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易者的生活
以前我说过一个观点:在空调房间里学易经,是永远学不明白的。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或哗众取宠,而是我发自内心的认识。易经的终极不是写在书上的文字,亦不是划在地上的卦图,而是人对于自然的感应。割裂开人与自然之感,只从文字上去理解,是不可以的。纸上得来终觉浅,欲惟是通过书籍来究大道,不成的。
我总是怀着莫大的忧心来看待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总觉得现代人已然是太“文明”了,太像“人”了。经济社会与科技的空前发展,把现代人保护得太好了。这个厚厚的保护壳给我们带来安逸舒适便捷的同时,亦将我们与真实的自然隔绝了开来。而一旦隔绝开来,人与自然的联系便式微,感应于是迟钝。
老子曰“六经者,先王之陈迹”,即是说六经之文字记载,不过是先王走过的脚印罢了,而不是先王本身,按照文字来考察大道即好比通过观察脚印来想象先王风采,偏差太大。对于易经来说,文字、卦画只是陈迹,而人与自然之感才是灵魂,才能赋予陈迹以生命。没有这灵魂,我即便熟习先王陈迹,亦步亦趋,到头来亦只是邯郸学步,学不好的。而有了这灵魂,我便不必非得踩着先王脚印走,而是可以走出自己的路,且一样可以走得很好,走到先王所指引的目的地,这才是真的易经。
宋代禅师讲:“眼前汗马无人识,只要重论盖代功。”意思是说,你若要想真正认识前代的英雄豪杰,与他们心意相通,只通过看文字记载、听传说故事是没有用的,你得自己去重新打天下、去做英雄豪杰。所谓英雄惜英雄,亦只有豪杰才能真正理解豪杰。易经是一样的,我若拘泥于宋儒怎么说、汉儒怎么说,那志向就太小了,不值一提。要之是理解创卦的伏羲怎么想、文王怎么想,此方是学易的正途。
而要理解伏羲、文王怎么想,那只能是“重论盖代功”,亲自去把伏羲文王的创易之路走一遭。我们说易经乃是基于人与自然之感,从大自然中生长出来的。所以作为学易者,我不能与自然这个母体隔离开来,要回归自然的修行,此即庄子所谓“鱼不可脱于渊”,老子所谓“贵食母”。
王阳明诗:“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这个直造先天未画前,即是为学者眼界不要太卑琐,气象得大一点,做学问不是循着汉唐明清人的脚印走,而是要从伏羲未画卦之前开始,与伏羲并肩走来。这个先天未画前的世界,即是一片鸿蒙的大自然。
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畋猎皆是可以娱乐人心、使人更加舒适安逸者,但对于学道者来说,亦皆是烂肠腐骨之毒药,让人的感觉从此日益迟钝。道法自然,而此声色犬马的生活则是非自然的。所以,学易者当尽量的去过一种更加朴素、更加接近于自然的生活,使自己少一些“社会人”的成分,多一些“自然人”的色彩,人世、自然的风霜雨露寒暑温凉都要去经历与体会,以期成为自然之子,与大自然这个母亲心意相通,最终能够究得天人之际。
木心说艺术是要有牺牲的。其实什么事情若要做好、做到极致,都须有大付出、大牺牲,没有简单易得的事情。我若指望过着舒舒服服的日子,闲暇时无忧无虑地翻几本书,鹦鹉学舌般踩踩前儒脚印就学得易经,那是痴心妄想、痴人说梦。木心还说福人往往是庸人,话说得刻薄,然而却不是没有道理。上天是很公平的,不能好处都让一个人占了,给了你福气,你就别想着还要特别出色了,没这样的事的。有个人晚年洋洋得意,自号十全老人,意思是自己啥都全,真有福气。他年号乾隆,名弘历,福气十全了,俗气也就十全了。
在现代社会,过一种朴素而合乎自然的生活,是很辛苦的,然而这却是有志于学易者必要的牺牲,舍此,没有捷径的。一如福楼拜的自述:如果你要以艺术决定你的一生,你就不能像普通人那样子生活了。学易者亦是艺术家。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儒学如是,易学亦如是。如果有人能够以更加自然、朴素的方式去生活与思考,能够与自然建立深切的感应,那么即便他没学过易经,我亦会像子夏那样“必谓之学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