嘟嘟的七年级作文(5)
《读鲁迅先生有感》
鲁迅,这位以笔为武器的革命家,在我原先的印象中,是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冷酷形象,有着“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爱国爱民情怀。但在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里,却展现出鲁迅先生这个硬汉的另一面。
这篇文章零零散散地讲述了许多事,鲁迅先生的笑;鲁迅先生走路;鲁迅先生待客。。。。。。呈现除了一个完整的、真实的、三百六十度无遗漏的鲁迅。
作为一家之长,他待人体恤,谦让,看电影时让别人坐车;作为长者,他对小辈很鼓励、关爱和理解,并满怀包容,尽管对年青人的信深恶痛绝,也一丝不苟的展读;作为朋友,他坦诚爽朗,幽默风趣,时不时地开开玩笑;作为战士,他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勤奋努力,尽管身体不好,也坚持写作翻译。
感叹鲁迅先生,真不是凡人啊!
读完这篇文章,感受颇多。鲁迅先生竟拿校样纸擦手、包油条,要是现在,拿到作家的签名可谓一字千金了,别说是一张校样纸,一张草稿了,鲁迅先生得对名利淡泊才能达到如此地步。
海婴一碟不新鲜的鱼丸,鲁迅亲自试验。就是如今,也许这样也不一定有人理睬,鲁迅先生对小辈多爱护啊!
鲁迅先生在下半夜开始工作,一直到早晨,也不站起。正是这样勤奋刻苦,才造就了一个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
包书皮,简简单单一件小事,鲁迅却要亲自动手,包出一捆完美的书。正是这样的一丝不苟,才成就了一位著名的翻译家、思想家。
感叹鲁迅先生,真不是凡人啊!
(这篇文章,前言不搭后语,明显的就是在凑字数而已。妈妈注)
《东方主战场》有感
《东方主战场》是部讲述抗日的电影,更准确的说,是一部纪录片。有令人义愤填膺的屠杀场面,有令人人心大快的抗日战争场面,还有当代人评判战事的解说。
它主要叙述了从二战德意日法西主义成立,随之侵略中国,占据东北‘软弱的国民党采取妥协政策,而共产党却向敌人日本发起反击,守护中国。
在这段黑暗的历史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爱国将领和伟大领袖,如毛泽东、周恩来、张学良、傅作义等,正是他们,为中华民族打腰提气,给敌人以重挫。
看完《东方主战场》后,我首先是愤慨。贪婪残暴的日本官军居然在中国——这片承载着千年文化的土地上烧杀抢掳,是可忍孰不可忍!当看见尸横遍野的场面时,我甚至产生了要从中国杀到日本的念头。
另外,可恶的国民党竟反对抗日,一意孤行地剿共,将抗日的英雄逮捕。反对抗日,就相当于反对中华民族!身为一个中国人,有何颜面做出这种事?
接着是敬佩和震撼。影片中有这么一段:日本人曾剖开过一名抗日兵丁的肚子,想看看究竟是什么给了他这么大的力量。结果发现里面没有一粒粮食,只有草根、树皮。那究竟是什么支持他抗日的呢?也许是信念。他抗日的信念有多坚定啊!坚定到它战胜了一切,饥饿,疲乏威胁着他,但心中只要有信念,便就有了无穷的力量。
最后便是自豪。我有多么幸运是中华民族,我有多么幸运有这样坚强、伟大、强劲的中华民族的血脉。在近代有这么多民族英雄,怎不让我骄傲,自豪!
在东方主战场上,我感受到这么多。
烦恼
自从入中学以来,第二周的周四,我的烦恼便悄然而至了——
小学时英语是我的强项,而中学。。。。。。第一回考试便72分,当时真是晴天一个霹雳,从头顶上凉到脚趾头尖啊!还得笑呵呵地应付着朋友们的质疑,摆出一大堆“胜败乃兵家常事”之类的大道理,满不在乎似的,其实心里已经堵了个疙瘩,越纠越紧。
但在内疚之后,便是我下定的决心。我不能就这样继续下去,我不能就这样堕落下去。将来,面对中考,难道我就这样毫无底气地上战场?然后就被残忍地淘汰?不不不!我要开始补英语!
接下来便是“不恐怖”的英语训练。
每周的英语报查生词并选一篇朗读,新概念的题目也别停,阅读理解天天有。。。。。。
虽然前几个星期效果不如人意,但真正的超越在十一假期。
我天天窝在家里,面对大堆报纸,几乎没有完成的信心。但我坚持了下来,拿上一张报纸,翻看已经泛黄的字典,将中文少气无力地标注在生词下面,眼睛好像两三个小时也不眨一下似的,就像一个丧心病狂的工作迷,非把眼睛熬个通红不算完。
晚上,工作还远没有结束。可恶的阅读,一错就错三分之一。可恶的作者,您老就不能少用点高级词汇吗?
一个星期下来,几乎就只会说英文了。按王哲浩之言,即为“zhuai洋文,放洋屁。”但是效果是显著的。十一之后,我便上了80.八十五、九十,一次次被我攻克。
这是一次成功的经验,极其成功的经验,帮我摆脱烦恼的经验。
(本来和肖恩豆豆他们约好国庆去浙江玩的,因为补习英语,就没去。爸爸给他用EXCELL制定了七天的学习计划,遵照计划严格执行,不错不错,表扬!妈妈注。)
想起了朋友的大度
午后,灿烂的阳光透过窗户温暖着教学楼的每一寸土地,墨绿的松柏轻轻摇晃着尖尖的帽子。这样一个美好的下去,总使人跃跃欲试,想尽情活动。
四年级时的我,有些骄矜暴躁,加上给我个科学课代表,在科学课排队上,就有些专横拔户,再一“严格执法”,我在同学眼中就像京剧中白脸的角色。
正好,老朋友程子暄因系鞋带被队伍落下,被“垫后”的我抓住。也许是一时顽皮,再加上一股子坏水冒了上来,对他实施了一些恶作剧:拍拍头,踢踢水杯。。。。。。之后便又跟上了队伍。
到达时,只见老师在大发雷霆,大概是因为后边同学迟到等事情。程子暄又向平时的“刁民”讲述了我的恶作剧。落坐后,可怜的小李因掉队被训,大约感觉大事不妙。
果然,程子暄也被批了,他一言不发,低头沉默,眼泪在眼睛中打转,但并没有向老师回报我的恶作剧,“刁民”们又开始说我一下害了两个人。
窗外几只鸟惊叫着飞开了。
内疚深深刺着我,我这样做的确不对,甚至可以说是不仁不义的小人。因为我的顽皮,我的自利,我的骄矜暴躁、专横跋扈,致使同学心理受到严重打击,我有什么脸去正对程子暄和小李!
就这样飘飘忽忽地过了一堂课。
下课,第一件事便是找到他们俩,低着头,用极地的声音说:“你。。。。。。你们能原谅我么。。。。。。”用眼睛的余光瞥着他们俩。程子暄眼红红的,表情中充满了愤恨与严肃,眼睛里布满血丝,像一把剑割着我的灵魂,头发都立了起来,愤怒已经充满了他的全身,也有一丝委屈。
有一分多钟,他没有说话,担心自己会哭出来。他仿佛在思考,要在出气和朋友间选择一个。他选择了忍耐与原谅:“好!”他几乎是低吼出来的,掌心都冒出一丝汗水。
他的原谅总算减少了我的内疚,但我的心中仍然不太平静。之后,我再也不敢也不愿担任副课代表以上的官职。
我不但想起了他的原谅,也在为自己忏悔。
身边的幸福
风中还是透着冬日的寒气,但初春的生机勃勃之感已经莅临。窗外依稀听到远处的鸟鸣,灰暗的天空逐渐被明丽的蓝色占领。
春游刚过,然而我们组的任务尚未完成。
组长一进教室就被英语老师问了个张口结识,总算凭他的伶牙俐齿讨得一天的时间来完成。
下课,我们便围到组长桌旁等他分配工作(组长因他的订正和作业太忙)。我心里不想做,费时费力。要有这个时间,就可以好好地看完那篇三角函数了。本想在死党中选出一两个,但又考虑到他们的英语水平,所以——“DDW,就你了!”
他说的时候是笑着的,像往常一样露出并不白的牙;刘坤灵则是一副幸灾乐祸的神情,双眼几乎眯成了一条缝;周卓忞鼓着掌,跟个看耍猴的似的。教室里愈加吵闹了一些。
“啊?!”我用诧异又想笑的口气回敬了一句。选我?凭什么?心中不由升起疑问,但又勉强妥协了。人家是组长,没办法呀。组长的话就是圣旨!
“没错,就是你!”他表情略带严肃地说着,把嘴唇微微抿紧了一些,可嘴角微微上扬,仍改不了平日的顽皮,“你可是全村的希望。”在“村”字上俏皮地拖长了音。
但是,在他眼神中,既有一种顽皮的跳动,又有一种严肃和信任,湛蓝明丽的天空在他棕色的眼中深沉的,坚定的,闪耀着,点明人与人基本的信任。
我不得不也愿意接受这项工作了,同时也暗自下决心:不能辜负组长对我的信任,不失去这份信任!
那一天,我很充实,也认为自己的成果不错。
我也很幸福,因为我又得到一份至今也不抹去的信任。被人信任,就是一种成就感,就是一种幸福。它代表了一个人的诚信、能力、价值,它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容易失去的。当一个人不被信任——那太可怕,也许他不可能在社会集体中立足。
我们身边的幸福,便是由一个个信任的元素搭建而出。
背后的阳光
我站在高大的“丰巢”前,望着跳动的广告手足无措。
阳光透过绿叶前的缝隙嬉笑着、跳跃着,一阵风带来树叶沙沙的笑声,世上的一切仿佛都在嘲讽我。
天哪!我真得笨到连快递也取不了吗?我求助似的望了望四周。
总算来了一位高大的中年男子,长相很朴实。阳光从他背后射出,有一种“闪亮登场”之感;一身深蓝色的衣服,显得深沉,有力。
他很快就注意到了我,黑色的瞳孔透着精神,来回扫视着我和我的难题,我以为这就是救星来了。阳光中透着希望,穿过树叶,仿佛势不可挡。
然而,他却坚决地转向了一边的柜台,双脚稳当地钉在坚实的石板地上,身子却微微地向我倾斜,衣服上的金属纽扣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眼神从容地向着屏幕,伸出粗大的手指在屏幕上十分夸张又用力地一点,广告好像被这势不可挡地力量一下震没了,取而代之的是丰巢的主界面。我在温和的阳光下看的很清楚。
他以一种不可捉摸的眼神望着我,像是在说“这样就可以了。”
我刹那间明白了他的用意,他不立刻给予我帮助,不是他冷漠无情,他没有同情心;而是有他自己的方式去帮助并教会别人怎么做。
我依法炮制,很快就取了件。那位大哥也取了件,微微点了点头,脸上憨厚的笑容就算是道别。
他背后的阳光,总是那么可爱。默默无闻的,一旦发现,便感受到无比的温暖。如果青囊二赠,也许太过,但这背后的阳光,点亮他的背影,却让你,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温暖。
读《访兰》有感
也许,最美的花长在拥挤的盆中,高洁的人生于闹世。
但真的是这样吗?
《访兰》记录了一件令人意味深长的小事,山谷中的野兰,院子里的群芳,俗与雅的鉴别,“父亲”对“我”的话语,无不引起我的深思。
读下来,我脑海中仿佛已经出现那样的画面:青翠的山崖上,透着雾水,瀑布一泻万丈,滋润着清新的兰花。。。。。。几个问题也随之产生:野兰为谁生长?真性是什么?
读完后,我首先是敬仰。几株普普通通的野兰,一次普普通通的访兰,在作者及其父亲眼中便是哲学的命题,哲理的挖掘。若人人有这般思想,何愁不会出现第二个苏格拉底?
接着便是寂静的沉思。野兰为谁生长?没有人的欣赏,便不边人们赞颂而生;没有蜂的依恋,便不为那点蜜而生。我认为,它是为自然而生长,正如一个高雅绝俗的君子,隐居山林,把自己的心神托付给了自然,不愿在世俗这非自然甚至反自然的环境下生活。
真性是什么?人有人性,会产生怜悯;动物也有性情,会产生母子之情,对同类的援助。这些感情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自然产生的。所以,我认为真性是物体一直存在的、原始的性情,才是“真的”性。
但是有的人,在世俗的院子中逐渐把自己的人性消磨了,淡却了,变得残酷又麻木不仁。可是,他们正如院里的兰花一样,也会激发出自己的人性。我相信,即使麻木不仁、残酷无情的人心中总会在人性带来的一丝愧疚与害怕。
最美的花开出的是真性,高洁的人只有亲近自然。
读《黄油烙饼》有感
《黄油烙饼》故事平淡,语言朴实无华。可正是这样一篇平淡的文章,流露出的情感却撼动着感情。
从面饼子到公社食堂,从乡下的奶奶到死亡,从红饼子到黄油烙饼,从身形的离开到心神的归去。。。。。。这一切都给感情造成了巨大的震撼力。
我在文章中两次与内容产生共鸣。
“死”就是“没有”了。这是多么可怕而令人悲哀的一件事啊!假如一个与你朝夕相处的人消失了,蒸发了,似乎世上仿佛出现了一个空缺,心灵上无法弥补的空缺。所填补空缺的,只有泪水和无尽的思念。枕头上留着奶奶头发的气味,却留不住一个苍老的生命。
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是咸的,不同味道交织在一起,正如萧胜的情感,喜的是哀的,哀的还是哀的。这种情感无法用语言形容,正如心灵的空缺使一切化作相思泪。黄油烙饼更代指了过去那个鲜活的奶奶,带萧胜走过的一段平淡却温馨的路。
品读全文,萧胜身形在路上,心灵却仍在那个他生长的世界。那个世界里有家,有奶奶,有那棵歪脖柳树,有小米面饼子。。。。。。所以,真正的亲近是熟悉,最深厚的感情是相守。这也是正是为什么奶奶的死造成了萧胜心中那块震撼的空缺。
没有题目
一个凉爽的傍晚,我到桂花公园溜达。
那时正是秋天,桂花已经开了。在油亮的绿叶中,隐着点点的黄色。有的簇拥在一起,形成一朵花球,向四面八方的人们展示自我;有的零星地长着,犹如夜空中的点点繁星,时隐时现,都在努力地开放 着。
香气并不是十分浓烈,只是一点淡淡的香味,却远远地传播着。虽没有太多蜜蜂眷顾,但仍旧不急不躁。
沿着青黑的石板路向前走,观赏着路边的桂花,突然,一双黑鞋冒冒失失地闯入我的视线,低头一看,原来是个倒立行走的人。
他年纪不小了,尽管剃了胡子,但仍能发现简短的灰白色的胡须在闪着;满身的肌肉,秋天天气已经转凉,可他身上还是汗津津的。
倒立行走可不是件容易事。他用头和双臂顶着身子,先将身体连同双腿微微前倾,转向一点点,眼见着就要摔下去,他沉着自信并迅速地将手向前一移一撑一顶,动作连贯,手法娴熟。
他好像有点累了,每“走”一步都要停顿一下。
“哗”风吹动着桂树,爆发出掌声,又将沁人心脾的花香献于他的执著坚毅。
跟着他走了二十几“步”,我认为他要坚持不住了,他却一如既往,面无表情,沉着地“走”出下一步,再下一步。。。。。。两颗棕黑色的眼眸中闪烁着从容,坚定,不急不躁,仿佛下一步就可以达到目标。也没有急于求成,总是一步,一步,再一步。
正如一边的桂花,一朵,挨着一朵。既经不起大风,也经不起玩弄,既没有蜜蜂的眷顾,也没有蝴蝶的依恋,但它们仍然自由地长着,肆无忌惮地长着,静静地绽放着生命的奇迹。
读《好一朵木槿花》有感
《好一朵木槿花》叙述了木槿花的遭遇。
读过文章,两个问题引发我思考:为什么木槿花奇特?去年与今年的木槿花有什么差别?
文中两次写到木槿花不觉得它自己奇特,没错,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确不奇特。但在作者眼中,并不是一株简单的花木。它就像一个平凡的人,做着普通人做的事,经受了普通人承受的磨难。但他不放弃,向着希望挺进,超越普通人又更多得遭遇了磨难。这正是它的奇特之处。
当时作者弟弟已查出绝症,全家在文革中被批斗。作者正是通过这一株木槿,看到了乐观,不服输,向着希望进军,被打压却仍不放弃的精神。
文章最后写到“即使再有花开,也不是去年的那一朵了。”同样的形态,同样的植株,但今年的花没有当年那种顽强自信积极向上的心态,正是因为“小兴土木”,才造就了更多的美;正是因为人生中的艰难险阻,才使人生更有意义。
没有经过磨练的只有媚而没有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