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中那些惊艳的服化道
查看话题 >专访燕王wf:古装剧造型设计全靠百度?不讲武德
都说唐朝是“以胖为美”,那杨贵妃真人到底有多胖?
热播剧《清平乐》里的“珍珠贴面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
古代人的服饰装扮,真的像我们在影视剧里看到的那样吗?
本期活字电波,我们邀请到绘本作家、古代服饰史研究爱好者@燕王wf 。他在去年参与了热播电视剧《清平乐》的礼服设计指导,作为“行内人”,燕王和我们聊了聊他对国产剧的服装设计的看法。

【活字电波服饰文化系列】
在今天,有一批古代服饰史的爱好者、研究者,正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做着自己的努力。希望借活字电波这一系列的节目,将我们传统的服饰文化,以及这一领域的“史学青年”介绍给更多人。
📢
主播 | 阿廖
嘉宾 |绘本作家、服饰史科普大v 燕王wf
本期节目已于小宇宙、喜马拉雅FM、苹果播客上线,
点击下方👇链接,或在各平台搜索“活字电波”即可关注收听!

燕王wf,绘本作家,古代服饰史研究爱好者。多次参与历史人物形象复原的工作,曾担任电视剧《清平乐》礼服指导。创作出版《明朝正德年间的囧人囧事》、《唐代穿越指南》《唐代定居指南》(封面、插图)等,并与《国家旅游杂志》、《中华遗产》等刊物有过合作。
*内容为音频文字实录及相关资料的整合
阶段性考卷:为《盂兰变》插画

❱活字文化:您是插图典藏版《盂兰变》的插画作者。我们不妨从给《盂兰变》的插画聊起,可以分享下这些插画的创作背景吗?
❱燕王wf:这个就得扯远点。说起我和孟晖老师的友谊,最开始是2004年,那会她出了一本《潘金莲的发型》,现在看是属于标题党了,只是其中一章。可是在当年看就会好奇怎么会写这个题目。不过书中内容主要讲名物考证,我之前没读过,觉得很新鲜。后来就买了好多,包括孟晖老师的《花间十六声》。
后来,和一位喜欢孟晖老师的朋友聊起,他推荐了小说《盂兰变》。后来微博起来了,孟晖老师在论坛、微博都有注册,我们就在线上交流,渐渐到一块约饭或者聊天之类,慢慢就熟了。
大约在2012年,我对伊斯兰艺术感兴趣,正巧孟晖老师去伊朗玩,她回来后就有一灵感,问我愿不愿意给《盂兰变》配个插画。因为我之前在微博画过一张宜王和宜王妃的草图,孟晖老师比较认可,可能从那时侯就酝酿了一些配画的想法。当她再问我的时候,我说当然可以,就答应下来了。

❱活字文化:插画工作需要很细致地还原,也有许多考据的工作要做,您当时是怎么完成的?
❱燕王wf:算是我交出的阶段性考卷,对之前掌握的唐代物质生活的知识水平的展示。因为读过的孟晖老师的《潘金莲的发型》,后来又看了包括扬之水、孙机先生等等的作品,他们是专门研究古代物质生活的学者。可以说有一点底子,不过接这部插画时候也还是蛮忐忑的。

❱活字文化:这些插画选择了模仿“波斯细密画”形式来呈现,细密画有何特点?
❱燕王wf:波斯细密画从表现形式来讲,和中国画有一些相似性,但它更属于为了好看,不讲究空间的呈现形式。或者说,中国画可能会讲究人物与建筑的关系,不会像西画那样强调透视,但是大概空间表现还在。
可是,细密画完全为了美,而不顾及空间的概念。树与人的比例大小也不会完全相同,甚至绘画中的细节特别夸张,可能会出现一棵树一朵大花几片叶子这样的图像。有时用色也特别大胆,会用特别撞色的红绿,金色打底,造成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比较吸引人。因为之前没遇到这种,所以觉得是比较新鲜的题材,可以尝试一下。

❱活字文化:说唐朝“以胖为美”,不过看《盂兰变》的插画里,好像没有多少“胖女人”,那唐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以胖为美”的呢?
❱燕王wf:唐审美是一个特别有特色的审美,基本上是类似于“过山车”型的审美趋势曲线。
从壁画上可以看到,唐高祖到唐高宗这段期间,多少含有南北朝的遗风在里面,类似头部很大身子较细。

小说《盂兰变》的背景是在武周时期(690年—705年),属于过山车爬升的阶段,就是已经开始脱离了初唐的清瘦风格,或者按我的标准,开始体现一种非常健硕的美。
因为在武周时期几个非常著名的太子公主墓壁画中,例如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和章怀太子墓,你会发现那时候的人物尤其在描绘女性时,比例非常高挑,但不是很瘦,就是一种比较健康的美,是一种非常优美的S型。武周时期一直到开元十年,这段时期的总体风格是比较健硕的,又高又壮的特点。
从开元十年到开元二十几年,这十五年间,就开始变得胖一些,类似日本艺妓的妆容,比较丰腴的唐俑形象。到天宝十五年到达一个顶峰,那时候女性是又肥又胖的这种状态。
安史之乱过后,八世纪后期到九世纪初,人物形象就慢慢又瘦了下来,不过没有恢复到像武周时期那么瘦。就是这样一个曲线的样子。

❱活字文化:杨贵妃又有多胖呢,大众影视里的“杨贵妃”形象都是准确的吗?
❱燕王wf:杨贵妃本人应该是蛮胖的,她是在开元天宝年间。因为一些历史原因,有些经典人物形象经常是错用的,比如秦始皇、李白、杨贵妃等等。一般人对古人形象的基本认知都是来自古装剧。90年代初有几部非常著名的唐代大戏,当时人们对杨贵妃的印象主要来自《唐明皇》(1992)。
还原史实与影视改编如何平衡?

❱活字文化:聊到大众影视,在服化道的还原这方面,好像很多老电影的功课做得很细致。近十几年的古装影视剧,制作成本变高了,反倒质量堪忧。你认为对史实的考据和还原,是否是影视剧应该做到的义务?
❱燕王wf:说来话长,我个人认为古装剧整体的制作水平,最好的时期是70年代末到80年代,思想解放,拍摄技术都跟上去了。那时候的设计师比较偏考证,没有像后来90年代到2000年受港台风的影响较多,做得比较放飞。
现在回看,可能因为五、六年前,汉服热出现,咱们国家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大家除了满足自己衣着需求之外,会考虑古人穿成什么样。类似情况比较多一点,大家有功夫做研究了。所以,近几年观众对剧组要求就高一些,或者说偏考证一点。
尽可能展现古人的生活状态,是一个路数,但是仍是个别剧组在做。大部分还是像之前所谓的“武侠风”多一些。
❱活字文化:这其中,有一些制作团队好像并非忽视服化道,而是某种程度上的“用力过猛”:比如李少红版《红楼梦》的“黄瓜片”/“铜钱头”,导演借用了戏曲里的装扮,却让很多观众一下难以接受。历史的“原貌”可能与大众审美有冲突,是否需要妥协?
❱燕王wf:实事求是地讲,影视作品属于导演个人的体现,就整体风格或者其他方面,因为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多数是很难说的。但是如果偏写实,有一个基础标准在,那么古代真实是什么样子就比较好说了。所以,不能一概而论,要求古装剧都考证或者写实,我觉得不大现实。

❱活字文化:近几年,一些电视剧也开始重视服化道的考据了,在营销的时候,甚至也会把“服化道”作为宣传点了,说明观众的认知度也在提升,《长安十二时辰》、《清平乐》都是例子。
❱燕王wf:《清平乐》的礼服设计还原就是我跟@扬眉剑舞合作的。比较如实地还原古人的状态或者形象,对于我个人来讲,这是个好事。也算满足自己一个多年的愿望,就是有些插画毕竟还停留在二维上,比如壁画或者自己的插图,真弄到真人身上,是另外一种感觉,跟二维展现出来的不同。所以,我一直蛮感兴趣的,这几年也接了类似的工作。
当下最大的难点:没有权威的资料库

❱活字文化:现在有很多年轻的研究者纷纷加入或参与到传媒行业,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提供帮助。比如最近第三季《国家宝藏》@扬眉剑舞 去担任顾问。您同样作为顾问参与到古装戏的制作中,这个真的会影响到“服化道”的制作准备吗?
❱燕王wf:这个得看剧组设计师与导演的态度。我们负责前期提供资料,但决定权不在我们手上。做考证和还原的工作是一个自我的要求。但是,考虑到古装剧的造型最终是展现给观众,因此是特别还原,还是向大众审美妥协,二者的关系是什么样,一直是我们这几年在考虑的问题。
观众目前有个普遍的想法是,总按照自己的审美去判断古人。他可能自己觉得不美,那么古人会觉得美吗,会有类似的疑问。但是,古代的状态就表现在那,比如斜红的“血晕”是有壁画的证实,有白居易的诗作为辅证。
说起来有点悲伤,因为我们国家算是东西方服饰体系中“东方体系”的一个代表,但是由于一些历史原因,我们对物质生活史的重视也就这十几年的事情。所以,大家对古代人物具体的形象都是一种模棱两可的状态。
我们缺乏一个好的资料库,我知道的一些设计师搜唐代服饰是直接百度的,那资料就会打折扣。@扬眉剑舞 等一些偏复原服装史的爱好者的出现,其实是一件蛮好的事情。他们在网上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将比较正确的资料放在网上,有一定的转发量,这样就弥补了知识的空白。
❱活字文化:现在有不少剧作的服化道团队往往来自国外,尤其是一些以唐朝为背景的剧作,团队经常是日本人。国内是不是真的很缺乏这类专业人才?类似“唐朝建筑要去日本看”、“日本是唐朝文化的冷冻柜”这种说法真的有道理吗?
❱燕王wf:为什么会有这个状况,也是蛮值得讨论的。最先提出这些的人基本上是咱们父辈那一代,就是50、60年代的导演。他们可能也是对传统文化掌握程度相对匮乏的一代,所以,他可能觉得国内没有这方面的人才。从某种形式上,他会认为日韩这方面比较符合他的心理预期,又获过奖,所以将这些人请来。
至于“唐朝建筑要去日本看”,我觉得说这话的人是专业知识不够。首先,日本人自己都不会答应的,因为说“日本是唐朝文化的冷冻柜”就相当于把日本非常粗暴地规定了日本人只有唐朝文化。那么,平安时代的和风文化,或者江户时期非常发达的市民文化,都抹杀掉、不存在了,这种说法好像说他们只有唐代是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我觉得正常人都不会这么想的。
❱活字文化:您怎么看待“汉服热”?
❱燕王wf:对于服饰史文化来讲,还真得感谢汉服运动,但是它会引起人们注意,就这一点就算功德一件。但是,汉服与服装史是两个概念。
❱活字文化:您能够为我们推荐几个在还原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影视作品,或者书籍吗?
❱燕王wf:@明华堂 是属于汉服圈里偏考证的,说白了跟服饰史的要求是一样的,只不过可能人家叫“汉服”。它的历史感很重,而且细节丰富。
《盂兰变》也是这点很吸引我,孟晖老师用大量的篇幅描写女性晨起、梳妆、熏香等等,都是一些特别细节化的描写。我印象中就《金瓶梅》、《红楼梦》会大篇幅地描写生活细节,所以,当时一看《盂兰变》还能看得进去。不过,这种也是蛮考验作者对唐代生活的细节把握。因为这需要大量的资料积累,才能写得非常生活化,现在好像很少人能写出来。
其实,也可以看看87版《红楼梦》或者89北影版《红楼梦》,因为电影的质感不太一样,家具、服装都是真实的,可能是从故宫或者哪里调来的。


❱活字文化:您怎么看待今天改良古代服饰的这种现象?
❱燕王wf:因为基础方面的缺失,所以现在的设计师在这方面的知识积累很成问题。你很难说清他们从哪里得到材料,可能是西方制造的一些比较经典的东方题材,再嚼一遍,比如《末代皇帝》设计师会觉得通过西方的演绎而更有味道。
说实话《末代皇帝》那部戏有一部分夸张的成分,但是它在某方面的质感做得确实像那么回事。因为每个造型都确实有考证、有原型,你能看得出来这个造型是来自哪张老照片。但是,也有一部分是导演天马行空的想象,例如西方人脑海里存在的东方魔幻主义想象之下的中国宫廷的样子。
另一方面,是方式方法的问题。从纹样上来讲,中国有很多很好看的传统纹样,无论出土的丝织物、服饰或是说壁画的花纹,都能当作很好的素材来设计,但是我们的设计师不太关注这些。你也没法去想象一个设计师翻看考古报告,或者买出土画册。设计的第一手资料可能是他的所见,他可能觉得故宫的彩绘非常好看,可能觉得一些设计符合当时的状态,就去用了。
❱活字文化: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不管在继承上还是在呈现上,仍有很多地方需要加强,您觉得哪里可以再改进?
❱燕王wf:总体来说在慢慢变好吧,即便是汉服圈,从诞生到现在也是在慢慢的变好,跟之前不是一个状态。我觉得要慢慢来。但是,我有一个迫切的愿望,我呼吁一下,咱们国家应该建立一个类似于服饰博物馆的计划,需要官方的支持。
在国外,服饰史本来就有牢固的基础。因为国外物质生活史研究是非常发达的,服饰也包括在里,所以它有各种服饰博物馆或者说研究服饰的机构。
比如英国巴斯市有一个巴斯时装博物馆,可以看到实物,甚至能将服装借出来穿。日、韩方面,有各种科普的绘本,基础很好。
我们国家缺乏基础,设计师不知道去哪里获得资料,就导致了影视剧制作的误区。不过,这几年我也接受了一些信息,说官方也在关注这方面。整体势头是好的。
彩蛋:《清平乐》礼服指导相关

❱活字文化:您参与了《清平乐》里哪几套服装的设计?
❱燕王wf:刘娥谒庙时穿的一套女版的衮冕,皇太后的一套翟衣,曹皇后的一套翟衣,(宋仁宗的)通天冠,大臣的朝服;还有一些小物件,比如腰带、头饰等,大概是这些。

❱活字文化:您自己最满意的是哪一套?
❱燕王wf:最喜欢的应该是刘娥那身翟衣,因为之前就很喜欢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宋真宗后坐像》这个形象,当然那幅画上的不一定是刘娥。
那一身很霸气,冠就很好看,很高,上面的设计也很热闹,比如仙女乘龙什么的。所以一直想把二维图像立体地呈现出来看看是什么效果,这次正好借着这部剧的机会,和@扬眉剑舞一块儿做出来了。

❱活字文化:剧里出现了好几款“珍珠贴面妆”,很惊艳,也非常有特色,是根据什么资料来设计的?
❱燕王wf:设计时我们根据的资料,就是两宋的御容,主要是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一套两宋帝后的御容画像。

“珍珠贴面妆”的这种化妆手法,就是把珍珠之类的饰品贴在脸上,这个其实在唐代就有了,只不过唐代不像宋代那么大面积地用珍珠。
这几个位置的妆容都有固定的称呼,比如额头上的叫“花钿”,太阳穴和眼睛旁边的叫“斜红”,嘴两边的叫“面靥”。只不过宋代可能对于珍珠特别喜爱,就多采用珍珠了。
这种妆容一直到明代都有,比如明代皇后完整的一套礼服里,就有珍珠的装饰,被称作“珍珠面花”。


❱活字文化:在进行影视剧的服装和造型设计时,是否会考虑演员的形象来做设计调整?有没有具体的例子可以分享?
❱燕王wf:其实蛮需要考虑的,因为当下的审美都比较偏瘦,有些妆容可能不太适合。比如演员的脸都比较小,像天宝年间杨贵妃时期那种大面积涂腮红的妆容,脸很小的话,画出来的妆有点撑不住,所以多少还是会向现代审美妥协,不会画那么深的妆。有时候脸型也挺重要的,我只听说过之前有位演员脸特别长,所以给他设计的时候会加抹额挡在额头上,或者让他始终戴个帽子。

❱活字文化:最后一问,比较无厘头:如果我想当个美妆博主,专做古代复原妆,您觉得我先仿哪种/哪几种妆面能火?
❱燕王wf:有一些妆容比较怪异、比较能吸引眼球,比如中晚唐时期流行的赭面妆、八字眉、血晕妆,那时候叫“时世险妆”,白居易还专门在诗里写过这个妆,这个倒可以尝试一下,视觉上还是蛮有冲击力的。
相关推荐
活字电波集齐服饰史研究“眉燕芳”天团三位男神,
推出服饰文化系列节目,欢迎收听!
045:打破偏见,从古代服饰里认识“我们是谁”
专访《国家宝藏》服饰顾问扬眉剑舞
了解古代人穿什么,对于我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一起来打破偏见,从传统衣冠服饰里探寻中国文化的基因。
🎧长按下方海报,扫码收听

046:追寻中国人的形象记忆,让未来的我们更“像自己”
专访服饰史研究者撷芳主人
怎么看待近期网络上有关中韩服饰文化的争论?
古人的衣服首饰,有哪些“脑洞大开”的设计?
国人的文化自信心越来越强,未来我们如何更“像自己”?
🎧长按下方海报,扫码收听

— END —
活字文化
成就有生命力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