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姥姥
姥姥在农历年初五晚十点,安静地离开了我们… 姥姥,王泽华,生于1917年山东平度的一个小山村,从小裹脚,目不识丁,一生操劳,拉扯五个子女长大,还不辞辛劳照顾孙辈,从小在姥姥家长大的我,从未听她抱怨、责难过他人,总是那么慈爱、隐忍、不辞辛劳,把一切献给了丈夫、子女、孙辈、友邻… 读书时的一个假期,好奇姥姥近百岁的人生,便拉着姥姥听她讲过往的点滴: 姥姥是家里的大姐,还有几个弟弟,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山东农村地少人多,非常贫寒,听姥姥讲那时很少能吃到油水,顾总是拉不出,为了生计,很多山东人都闯关东去了东北。姥爷在娶姥姥之前还娶过一任妻子,后者婚后便去世了。不知为何,姥姥二十多岁才嫁给了比自己年轻的姥爷,在那个年代已经算是老姑娘了。姥姥在1941年生下了大舅,姥爷那时也去东北讨生活,留下姥姥和尚在襁褓中的大舅。姥姥独自抚养大舅十年,不知道姥爷是生是死,姥姥那时一定受了很多苦,孤儿寡母的不易,生活的艰辛,战争的恐惧,死亡的威胁,从未听姥姥提起过,只是当我问起日本鬼子是不是扫荡她所在的村庄时,姥姥才回忆道生大舅时,见过日本军人进屋搜查。姥姥在艰难中熬过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50年才收到姥爷的信儿,便带着大舅千里迢迢从山东平度投奔在吉林长春的姥爷。1951年生下了大姨,1953年生下妈妈,1956年生下了三姨,1962年生下了老姨,老姨在四五岁的时候,由于医疗事故打错了药,患上了精神病,终生只有5岁的智商,这是姥姥一生的痛…在那个工人阶级老大哥的年代,大舅早早去柴油机厂当了工人,兢兢业业做到了八级技工;大姨和妈妈响应号召,上山下乡,将豆蔻年华献给了农村;三姨由于近视没有下乡,而去了大集体上班;姥爷也因为工伤提早退休。 随着子女们陆续返城、工作,结婚生子,姥姥生活仿佛更加忙碌,照看孙辈成了她的首要大事:大姐、大哥、梅梅姐和我都是姥姥一把屎一把尿带大的。难忘童年时南长春那破旧却充满欢声笑语的二层小楼,阴仄的楼道难掩那近百盆的君子兰花香,天下最美味的是夜晚炉子烘烤的馒头片,最好的玩具是姥爷做的木剑和那光滑的用作床栏木板,最暖的是姥姥絮的棉花、缝的棉裤,最开心的是每个周日全家人聚在姥姥家吃饺子,上学前,几乎所有的生日都是在姥姥家过的,顽皮如我,却从未被姥姥、姥爷责罚过… 百岁的姥姥经历了更多的悲欢离合苦,94年姥爷因病去世,05年她最疼爱的女儿因相同的疾病去世,从未见过一向坚忍的姥姥那么悲痛…孙辈们求学、工作、聚少、离多,好在大姨、大姨夫一家不辞辛劳照顾姥姥、老姨二十年;姑爷们也都念着姥姥的好,都挣着说姥姥对他们最好;孙辈、重孙辈们再是顽劣也从不惹姥姥生气…而她对晚辈们,从无所求,只有牵挂和惦念… 姥姥三寸金莲,却从不限制家人的自由,总是在背后默默地支持… 姥姥目不识丁,却言传身教培养了这个家族第一个大学生,第一个博士生… 姥姥身高不到1米4,体重不足60斤,却扛起了家庭的责任,倾其所有、无私奉献… 姥姥于我,是一片片云,想起了,抬头望天,便会看到那云彩组成的善良、坚忍、关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