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篇》
对后一句话有较深刻的体会,思而不学则殆: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定。
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是是一步接一步的,没有前一步就很难有后一步,即使后一步先出现了,它也很难像正常一步接一步出现的那样牢固,甚至会像黑洞一样存在吸噬着前方的脚步。如果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异常的迈出了常人平均本该五十岁才迈出的一步,这不是天赋异禀,只能说很危险。当然我是凭着较为大众的价值观做出的判断。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我们多数的人每天都会去学习和思考,孔子早在千年前就思考得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思而不学意思是只思考而不学习,这种状态相信很多人都多少遇到过,这不是我们能控制的,究其原因就是一种思维习惯,遇到问题我们想要解决,越是解决不了就越想,也就出现了“殆”的状态了。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努力也不都是白费的,至少我们为了解决问题所付出的尝试与努力是值得肯定的。
所以为什么会“思而不学则殆”呢?就像前面说的我们对世界,对周围的理解是一步一步的,用我喜欢的举例的方式来说,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就是在建筑的过程。接地气的说是砌墙的过程。学习是砖头;思考则是砌砖头的办法[1] 。想要砌好一堵墙,就要平衡好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这样砌墙才能以最最平稳迅速的方式推进。平衡不好就会出现孔子所讲述的“思而不学则殆”的情况,放在例子中说那就是(没办法了只能拿一个例子中例子说了 很抽象但但很好玩)你砌墙的时候,发现一块砖头悬空了,你会:?,你会:我殆了,你会:我该怎么办QAQ,你会:别会了快写你的吧 。习惯促使我们要搞清楚它悬空的原因,简而言之其实是思考不出来的,因为支撑它存在的墙基和墙体都没有建起来,但在我们的脑海中,不影响它以悬浮的状态存在着。消除“殆”状态的重要方式就是搭建墙基和墙体,让悬空的砖头变得越来越少。就好像从幼儿园直升大学,虽然知道了大学的知识却疑惑不定,此时要做的就是要补全小初高的知识,只有这样我们对于这些知识的理解才能根植于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