喜欢做,而喜欢做了,就会更擅长,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痛苦只是起步阶段,走上正轨就会越来越顺手。 55、若是你对孩子真的了若指掌,并一路陪孩子共同学习,那么或许,你不会再盼着所谓的专业人士建议,因为你的判断力与学习能力,足以支撑你和孩子今后的学习之路。 56、如果孩子中文词汇量丰富,理解事物的能力强,见识较广泛,语言表现力强、丰富度高,就能比较好地帮助他理解英文,孩子会很自然地感受和理解到英文词汇的变化所带来的意义变化,从而感受到学习一门外语的乐趣所在 57、换言之,学习语言的本质不该专注于背更多单词、练多么纯正的发音、学读多复杂的语法句式,而是如何恰切地沟通交流,使沟通效率最大化。这就需要用词恰当有分寸,能酣畅淋漓表达一个过程、一种情感。同时,非常关键的是,最好在孩子的知识体系里有足够的储备,在他们这个年龄,强势母语早已建立,强势母语都还没有体会和理解的抽象化东西,想直接用英文来讲解,难度和效果都堪忧。” 58、小波系列,牛津树系列,羊驼系列 59、如果是英语差不多都还给老师了,或是原本就没有太多英文基础,那么最好的方式,并不是找什么教材或是买多贵的课程,而是跟孩子一起,从孩子正在读的绘本和分级读物学起。 60、你的参与,让孩子有了最可依赖的伙伴,你们共同学习,一起进步。这样的时光,将会是孩子永远不会忘记,并引以为荣的美好记忆。 61、“听”可以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爸爸妈妈陪孩子一起读英文绘本,这部分当然也可以辅以现成的中英文讲解音频和视频。另一部分就是,听原版音频。 62、一是很多父母根本没有意识到口音的重要性,因此就完全不把它纳入英语学习的考量项;二是即便意识到了,他们也没有一以贯之地坚持强调口音学习和训练在英语学习中的地位,从而并未花足够的时间在口音的习得上,那么收效甚微就不足为奇。 63、可以听(看)动画片或是英文故事和儿歌的原版音频。相比之下,我觉得儿歌和英文歌曲的效果,不如故事和动画片对口音训练的效果好。选择孩子感兴趣的题材,难度一定不要太高,要让孩子觉得轻松有趣,才容易坚持下去。 64、对于启蒙阶段,我推荐两部钱儿非常喜欢的动画片。一部是Big Muzzy (《玛泽的故事》),男女皆适宜,但更适合男孩;一部是Peppa Pig(《小猪佩奇》),女孩会更喜欢。 65、耳朵能带给孩子原汁原味的句式,并通过重复,不费力地记住单词;但只有你要求孩子有意识地去模仿语音语调,才更加容易掌握标准的口音。 66、学研究表明,父亲的榜样作用,会让男孩更阳刚,更有男人的责任感;而父亲的宽厚与呵护,更是会极大影响女儿今后的择偶观与幸福感 67、男人,真的应该在对的年纪,有一个女儿。太年轻时未必珍惜,人近中年,事业稳定,薄有积蓄,也有了一定的阅历和积累,此时的男人和他的女儿,简直就是天造地设。不止韩先生,我身边凡是差不多年龄,又在此时添女的男性朋友,都像变了一个人一样。此时无论你苛刻与否,他们都积极地参与到孩子的养育过程中来。 68、这一切的一切都在提醒你,这个小生命就在你眼前,在你的怀抱中一点点成长。你是她人生最初的见证者,看着她,你会明白自己生命的最初是怎样的,而你们其实见证着彼此的成长。 69、父母自身的言行、世界观、价值观、待人处事的态度,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对他们的影响是无法抹去的。虽然我们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虽然我们也都能自省,但毕竟人是情感动物,并不是一部无情绪运转的机器,任何人都有乱了方寸、失去控制的时候。在失控来临的那一刻,别人,包括你自己,都会惊讶地看到,你所表现出的不受控的一面,和你的原生家庭,和你的父母竟如出一辙,以至于有时让你很沮丧,像是感觉自己修炼了一世的功力,毁于一旦。 70、很多时候,我们其实都误解了孩子们真实的想法,而他们根本没有辩解的机会和能力 71、我们真该时刻提醒自己,每当看到孩子有一些超出他日常行为或性格之外的举动与言语,特别是那些可能触碰到我们成年人的底线的行为时,我们是否能够第一时间给孩子一个解释的机会,也给自己一个回旋的余地,转念一想,想出来的,也许更是温馨与感动也说不定呢 72、孩子纯粹的灵魂和无邪的善良所生发出来的充满灵性的、温暖人心之至的言行,是成年人望尘莫及的。其实我们每天都可以从孩子身上习得很多,并因此不断地检醒自己。 73、然而,若是在家中对自己的孩子,我们就很容易以自己当时对世界的看法,去揣度、判断和要求孩子,并毫不掩饰地将彼时的好恶加于他们身上,因为控制孩子轻而易举。可孩子终究只是孩子,他们虽然会配合我们的要求,也会为我们的突然变化感到无措,会有困惑,甚至会觉得有苦说不出。想想我们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就特别清楚这种感觉。 74、我们读纪伯伦,提醒自己儿女并不属于我们,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我们读龙应台,泪光盈盈地默念着目送孩子的背影不必追。其实,懂得与真正做到,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如若不然,连生活中孩子一点小小的冷落或是言语不敬都能轻易动摇我们对孩子的爱,说到底,还是自己的控制欲和居高临下的态度作祟吧。 75、于是时常提醒自己,初心不变地去爱孩子,没有道德绑架,没有回报条件,允许他们犯错,允许他们表达最真实的情感,那才是真真正正,把他们当作并不归属于自己的独立小人儿。 76、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很简单,你自己先成为什么样的人 77、高质量的陪伴不单纯需要一个擅长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家庭主妇式的全职妈妈,更加需要一个擅长自我提升、自我修炼、自我觉知与自我批评的高情商全职妈妈。 78、无论如何,你今天的选择,将来都是要还的。今天你作为全职妈妈,跟孩子所结下的亲情纽带,与孩子日常的深度沟通,以及孩子带给你的人生体验,都会在日后慢慢发酵,该付出的,总归会要付出,不是现在,就是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