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自己和内化父母的对话(一)
这两天,心情莫名的烦躁伴随焦虑,进而开始上升到思考人生高度。似乎我偶尔会“抽风”,并反省自己该如何如何。但此刻的我,只想静静的和“自己”待一会,听一听她在和我聊啥。“你应该去背单词;你应该多学习多看书;你应该走出自己的舒适圈看看;你应该是在不断提升自己的路上呀”。是的,你说的都对,但是我今天不想听你的,我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待一会,只有自己。其实按照这种思维模式,我一直在要求自己进步,不能落后于别人,也可能是内化从小到大这么要求我的父母,把他们对我的期待当成自我要求,当我有一段时间没有认真提升,我不自觉的就会自我否定,就像当年爸妈严厉的语气般呵斥:"你还要不要好好读书呢?”。是的,只要我学习松懈了,就会被否定以及认定不是好孩子。所以,成长过程中我总是不断要求自己更好以换取父母或者他人的认可。我特别害怕自己不优秀,更害怕于自己落后于他人太多,一直如此。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里,不是和A比就是和B比,不经意间总是要比出谁强谁弱,从小开始,大家都被灌输着“物竞天泽,适者生存”以及“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没办法不比较,总有人更优秀。但是别人的优秀就一定意味着自己的差劲吗?一定要争取比TA更好才可以“原谅”自己的平凡吗?超越别人是为了像别人证明自己的优秀,还是只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有更多的选择呢?别人如何看待你的优秀真的有那么重要吗?不重要,每个人看待别人都是基于自己的思维模式下,只会看自己想看到的那部分。所以又何必纠结呢?
我在想,为啥不能任性的做自己呢?接纳自己的普通,不强求自己,放下先前对自己的很多条条框框,做自己真正想做并乐意去做的事,这才是生活里最大的开心。当我写到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时,脑海里冒出几个想法:1)多看看世界,丰富自己内心多角度看世界 2)学好语言,毕竟这是通往外面的钥匙 3)学会摄影和穿搭,留下属于自己的风景 4)学画画,锻炼自己的心智;忠于自己的内心,专注在自己的节奏里慢慢来,无需关注A或者B有多优秀,也可以不嫉妒的给他们的优秀掌声。很多时候,我的焦虑感来源于比较,而后开始自我否定,否定过后打鸡血维持一段时间后又会回到这种模式。其实我知道我需要修炼的是自己的内在功力,不论外在如何变化,只要内心坚定有力量,就一定可以做到。学着不去批判自己,允许自己偶尔的懒惰和放松,并无条件接纳自己,好与不好,全盘皆收。现阶段,我还是会时不时的否定自己的长相,否定自己的能力,否定自己的性格。试着去了解自己,解开自己给自己的定义和标签,性格慢热不擅长主动和别人社交,梨形身材和方脸,但是我思维缜密敏捷,这些特征构成了独一无二的我。我曾想:如果这个社会上大家都长着类似的脸型,标准的身材,差不多的性格,那和批量生产出的机器人有何区别。同时,还有一点,不要用自己的标准评判别人,也不用自己的价值观审视别人,生活没有标准和模板,尊重他人的生活观。可能,当我看谁都顺眼的时候,又是另外一种层次了。
未来我还想做的一些改变便是突破自己的舒适圈,从生活的小事做起,尝试些没做过,没吃过,没想过的事,换种方式安排生活,试试看是否会有意外惊喜。小到可以给衣服换个搭配方法,或者比之前早起20分钟,又可以周末找个地方自己走走。细细想来,生活依旧可爱,享受过程便好。很多改变都是和pig一起后发生的,其实每段经历背后我都有在成长,也有在慢慢摆脱原生家庭带给我的影响,我并不怪父母,他们成长的家庭和背景环境注定了他们只能成为水平有限的家长,但不代表着他们的爱比其他父母少。正因为条件差,才会把更多的期待放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成才。这大概是那一代父母的普遍愿望吧。我也曾经幻想,如果我有孩子,我会如何教育?一定要考前几,一定要学很多兴趣班,又或者文武双全?目前没这些想法,我只想孩子更多的自己探索世界,让他有机会接触到更多不同事物,但我不会告诉他本该如何,只让他体验就好,然后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基于兴趣上的学习会事半功倍,包括我自己。我希望可以给到我的孩子一个充满爱的环境,无条件的爱,不管他优秀不优秀,这也是我成长过程中一直欠缺的。之前,我总以为,只有我够好时,才会有人爱我,所以我不允许自己差。当一段段感情结束时,我会反省一定是我还不够好,进而别人才会离开我。原来,那些经历都在帮我认清我自己,一味的迎合和讨好换不来爱,只有我自己足够爱自己时,别人才会用我爱自己的方式爱我,这样的爱是成熟的。分享一句很喜欢的话,“一朵花,做自己就足够漂亮了”。加油!且行且遇见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