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依赖性 3.17
继续之前的读书笔记,最近头绪有点混乱,所以对于文本内容的记录更无章法。
不管年龄几何,不管是否成熟,不管性别角色,我们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关心和呵护。强壮的躯体,成熟的模样,冷漠的表情,装作无所谓的样子,都无法掩饰内心那种对他人依赖的渴求。我们都有对于他人的依赖的需要,希望别人能够在乎自己。健康的人会承认这种感觉,并使之合理化,不会为此把依赖控制自己的生活。如果依赖控制了人的言行举止,控制了我们诉求的表达和感受的获取,那么这就变成了心理失调,也就是“依赖性人格障碍”。
我们会错意爱的本质,把依赖也看成一种爱的方式。本人就轻易的把对他人的依赖,偷换成我对他们的一种爱意,我会在孤独寂寞中寻找一种依托,这种依托会让自己满足排解寂寞的需要,并让我假想地认为我会爱上这个人。分手时,我觉得生活失去了意义,我的世界只有他,这本身就是贪婪地依赖感让我无法自拔。我能够知道依赖是一种寄宿般的存在。我如同寄生虫般,靠吸取对方身上的能量来获取生活的意义,我控制他人的生命系统,自己同时会把毒素分泌在他人体内。只是一味地想要索取别人的爱,获得别人的呵护和关爱,但从没有真正意义去思考如何去爱,如何把自己的爱践行在别人身上。
依赖性人格障碍的人是孤独寂寞的,永远无法能够摆脱这种寂寞感的存在,他们需要他人来排解,但自己永不满足于当下别人的付出。这样的人没有更好地自我认知,只能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全都寄托在与他人的感情关系中。用所谓的山盟海誓的誓言去填充自己虚无缥缈的空虚。有时候,依赖性人格障碍的人在失去依赖感的时候沮丧、悲观、甚至会丧失生命存在的意义,但是只要他们找到新的感情关系,能够寻得新的依赖感,他们就会重新获取动力和希望,它能够在这种身份中找到舒适感。为了能够满足这种空虚的内心,他们会饥不择食地寻觅对象,甚至会忽视了解的必要性。
空虚感强烈的人会坠入放纵欲望的深渊中,在乱交的关系中始终找不到欲望地满足,更加渴求用肉体的满足去化解这种寂寞的折磨。空虚会让人缺少耐心,也会人理性丧失,不愿用孤独的时间去等待,亦不想用毫无盼头的方式去了解对方,更不想与之慢慢建立感情。空虚的人缺乏思考的空间,他们会在自我扮演中打破自己的设限,没有底线地触及最放纵的欲望。它的目标指向很多,在不同人身上获取依赖的满足,但也会想去占有并控制。一次次的情感结束,一次次再去演绎,这般恶性循环的方式一直重演。
依赖性人格障碍的人只在乎别人为自己做了什么,而从不考虑自己能为别人付出什么。当畅想爱情的美好时,能够把双方的职责划分清楚,而不是一味想要对方如何对待自己,苛求对方在何时何地为自己做着什么,这种是一种消极的爱。想让别人真正爱自己,只能让自己成为值得付出并能够让人觉得这是责任的人,才能获得被人的爱,简单言之,成为值得爱的人。依赖性的人不一定只是自私自利,但是他的目的和欲望没有达到,没有获得对方的关心和呵护的话,他们也会放弃对对方的责任和义务。
依赖性人格把依赖看做成是一种爱,这种爱会侵占了彼此的自由和独立性。走进两个人的世界,依赖性人格会促使对方放弃自己之前的生活状态,他的隐私空间、时间自由都不能由个人支配。建立起依赖性情感关系,比如会有一方放弃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让自己缺少独立性人格,这种舍去只能换得短暂的安全感,但双方彼此之间要不断妥协、不断退让,以至于不能去真正地成熟,也没办法在这种关系中获得爱。
依赖性人格的形成的根源在于缺乏真正的爱。这种爱的缺失可以追溯到他们幼年时候,父母双方并没有给予孩子真正意义的爱,缺少父爱的孩子,可能更加脆弱和懦弱,他们很小就感受到了孤独和寂寞。在内心会形成残缺的自我认知,我并没有任何价值,我没有资格去获得别人的爱。这种不安全感一直存在,并一直影响他们对自我的评价,当他们成年后找到了依赖性的对象,便义无反顾地霸占对方的所有,甚至不择手段地让对方不能离开自己。
正常的情感生活中没有明确的角色分工,但是明确角色只是让在更大的责任中更能够合理配合。当然,适当的角色互换更能够让彼此生活增添乐趣,做饭洗碗,不是谁必然承担的义务,而更加灵活的分工配合更利于稳定关系的建立。成熟的情感关系能够在付出和获得中取得均衡,不是一味索取,也不是一味的贡献,能够在享受别人付出的努力中,找到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并能够承担起促使彼此成长的使命。掌控对方的空间和时间,施加控制的思想,往往阻碍了彼此的发展,更难以让彼此体会到真正的爱。当然,极为个别的心理需要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