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萨作品的阅读小结
在去年 3 月,因某种特殊原因[1]得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里奥·略萨。被好奇心指引,翻阅了《五个街角》以及《利图玛在安第斯山》,篇幅都不长,且是其后期的作品,写作功底以及叙事能力也越加醇厚,读来津津有味,从此就喜欢上了这位作家。
我对于略萨的喜爱可能来自两个地方:第一是其独特的文学结构,被誉为“结构现实主义”,其利器是叫做“连通器法”的写作技巧:将不同时空的剧情片段,通过相同场景或是相同的对话进行连接,进行打碎重组,构建了一个供读者解密探险的巨大迷宫;其二是题材的选择,几乎都涉及政治议题的讨论,尤其在反独裁、反军权,向往人民自由,以及作为现实主义创作者,对于回顾整个拉丁美洲的抗争历史都有着不遗余力的思考。
在今年初,又偶然购得了《普林斯顿文学课》,这是略萨在普林斯顿大学授课内容的精简版,其中着重探讨了他的五部作品《酒吧长谈》《谁是杀人犯》《狂人玛依塔》《水中鱼》《公羊的节日》,这极大地激发了我再次阅读他其他作品的想法。
前阵子完成了这些阅读之后,也对略萨有了更深刻地喜爱,第一次体会到怎么从文字中和作者进行交流。
[1] 2020 年 3 月 15日,略萨在西班牙《国家报》发表文章谈论疫情,因触及中国历来的敏感议题,疑似被民间 “Self-censorship",作品曾在全网下架。
如同侦探解谜般的连通器法
连通器法,可以理解成运用一个相同点来穿插进行两组在剧情上互不相关的场景。例如第一部第七章其实有两条线:一是费尔民与贝尔穆德斯的对话,谈论的是有关自己的儿子圣地亚哥,即小说的主人公;二是安布罗修与自己的父亲特里福尔修,把两者联系在一起的就是“儿子”这个话题:
(为了方便区隔,用粗体标注第一条线,斜体标注第二条线)
“不,我不去。”特里福尔修说道,“这点钱也够了,算我找你借的,我要还给你……” “您那小儿子是不是也很难弄?”贝尔穆德斯说道。 “我不要您还,这钱是我送给您的。”安布罗修说道。* “不,瘦子和奇斯帕斯刚好相反,”堂·费尔民说道,“他在班上是第一名……真是个好孩子,堂·卡约。” “你大概认为我比托玛莎讲的还要坏。”特里福尔修说道。 …… “看得出,您最喜欢小儿子。”贝尔穆德斯说道,……
其次在场景的连接上也十分巧妙:
“您从来没到部里来过吗?”中尉鼓励地对卡约·贝尔穆德斯说道,“房子是老了些,但里面的办公室可是相当漂亮呢……” 两人走了进去。不到两分钟,门又开了,里面仿佛发生了地震,卡约和罗莎跌趺撞撞地跑了出来。亨伊特列像雄牛一样追打着他们,用污 言秽语臭骂他们。
这段是中尉陪同贝尔穆德斯第一次来到内政部去见埃斯皮纳,但镜头一转,转到了布伊特列不同意儿子贝尔穆德斯同罗莎的婚姻,把一对私自结婚的新人赶出家门的情况。前者是时间上的后列,后者是时间上的前驱,连接两者的就是“开门”的一瞬间。
有些场景甚至运用到了三种、甚至四种不同时空的片段进行来回穿插,如同面对案发现场散落的,看似无关的线索,读者需要调动全部的精神来阅读和整理这些线索,用以拼出完整的故事。这虽然提高了读者的阅读门槛,但是却也对读者发起了挑战,也就是说,阅读略萨作品的读者是积极的读者,他们必须主动地探寻书中的线索,在阅读纯文学的过程中增添了不少的趣味。
历史即小说
作为现实主义的小说,略萨小说中的情节往往都是现实中所曾经发生过的事情,这些事情有个人的也有集体的,有些是略萨的亲身经历,有些是他实地探访所得到的,这与他曾经从事记者工作也是分不开的。
《酒吧畅谈》这部作品完全可以认为是略萨自己青少年时期的自传:主角圣地亚哥生长于一个资产阶级的家庭,而略萨的外祖父曾经在秘鲁政府位居高官;圣地亚哥的初恋情人阿依达以及同窗好友雅各布,在略萨的现实中也有映射;加之圣地亚哥入学圣马可大学而非基督教大学,在大学期间加入共产党,向往革命,在“革命失败”之下,开始从事《纪事报》的记者工作,交织情欲和交易的夜生活大多是略萨曾经的经历。
而在宏观层面上,对于奥德里亚独裁政府时期的专制,社会动荡以及人民的痛苦,刻画也是入门三分。整本书所渲染的政治环境是极其悲观的,是由主角圣地亚哥带着痛苦的无奈以及在抗争失败破产的阴影下,逐渐放弃了对政治的希望所体现出来的。“我们这一代秘鲁人都经历过这种失落感,因为在我们从青年时期进入成年时期的过程中,我们这个国家里灭有任何一家自由媒体,也没有什么政治生活。”这也是略萨的自述。
正是由于这种追求真实的创作,才更吸引读者阅读这种切身的痛苦和迷茫,也是现实主义的魅力所在。略萨认同托尔斯泰的观点:“历史和文学除了叫法有差别外,在没有什么其他不同之处。历史书会被看作绝对真实,小说则以特定的视角聚焦某个事件。历史学家重组现实的方式和小说家没什么两样。”
30 年的文艺复兴 VS 500 年的布谷鸟钟
说到略萨也不得不提到“拉美文学爆炸”,从中诞生出的拉美文学四将就包含了著名小说《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其实整个“拉美文学爆炸”是随着古巴革命而兴起的反独裁,反军事政权,追求社会解放的文学运动。随着运动的兴起,也让世界各地的人们关注到了拉丁美洲的政治社会发展。
在上个世纪70年代,拉美的很多国家还是处于军事独裁政权的统治之下,这种政治紧张,社会压抑的气氛弥漫在整个拉丁美洲的上空,很多作者不能说也不能写,但是,“文学总是会挖掘出被那些独裁政权竭力隐瞒的东西。”,“作家们则总是乐于运用千变万化的文学表达去说出那些被禁止谈论的事情,同时借此来嘲弄审查制度。”由此,也让这种空前的政治氛围变成了作家手中的利器,去刺破那些深不见底的黑暗。
可以说阅读略萨的作品,相当于回顾了整个秘鲁的近现代史,也涉及了拉丁美洲民主化的进程,这也是其精彩之处。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拉美大多数国家在上个世界民主化后,虽然民主不够完善,但是独裁统治却已经成为历史,这又牵涉到另一个问题,当作家手中的武器消失了,后时代的文学又将何去何从?略萨自己曾提到乔治·格罗兹,这个在法西斯时代反抗的作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最后逃过了德国士兵的追捕,定居美国。“他踏上美国的土地之后,那股冲劲儿和斗争精神就不见了。许多作家需要一个可怕的敌人,来让他们有创作的动力。”
这也是许多创作者会遇到的问题,如同电影《第三人》中那句著名的台词:
“在意大利在 Borgias 统治下长达30年之久,他们曾发生过战争,恐怖,谋杀和流血事件,但他们亦同时产生了米开朗基罗,达芬奇和文艺复兴时期。在瑞士,他们有着兄弟般的爱,他们拥有500年的民主与和平,这带来了什么?布谷鸟钟。”
-
葛小雅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2-25 16:15:01
-
我的名字叫做W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9-18 22:29:00
-
睡眠科学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05 09:44:38
-
豆友64521528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4-07 20:45:16
-
豆友224916138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4-06 07:12:18
-
Jose-HJ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3-25 18:23:23
-
半瓶醋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3-24 07:59:15
-
shark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3-23 19:25:05
-
naruhodo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3-23 12:2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