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年后,你还去影院看《阿凡达》吗?
3月12日,《阿凡达》以IMAX 3D和普通3D的形式在内地重映。3月13日,《阿凡达》超过了《复联4》,再度成为全球票房冠军。3月15日,《阿凡达》内地重映首周末票房夺冠。3月16日,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电影《阿凡达》内地重映第5天,重映票房已超1.6亿,累计票房正式突破15亿大关。

(图来源网络)
11年后,还要去电影院看《阿凡达》吗?
时间回到2010年初,当年IMAX影院全中国只有14家,3D影厅也没有普及,全国仅700张银幕可以看3D电影。
而因为《阿凡达》这么一部电影,中国的许多三四线城市开始以最快的速度建设3D影厅,普及3D眼睛。
当年买票还不能网购,很多人需要排几公里的队伍。至今我还记得,在北京通宵买票包围了中国电影博物馆的盛况。

(图来源网络)
绝大多数的电影院设法把《阿凡达》的排片做到了70%以上,夸张的甚至达到了95%。即便是这样,也是一票难求。最终《阿凡达》连续斩获了11周的票房冠军。
如今回想,这些都堪称“时代的眼泪”。
现在说起《阿凡达》,最常说的一个词就是:改变影史。
第一个提出这种说法是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他曾在《阿凡达》上映之前就做出预言,从此要用《阿凡达》之前和之后来划分电影史。

(图来源网络)
改变了技术史
有人说卡梅隆一闭眼,就是电影的明天。
卡梅隆给好莱坞电影制作带来了技术的革新,而《阿凡达》则真正开启引领了3D元年。从此以后,3D格式成为了大多数商业巨制的选择。

(图来源网络)
改变了摄制史
《阿凡达》的拍摄计划,最早在1998年就开始酝酿。但由于4亿美元的投资,一直没有公司接手,项目搁置了近10年。最后影片投资高达5亿美元,成为史上投资最高的电影之一。

(图来源网络)
改变了票房史
《阿凡达》缔造了27.9亿美元的票房神话,在全球票房史上占据冠军位置近10年,直到2019年年底被《复联4》反超。这次在内地重映两天,它又重新回到了全球票房冠军的宝座。

(图来源网络)
故事深度
根据主角杰克·萨利所录制的视频日志,我们可以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2154年的5月至8月,地球因为人类的贪婪而遭致毁灭,阿凡达计划是人类企图开采潘多拉星球矿物并随后移民。
计划初期想要做的就是打入内部,在纪录片《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中,围绕卡梅隆的科幻故事,有一个核心问题:科幻究竟是什么样的?
随之抛出了两个概念性的答案,科幻的本质是“如果”,也是“回头的艺术”。
所谓“如果”意思是科幻来自设想,如果我们人类造成了地球的毁灭,如果我们要靠抢劫、侵占别人的星球才能活下去,如果我们是被侵占的一方会怎么样呢?
顺着卡梅隆的这个思路,把这个问题问下去,就构成了《阿凡达》。

(图来源网络)
也就是说《阿凡达》这个故事的核心推动力在于真正提出了一系列连锁反应的问题,从而真正关心外星族群纳威人的世界观,并且通过人类和纳威人两种身份与视角的同属于一体,来不断反思这些问题的答案。
而这些答案则通向“回头的艺术”。
我们关心纳威人的命运,真正关心的是什么。当看《异性》时,我们实际上面对自己内心的恐惧与时代焦虑,在看《第九区》时,会发现编剧将社会现实作为影片底本,看《阿凡达》时,人类作为入侵者,给星球原住民纳威人带来灭顶之灾。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历史上美洲殖民者以文明使者的名义对印第安人犯下的罪恶往事。
15世纪末新航路开辟后的短短100年间,美洲印第安人踪人口从4000万锐减95%,而500年后的今天,美国仅存300万印第安人。
反殖民与反战,作为一组环形结构的主旨,嵌套到了《阿凡达》的故事结构之中,在电影结局来临时,处在落败边缘的纳威人靠自然界其他种族的力量扭转战局。
而在500年前的现实世界中,那场殖民侵略以印第安人酋长西雅图的一封信告终:
“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清风给了我们的祖先第一口呼吸,也送走了祖先的最后一声叹息…… 你们一定要照顾好这片土地上的动物……降临到动物身上的命运终将也会降临到人类身上……告诉你们的孩子,他们脚下的土地是祖先的遗灰,土地存留着我们亲人的生命。像我们教导自己的孩子那样,告诉你们的孩子,大地是我们的母亲。任何降临在大地上的事,终将会降临在大地的孩子身上。”

(图来源网络)
写下这封信后,他最终还是率领部族,迁入政府指定的保护区,永远失去了这片神圣的土地。
虽然电影的批判立场比较浅显,但作为一部商业片的内在核心,相比起那些无关痛痒的无话可说的电影,《阿凡达》已经做到了足够坚实与感人。
而这也是卡梅隆的科幻片一贯所坚守的,他认为我们的社会生活、个人情感,是赋予影片以灵感的东西,这些才是科幻这一类型的严肃感和细节真实感的来源,同时也是《阿凡达》创作的真正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