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棣北平起兵的助言者一一姚广孝 》 陈再明21、3、21
一言之助,决定大事者,姚广元之助也。套一句文言是这样说的。说白了,燕王朱棣就是接受姚广元的建议,才决定在北平起兵,推翻了他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南京政权,在北京即位为明成祖的永乐皇帝。
姚广孝,长州(今江苏吴县)人。14岁出家为僧,僧名道衍,字斯道,从师于道士席应真,学习阴阳术数之学。道衍自小好学,擅长诗文,与高启、杨基友善,宋濂、苏伯衡也很推奖他。一天,他游嵩山寺,相士袁珙看到他说:″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道衍听了大喜。因为刘秉忠是元朝的僧人,元世祖忽必烈为亲王时,应召入王府参与机密,建有功勋。这正是道衍所向往的。
洪武时,太祖下令凡通儒术的僧人到礼部参加考试,道衍便前去应试,但考过后并未授官,这使道衍大失所望。马皇后死时,太祖选十名僧人分给秦、燕王等讲经荐福。僧官左善司宗泐认识道衍,便推荐了他。于是道衍便于洪武十八年(1385)跟随燕王朱棣一同来到北平,在庆寿寺做住持。
道衍到北平后与朱棣甚为相得,常常往返于王府中,成为朱棣的亲信。惠帝即位(即建文帝)以后,在齐泰、黄子澄的策划下开始削藩,面对这一形势,朱棣当然不甘心坐以待毙,但是否起兵,却又犹豫不决。道衍针对当时形势作了精辟的分析,认为惠帝削夺五王职权,这是极为明白的信号。燕王是惠帝最忌的眼中钉,必然不能幸免。他甚至用相术来鼓动,对朱棣说:″大王骨相非常,英武冠世。大王诚能用臣,愿奉大王一白帽子″。这里用的是一句隐语,"王″字加″白″字,即″皇″字。
建文元年(1399)七月六日,朱棣终于在北平起兵,″靖难之役″爆发了。朱棣与朱允炆叔侄之间争夺皇位的战争打响了。在三年的激烈战争中,道衍始终成为朱棣的得力助手。朱棣外出战争期间,把北平这个根据地交给道衍,让他辅弼世子高炽居守。十月,朱棣率兵袭大宁,李景隆乘机进围北平,道衍防守坚固,击退了南军的进攻。等到朱棣从大宁回师,內外合击,李景隆终于败退。道衍又向朱棣建议,″毋下城邑,疾趋京师″。朱棣绕过南军守备坚固的城市,渡江入京师。
成祖登上皇帝位后,授道衍僧录司左善世。永乐二年(1404)四月,成祖授道衍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复其姚姓,名广孝。成祖叫他蓄发,不肯,赐给他宅第及两个宫女,姚广孝皆推辞不受,仍居僧寺。上朝时穿戴官服官帽,退朝回家仍着僧人服装。姚广孝回到家乡长洲后,把皇帝赐予他的金帛散给家族乡人。
永乐十六年(1418)三月,姚广孝去朝见成祖,时已84岁,病很重,仍居于庆寿寺。不久,姚广孝就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