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追星和粉圈话题的想法】
【对追星和粉圈话题的收获整理】
@董董Mercurio
引子:今天聊了两个半小时。很高兴和很多朋友交流。不过我觉得这次聊天不如前几期。我觉得有至少一半时间,话题没有深入下去,停在表面。而且我不喜欢批评别人的生活方式,我认为一件事情,分析这背后心理成因和社会成因更有意义。但今晚依然收获很大。我写一下我的想法和收获:
1,千禧一代人,生活在高度资本时代,一个是好的信息和坏的信息都涌进来,未经筛选的信息干扰了价值观塑造;一个是“一眼望到头”,一眼看到不同人因为阶级贫富差距导致“丧”的感受。精神养分不够优质,导致很多人没有及早形成坚实价值观。
2,资本时代的娱乐,更贴合人的本性:强刺激、群体化、情绪化,让人如过山车一样“活着”。那些构建自己的好的东西,人类的经典作品,相比之下门槛高、初步接触是枯燥的、古老的;那些分裂自己的流行东西,却很有刺激性、参与感、群体感,将人卷进去。
3,娱乐提供了“代餐”——凡是皆可代:恋爱可代餐,寻找自我价值可代餐,人际关系可代餐,被外界肯定也可以代餐。代餐的表象是娱乐产品丰富,底层是阶级固化。
4,当然追星本身有好的一面:一个LGBT男生分享了一位偶像对自己的照亮。这是追星文化最有意义的一点:好的偶像发出的光,发出的与众不同的模样,会拓展人们对少数群体的认知,那些光会照到一些曾经绝望的人身上,看到力量。这是要肯定的积极力量。
5,人都有被认可的需求。粉圈是个人最容易用最低的门槛,被人关注、点赞、认可的地方。它提供了群体感。
6,人在群体中,本质上是“无意识”。用他人的目标置换自己的目标,用他人的人生置换自己的人生。无力的人在虚空中漂浮,因此要依附一个外在实体。还有一些人有自我意识,但是参与这场演戏。
7,群体的情绪会越来越强烈。群体的情绪也会互相影响。
8,粉丝圈层互相之间是很没有边界感的,事实上是彼此伤害的,话语是非常锐利和负面的。以“爱”为名干涉和打压他人的行为非常普遍。
9,Wake有段分享非常好。她自己是产出大粉,也在现实中帮助一个工作室从默默无闻到红火。她说自己在圈子里的时候,虽然自己表面很开心,但她说很像狂躁症一样,她底层情绪并不开心,而是表层在不断被刺激。她注销了号之后,找回了自己的生活。
10,粉圈的人,我切身观察,是心理问题,包括抑郁、双相问题,非常高发。沉迷粉圈阻碍了一些人的治疗,这是值得社会重视的。
11,人会追寻于在外界偶像身上找寄托,本身包含了自我实感的缺失。参与生活本身,和在外部观摩生活是截然不同的。Erika说了个很好的词:“恐惧的傲慢”,一面是恐惧,一面是傲慢的下定论,把流动的东西固化住。
12,如果有好的调整、合适的情绪分配、远离群体无意识的情绪漩涡,那么娱乐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调剂。关键是搭起“从寄托到现实”的桥梁,以真实的自我参与真实的生活,看到真实的连结与爱。如能这样,娱乐生活就不再是吸附意识的漩涡,而是成为帮助自己搭建起跨越年龄、圈层和多维度文化心理的桥梁。
@董董Mercurio
2021年3月20日

© 本文版权归 董董Mercurio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董董Mercurio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清高背后是挫败感和时代的伤痕】 (4人喜欢)
- 【另类“静默”和局部突围】 (2人喜欢)
- 【看山中点点桃花般的迷雾】 (6人喜欢)
- 【云彩上的大提琴家】 (4人喜欢)
- 【草台公式与越南往事】 (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