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悟:世界和生命】阿德勒心理学:获得幸福的勇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096322
用阿德勒心理学改变生活方式所需要的时间是自身年龄的一半。了解的越晚,就需要更长的时间实现改变。
最主要的三个思想:
- 目的论
这是阿德勒的核心观点,与佛洛依德的原因论相悖。一切行为的发生,都是出于某种目的,即“善”。古希腊哲学中的“善”(buono)并无道德含义,仅指是否对我有利。这是“人生的谎言”的来由。
具体来看:“为了不被拒绝,所以脸红。”“为了逃避他人的评价,所以患上了出门恐惧症”。症状出现,是有其目的的。例子:
1)“我就是控制不住地生气”,其实是我们选择用愤怒这种工具,来表达权力关系,让他人服从与妥协。我们知道愤怒情绪的威力,所以在争吵时便制造出愤怒。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其他情绪,如悲伤等,悲伤会引起他人的怜惜,所以我们用悲伤这一工具来示弱,同样可以达到控制他人的目的。正确的做法在于寻找出愤怒或悲伤之外的其他工具,如使用语言来与他人沟通。PS:值得注意的是,这可以引发“情感与理智”这一二元论的思考。长期以来,“情绪”被看成是比“理智”更低级的存在,也成为了女性歧视的借口,认为女人是受情感支配的生物。而事实上,我们之所以产生某种情绪,不是因为我们不受控制,而是因为我们要使用这种情绪来达成目的,从这一点来看,情绪只是理智下的一种工具。
2)“我就是因为身高(或其他缺陷)才没有取得该有的成就,如果我能像他一样有好的出身(或好的相貌,好的机遇等),我肯定就会成功”。正是因为害怕失败,所以要制造出自己的缺陷。既然这缺陷无法消除(甚至本人会极力阻止它的消除),那么我的失败也是理所应当的,不是因为我的能力不够,而是因为我的固有缺陷。这与“老板总是讨厌我,所以我没有办法很好地完成工作”类似。我们需要制造出一个“讨厌自己的老板”来达到干不好工作的目的。我们无法接受无能的自己,所以要制造出无能的他人,童年创伤,原生家庭,不欣赏自己的领导,这些都是我们甩锅的对象。原生家庭成为了我们人生不顺利的原因,我们无力承担现在的痛苦,所以制造出“原生家庭不幸”这样的借口。
3)“因为他有某些缺点,或某种错误,我才讨厌他或者离开他。”不是因为缺点或错误而讨厌他人,而是为了要讨厌他,离开他,而搜集可以证明离开的证据。
4)“我是不幸的,痛苦的。”为了控制他人,所以要弱势。阿德勒指出,婴儿是最强势的控制者,正是他们的弱势钳制着他人。夸大自己的不幸,是获取关注与同情的工具。
- 课题分离
这是十分有趣的视角。不干涉他人的课题,也不让他人课题干涉自己。这便是“自由”,而自由的证据就是“被别人讨厌”。
1)不需要获得他人的认可。我们之所以希望获得认可,是受到了“奖惩教育”的影响。奖励好的行为,惩罚恶的行为,会导致,如果没有奖励,那么不去做好的行为,如果没有惩罚,那么就可以作恶。阿德勒认为,人的行为应该是出于本心,而并非由外界来决定。如果我们行为的目的是要获得他人的认可,那么如果没有认可,我们便会陷入痛苦。另一方面,按照他人的认可而生活是更容易的事情。大部分人没有学会思考出,自己究竟想要什么的答案。索性将责任转嫁给他人,这是更省力的方式。
2)课题分离,便是提倡,他人的认可是他人的课题,并不是我的课题。他人会如何评价我,是否会喜欢我,都与我无关。一旦将他人的课题与自己的课题混淆,便会产生痛苦。不将他人的课题施加给自己,同样的,也不应该将自己的课题施加给他人。没有人应该按照我们的期待来生活。如,信任他人是我的课题,而别人如何应对我这种信任,是他的课题。“他人应该喜欢我”,同样是干涉他人的课题,这是典型“回报式”的思考。孩子是否要认真学习,要选择何种工作或人生,是孩子的课题,不是父母的课题。值得注意的是,阿德勒并不提倡放任,更正确的姿态是,不干涉不关注,在必要的时候一定要提供支持,但是不能代替孩子行动,只有在他人求助时,才会给与帮助。
3)掌握了课题分离,便能改变人际关系。改变权在于自己,我变了,他人是否也发生了改变,并不重要,那是他人的课题。如果我改变了,便要要求他人也发生改变,又成为了操纵他人的行为。
- 共同体理论
课题分离只是解决人际关系这一戈迪乌斯绳结的利剑。解开绳索后,真正要达到的目的便是共同体。
1)我们应该用“地球仪”而非“世界地图”这样的视角来看待世界。世界地图存在中心与边缘,如中国的世界地图以中国为中心,而地球仪则无中心点,任何人都可以是宇宙的中心。如果认为自己是世界地图的中心,则会期待他人都为自己服务。而将自己放在共同体内,需要积极主动地面对人生的课题。共同体不仅指集体(如家庭、学校、社会、国家等),也包括空间上的动植物,时间上的过去未来,即宇宙整体。阿德勒也承认共同体难以实现。而共同体理论也导致了阿德勒追随者的离开。阿德勒提出共同体的目的,在于指引人跳出小圈子,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具体应该怎么做:
A. 对他人做贡献,他者贡献就是我们的价值。阿德勒提倡共同体,正是要人放弃自我的执念,对他人要关心。无法分离课题的人,期待他人认可的人是自私者,因为他考虑的是希望他人喜欢自己,而非他人本身。阿德勒说他的理论是“勇气的理论”,而面对人生课题的勇气,产生于“自我价值感”。只有认识到自我的价值。才能接纳自己,并直面人生。而价值感正是来自于对共同体有所贡献。即使我们没有对他人做任何有用的行为,我们的存在本身,也是有价值的。从这一点,可以引出不评价的理论。对存在本身表示感激,便是从零开始做加法。而评价,则是先虚构出一个理想化的对象(如理想中的人生、孩子、老公等),继而在发现行为不符合理想时,对其做减法,进行负面评价。即应用“存在标准”,而非“行为标准”来看待。
a. “只要与人建立起平等关系,就是改变了生活方式,就可以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即使是与上级或长辈,也可以通过坚持意识上的平等和自己的主张来实现横向关系。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将他人看成平等的人来相处(包括鼓励他人,也就是做了对他人有用的事),来获得自身的价值。
b. 存在大于行为。工作狂,正是行为标准的典型例子,工作狂通过工作来获得自己的价值,社会对自己的认可。一旦失去了这种行为的能力,变会陷入无用感之中。而阿德勒提倡的是,生活中的各个部分都是我们的‘“工作”。即使在行为上我们无法劳动,但我们仍是有价值的人。
c. 只要有主观感觉,就是有贡献感。至于我的贡献是否对他人有作用,那是他人的课题。
d. 贡献感是幸福感的来源,有了贡献感,就有了幸福。
B. 不表扬也不批评,即不评价,但提倡鼓励。评价本身让人不适。即使是表扬也是有能力者对无能者的评价,有俯视的意味。而被表扬者,会形成“自己没有能力”的信念。这一点其实不是很好理解,因为它强调人不能因为他人的表扬而高兴。如果感到喜悦,即默认了他人比自己有能力。而承认表扬,即等于承认了他人的评价体系。一切评价都是为了要操纵他人,进入了“纵向关系”,而阿德勒提倡“横向关系”,即他人不同但平等。而鼓励,则是强调自己的感受,如“我感到很高兴”,而不是“你很棒”。
C. 不干涉,但要援助。干涉的本质是操纵,而阿德勒提倡援助,即帮助他人建立独立面对自己人生课题的能力。
D. 不要自我肯定,而要自我接纳。这个前提在于认知论。比经验本身更重要的是对经验的解释。学过心理学的人可能知道ABC认知行为疗法,Albert Ellis认为情绪产生的原因不在于事件,而在于对事件的认知。就是最简单的,冬天井水温,夏天井水凉的认知偏差理论。经历同样不幸人生的两个人,会因为对经历不同的解释,而选择完全不同的行为。阿德勒提出“重要的不是拥有,而是使用”,如何看待或使用我们拥有的东西。自我肯定类似打鸡血的成功学,强调“我能行”,而自我接纳则指承认那个“做不到的自己”。著名的尼布尔祈祷文(接受无法改变,改变可以改变),我们拥有的事物无法改变,但可以改变使用方式。自我接纳,便是接受自己能做到的(自己的课题),接纳自己无法做到的(他人的课题)。
E. 不要信用,而要无条件信任。不考虑你是否能偿还得起这信任,我依然无条件信任你。信任只是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如果我不愿意跟你建立关系,那我就可以切断联系。更重要的是,他提出“如果我不信任你,那么我就是怀疑你,而我的怀疑会导致你的背叛。” 我怀疑你,便会看到各种怀疑的证据,而最终我也无法与你建立深厚的关系。信任是将他人看成伙伴的方式。
关于幸福
1. 勇气与承认平凡:人类具有寻求卓越(优越性)的本能,如果无法实现卓越,人们会倾向于走向卓越的另一端,即差劲。差劲同样脱离了普通,属于特别的存在。例,问题儿童依靠问题同样可以获得父母的关注。想要避免这样廉价的追求卓越性,就需要有“甘于平凡”的勇气。一定要追求“特别”,就会倾向于成为特别好,或特别差的人。接受普通,不代表接受无能。
但是接下来的辩论又滑入了,甘于平凡 =》即人生不需要一个远大目标 =》人生应该活在当下。
哲人认为人生是由连续的刹那组成,所以计划式的人生根本不可能。真正实现目标的人,不是以实现目标为目标,而是以当下的时刻为目标在生活。阿德勒认为人生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当下。他主张“认真但不深刻”的人生,人生总是处于完结状态,只要过好了每一个刹那,那个刹那便已完结。
2. 人生没有意义,只有自己才能赋予它意义(类似存在主义的论调)。而如何才能赋予人生意义呢?1)为他人做贡献; 2) 活在当下;3)改变在我。
启发
用“生活方式”代替“性格论”,“没办法,我就是这样的性格呀”。性格论被用来当成不必改变的逃避借口,但如果换成生活方式或世界观或人生观等灵活术语,便是可以改变的观点体系。
一切烦恼都源自人际关系。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个人,那么既无群体,也无个体。观念都是基于相对论上,B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A,我们说狗的时候,一定默认了与狗不同的动物,如猫的存在。既然活在千万人中,那么我们就会受限于人际关系。不幸源自人际关系,而幸福也只能通过人际关系来获得。
不坚持对错,不活在竞争之中。他人是伙伴,而非敌人。正如阿德勒指出,自卑感是促使我们不断前进,获得卓越的动力。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所以才能不断完善。但人的进步只能以昨天的自己为基础,而不是与他人做比较。只要有竞争,便会有输赢与对错。而“我是正确的”这一观点本身,便隐含着“你是错误的”,于是人际关系便又会陷入到痛苦中。
独立与勇气的学说。每个人都可以改变,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幸福。阻止我们的,不是无能,而是对改变的恐惧,缺乏勇气。
获得幸福的勇气
- 超越“过去”的勇气
跨过“过去”这个坎。阿德勒否认“心理创伤”,他认为,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客观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主张我们挣脱过去,聚焦于当下的“目的论”。他认为人的行为都围绕着“目的”在运作,这个目的到底是什么,很多时候当事人自己都意识不到。例如愤怒并不是一种失控,而是有意放纵,目的是使他人妥协。按照这个思路,“心理创伤”的概念被创造出来,是否是为了满足“逃避责任”的目的?阿德勒认为,如果一个人真想改变,那改变就一定能发生。有时候我们嘴上说想,身体却往另一个方向行动,心口不一,是因为我们潜意识还不想改。改变意味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风险,比惨淡的现状更可怕的是未知。所以,阿德勒的心理学是关于“勇气”的心理学。“目的论”的核心观点是,曾经发生的一切都对你今后没有影响,决定人生的是当下的自己。
- 被讨厌的勇气
阿德勒想让我们挣脱的第二个束缚是人际关系,宣称: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会带来竞争、嫉妒以及讨厌我们自己。既然不喜欢自己有这么多坏处,人类为什么要进化出这样的心理机制?因为我们太害怕被别人讨厌,所以必须先人一步,讨厌自己,才不会在批判来临时如此尴尬。用“目的论”解释的话,讨厌自己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在人际关系中受伤”。越惧怕受伤,就越会通过自我厌弃来逃避人际关系。阿德勒还直接指出,自卑感完全是源于我们错误地评价自我价值,我们无法轻易改变现实,但我们可以通过主观诠释来改变对自我价值的判断。自卑来源于“比较”,一定程度的自卑感可以促进进步,但自卑情结则是有害的,自卑情结把自卑当成了止步不前的挡箭牌,有自卑情结的人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因为有A才做不到B。阿德勒认为,健全的自卑感来自和“理想自我”的比较,我们的自信应该来自不断地超越自我,只要超越了过去的自己,都值得骄傲。他主张不要把人生看成是和他人的比赛,所有人都在同一个水平面上走,有的人走在前面,有的人稍后一些,但只要都在前进,就在追求卓越。
阿德勒心理学关于人的行为方面和心理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行为方面的目标是“自立”和“与社会和谐共处,”心理方面的目标是“我有能力”和“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阿德勒并没有因为人际关系是烦恼的根源而提倡放弃社交,他提出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是获得“共同体感觉”,也就是所谓的归属感。归属感不是别人给你的,是需要自己建立的,建立归属感需要把对自己的执著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阿德勒还提出了三点具体步骤:“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人际关系就是把双刃剑,一切烦恼来自于人际关系,但另一面也可以理解为,我们的幸福也来源于人际关系。
- 甘于平凡活在当下的勇气
阿德勒想让我们挣脱的第三个束缚叫做未来。人生由一连串的刹那组成,时间分秒流逝,往昔便如同旧梦一般不可追,也不必追,行囊太沉重,反而会压慢我们的步伐。很多人都觉得人生是为了到达山顶,其实人生大半的时间都在“登山”的过程,如果登顶才算人生,那么之前一大段的攀登时光算什么呢?难道是我们“临时”的人生吗?书中有句话我记忆特别深:即使生命终结于此刻,那也并不足以称为不幸,全部是完结的、幸福的人生。活着的每时每刻都是完满的,人生也并不存在一个普适于所有人的意义,意义是自己赋予的,所有,请把聚光灯打向当下的舞台,好好享受活着的此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