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少女弑母藏尸冷库,她为何会走上犯罪之路?

这名15岁少女为何能在弑母之后,如此冷静的藏尸。究竟是天性如此,还是后天形成?
近些年来,这样的新闻实在是越来越多了。

这些案子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要求极其严苛,稍有不如意就各种语言暴力甚至身体暴力,于是孩子们长成了畸形的人,要么就是反抗,要么就是自杀。

今天我们不想讨论这些案例本身,而是来探讨青少年犯罪的背后心理成因,也就是“犯罪心理侧写”。
是什么导致人犯罪?
罪犯身上的共性有哪些?
教育方式会不会影响青少年犯罪?
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
贫穷会滋生罪恶吗?
... ...


家庭教育只是一部分因素,但它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和处事风格。

其中,忽视型教育方式与反社会行为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关系最为密切。

与大众媒体渲染的形象不同,反社会人格患者并不是每一个都像小丑那样,拥有超高智商,随意把人玩弄于股掌之中,想杀死谁就杀死谁。和所有人格障碍一样,反社会的性格缺陷和人际不适也是分程度的。

往往在青少年时期就屡次犯罪,常常伴随毒品与酒精问题,成年后挣扎于贫困与暴力之中。

可能会是事业上非常成功、社会上非常受欢迎的人。因为他们情感淡漠,无法体验情绪和感受,所以常常仔细观察周边人的情绪变化、思维模式,与人交往时会表现出超高情商。又因为他们没有道德责任感,缺乏愧疚心,所以擅长骗人和伪装。在亲人和朋友的眼里,他们就像冰山一般,冷漠无情。

这种“冷漠无情”特质能预测孩子的破坏性行为障碍,包括多动症、对立违抗性、品行障碍。

▲ 胆小勿看
研究生虐猫、高材生虐猫,虐杀动物还有产业链!种种新闻在挑战吃瓜群众的底线。为什么有些喜欢虐猫?虐猫到底是违法行为,还是仅仅道德问题?这些我们暂不讨论,只能告诉大家:虐待动物确实能体现一个人的“冷漠无情”特质。
研究发现,虐待动物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们缺乏共情、具备暴力倾向。但虐待动物不是唯一的预测暴力的指标,可它确实是一个要考虑的因素。

虐待动物是严重心理问题的一个预警,容易发展成对人类的严重暴力犯罪。那些无缘无故虐待动物的人,可能是“处于萌芽状态的心理变态者”。他们可能毫无同情心,认为世界应该按他们所希望的那样为他们服务。

不完全正确。贫穷与持续的暴力犯罪确实有密切联系,但并不意味着贫穷就一定会不可避免地导致犯罪。

生活在缺乏社会支持、缺乏资源和缺乏机会的环境中,使得一些父母很容易对他们的年幼的孩子,采取严厉和不一致的管教。
所以,生活在贫穷环境下的孩子更有可能成为受害者,也更可能成为罪犯。

缺乏共情、冷漠无情特质、虐待动物(非人化)、认知或语言有缺陷、智力低下、多动症、品行障碍、对立违抗。

没有同理心的人最容易犯罪;经常打架、斗殴、犯罪的人,似乎很难感受到受害者的痛苦;经常虐待动物的人,往往缺乏同情心,漠视人性;冷漠无情特质是判断精神变态的核心要素。

认知和语言上有缺陷的孩子,往往不受小朋友欢迎,容易遭受霸凌,以及老师的消极看待。由此便增加了孩子的挫败感,和反社会行为的风险。

低智商不会直接导致犯罪,但是智商低的孩子容易遭受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偏见和歧视,种种压力容易增加犯罪风险。

这类患儿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所以更容易出现不良行为。

出身于单亲家庭,或缺乏关心和父母监管;专制、纵容的教养方式,曾遭受家庭暴力、情感上的虐待;父母患有精神疾病或成瘾行为。

贫穷、成绩差、从小被排挤、小时候没人看护、下课后没人照管、接触社会混混或犯罪少年。孩子在小时候经历的社会风险因子越多,其走上犯罪道路的可能性就越大。

为什么国家会颁布《未成年人保护法》,对青少年犯罪采取减刑、再教育措施?
因为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定型,主观思维的可塑性很高,心理矫正的概率也很高。如果对未成年罪犯采取严厉措施,更容易加深他们的反社会心理,从此走上一发不可收拾的再报复社会道路。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发生,所以全世界在面对青少年犯罪这件事上,大多是采取“宽恕”的态度。

为什么他们会成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孩,成长为一个“万恶不赦”的噩梦?天性的成分有(大脑损伤、反社会人格、缺乏自控能力),来自家庭、社会和同伴的影响也有。
未成年犯罪频发,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我们要呵护好每一个孩子,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塑造更健康的心理、更美好的生活。
参考资料:《犯罪心理学》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用于配图表达,如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