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情挑:自由的欠缺--《红白蓝三部曲之蓝》
“蓝色代表自由,当然也可以指平等,更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为博爱。可《蓝色》这部电影讲的是自由;人类自由的不完全。我们离真正的自由有多远。”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论《蓝色》
电影的价值不只是作为商业片的市场价值,这项伟大的第七艺术一样能传递深邃的人生这里的思考,一样是一项能产生大师的艺术,比如基耶斯洛夫斯基。
准备了很久,写了很多影片,今天正式开始,朝拜电影大师,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开始,《红白蓝》三部曲是这位波兰电影大师晚年最重要的作品,在完成作品的两年后大师就病逝了。影片的名字取自法国国旗的三种颜色,分别探讨的是自由、平等、博爱的主题,影片在镜头、哲思、故事、音乐等诸多方面都是电影艺术中的上流水准,值得认真研读。
三部曲我全部看完,还是按照习惯性的顺序从《蓝色》讲起。正如基耶斯洛夫斯基自己在讨论这部作品中说到的:影片要探讨的核心问题是自由的欠缺。
电影的开篇,基耶斯洛夫斯基用了几个特写,急速行进的汽车车轮,女孩儿伸出车窗外的蓝色锡箔纸,没有抓住被风吹奏,隧道内,蓝光变成红光,女孩儿面部特写,一个路边的年轻人目睹了我们透过镜头感受到的不详预感的惨剧,车祸。
车祸让朱丽叶·比诺什这位我很喜欢的女演员饰演的女主角朱丽失去了挚爱的丈夫与女儿。当朱丽在医院醒来的时候,基耶斯洛夫斯基用了一个200毫米透镜的大特写,在她的眼中折射的看到外面的景象,欲哭无泪。
朱丽打碎玻璃,引开护士,吞食安眠药准备自杀,护士发现她,笑容安详,她放弃了自杀,交还了药片,对护士说:“不行,我做不到。”死亡和活下去,自己选择都不容易。能自杀的也不都是懦夫。基耶斯洛夫斯基在影片的一开始就设置了这样一种情景,让人到中年的朱丽突然失去了家庭亲人,这也意味着她失去了对家庭的义务,处于绝对自由的状态,而下面也就开始探讨,完全没有责任后的自由能真的让人自由吗?
朱丽丈夫的助手奥利弗来医院看望朱丽,后面的剧情让我们知道奥利弗一直暗恋着朱丽,在奥利弗带来的小电视中朱丽看到了自己丈夫和女儿的葬礼。这里面对朱丽未出场就死去的丈夫有了第一段介绍,他是一个欧洲著名的作曲家,并且随着后来女记者来采访朱丽,我们知道他生前正在为欧盟的成立创作一首《欧洲统一颂歌》。
音乐是整个《红白蓝》三部曲中非常重要的构成因素,以抽象的思辨帮助我们对影片的主题进行哲理的探讨,其中特别是在这部《蓝色》中。
蓝色的光线中,影片的主题音乐《欧洲统一颂歌》(Song for the Unification of Europe)第一次响起,整个《红白蓝》三部曲是有波兰音乐大师普列斯纳创作完成的,特别是在《蓝色》中的这首《欧洲统一颂歌》在虚构的电影故事中真实的创制出了一首震撼灵魂深处的音乐。
很了解他们夫妇的一个女记者突然到访,为了求证一个传言,这首《欧洲统一颂歌》是朱丽写的,朱丽摔门拒绝了访问,拒绝了所有的人,也拒绝了所有的往事,这样人能安宁,能自由吗?欧盟的成立是影片点出的一个时代背景,也是基耶斯洛夫斯基融入思考的一个时代背景,自由、平等、博爱的三色旗精神是法国贡献给全欧洲,播撒向全世界的普世价值,我们都知道自由的美好,却是否真正反思过自由的欠缺?
朱丽开始了她摆脱过去的努力,她处理掉丈夫的遗物、房产还有家里的佣人们,甚至吃掉最后一根棒棒糖。这里面有两个细节,一个是朱丽在回到自己的郊区屋子时候,在钢琴旁找到昔日的乐谱,配乐在这时候响起,普列斯纳的配乐以钢琴的单键来表达,基耶斯洛夫斯基在以用镜头语言仿佛出神入化的拍出了音乐,音乐呈现出人物内心的痛苦与纠结,茱莉亚·比诺什这位优秀的女演员是用表情来传递出心理语言。这段拍摄得非常精彩。
雨夜,朱丽和奥利弗发生了性关系,这种行为我开始理解是一种安慰的寻求,但是后来读了张晓东老师送我的《爱比死更冷酷》一书中关于这部电影的影评,我明白,这也是一种遗忘,朱丽通过身体对丈夫的背叛来寻求对过去的遗忘。第二天一早,她对沉浸在幸福中的奥利弗说了一句话:“我跟别的女人一样,会呼吸,会咳嗽,还有蛀牙。你不用想我,这一点你肯定明白。”然后拿着简单的行李走了。
走的时候,朱丽用手摩擦墙上的砖头,用肉体的痛苦来减缓精神和心灵的痛苦。这段拍摄的时候,朱丽叶·比诺什没有用保护真的在墙上用自己的手划过,而且据说当时流了不少血。
朱丽选择了闹市区,用自己结婚前的姓氏登记了一处房子来居住,想要完全告别以前的那种别墅式的上流社会生活。在新房子的布置时,还是挂上了昔日的那串蓝色水晶珠连,这点也象征着她最终还是逃离不了过去。
当朱丽安顿好一切准备开始新生活的时候,冥冥之中,记忆的闸门就被轻易地打开了。咖啡内,朱丽坐在那里吃雪糕,窗外一个乞丐吹奏着笛子,那旋律就是朱丽的丈夫写的,音乐仿佛提醒着她遗忘不是那么容易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在音乐演奏的同时用了一个光影变化的空镜头拍摄桌子上的杯盘,最终阴影占据了画面,这是人物内心镜头的一个外化,最终人物又跌回到了记忆的深渊。笛子凄美的音乐中,我们透过这组镜头,看到了时间凝固之美,又瞬间消失之快,非常精彩的镜头语言。
蓝色的游泳池符合影片的主题基调,朱丽在没有人的时候一个人在水池中游泳,仿佛可以忘记一切,然而,夜晚街头的一场打斗依旧引起她对外界的关注,她没办法做到与世完全隔绝,依旧会怜悯同情无关自己的人,在出去看个究竟的过程中,她把自己不小心锁在了门外,在楼梯上,音乐又一次想起,这次是旋律是低沉的,镜头中有蓝色的反光,音乐仿佛轻轻的拍打她记忆的门。
朱丽的邻居找到她,希望她同意签名,将他们的一个邻居赶出去,这个邻居是一个妓女。人是很容易确认自己的道德完善,然后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指摘别人的,而朱丽拒绝签字,并不是因为她认同妓女,而是认同人有自由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力,我认同自由的底线是无害他人,妓女不是都因为物质压迫或者逼良为娼的社会问题,如果是她的一种自由的职业选择是否别人要干涉?基耶斯洛夫斯基借助这样的情节从另一个层面在探讨自由的意义。
我们逃避得了过去也逃避不了音乐,何况这音乐和过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有过这样的生命体验,在静谧的深夜,没有声响,脑海中却反复翻转着同一首旋律。朱丽这样的音乐家更是如此,微风中,笛子的配乐再次响起,这是她内心深处的音乐,没办法摆脱,甚至给她片刻的安宁与美好,也在这一时刻,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安排了一个画面,是一个无助的老人在吃力的将信塞进邮箱,周围麻木的人群对此无动于衷。
目睹车祸现场的男孩,带着朱丽丈夫的十字架项链找到她,记忆再度尾随而来,朱丽拒绝拿回项链,但是谈话中她还清楚记得丈夫车祸前讲的那个笑话。在她说出“NO”的时候,《欧洲统一颂歌》主旋律再度响起,影片淡出,再淡入同样的场景,留白中是一段记忆的切换。蓝色的游泳池内,朱丽仍旧一个人游着泳,但是与前一段不同,基耶斯洛夫斯基再度使用了《欧洲统一颂歌》的配乐,水池内的朱丽陷入了现实与过去的痛苦之中,她仍旧感到难以自拔。她看到了睡在街头的流浪乐师,那个会吹奏她丈夫音乐的乞讨者,他喃喃自语的说着:“人总要留着点什么?”
妓女卢西来到朱丽的家中,感谢她拒绝签字让她能住在这里,这是朱丽完全陌生的一种人,她话比较多,还碰了朱丽的水晶,告诉朱丽自己小时候也有个这样的水晶灯,总是在下面跳,希望能有一天够到它。她问朱丽是一个人住?她自己不能,身体的感觉让她不能一个人睡,她是顺从这种感觉自由的选择了妓女这个职业,因为喜欢。窗外两个人还是看到了那个流浪乞讨的乐师。
咖啡屋内,奥利弗找到了朱丽,一切没办法再逃避下去,咖啡屋外,那个流浪乐师吹奏起朱丽与奥利弗都熟悉的那首曲子,已经存在的总不能装作不存在,已经发生的总不能装作没发生,朱丽手中夺得放糖逐渐被咖啡浸润,暗示她内心深处也被某种东西,音乐或是新的情感所填充,一种新的决定即将发生。
住房内,朱丽发现了一窝刚生下来的小老鼠,她想杀掉它们,但是又不敢又不忍,这也是生命,但是老鼠让她害怕,让她晚上休息不好,她最终选择向邻居借了猫,杀掉,但是不自己动手了。这情节让我想起小时候的一段往事,家里的米仓内,父亲安防的鼠夹子夹死了一只小老鼠,我不忍心让父亲直接把它扔掉,以为死了还是埋掉比较好。人性很复杂,我自己也困惑自己的同情心。借猫杀鼠的朱丽也暴露出自己性格坚强和柔弱之间的弱点。
朱丽来到疗养院看自己的母亲,母亲似乎的了老年痴呆,认不出她,说话也是前言不搭后语,正在看的电视中播放一个非常老的老人在蹦极,像是让人感悟到什么······朱丽向母亲倾诉者,她什么都不想要,不要爱情、不要朋友、不要回忆,的确,不要了这一切,人也就绝对自由了,什么都没有也就意味着什么都不会失去,但是她看似不清醒的妈妈却点了一句:“人不可能什么都拒绝。”
我们在现实的藩篱中都会有放弃一切,想要找个地方安静的逃离的感觉,但是大多数人没办法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没办法摆脱红尘的做个灵修的隐者,现实世界,世俗生活总是和我们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我们如何能获取自由?这仍然是个问题。
游泳池内,朱丽又一次游泳,这一次不仅仅是为了回忆的痛苦,妓女卢西过来,发现她流泪,她在竭力掩饰自己的脆弱,《欧洲统一颂歌》的主题音乐又一次想起,卢西因为得到朱丽的尊重----尊重她选择放纵性欲的自由而愿意帮助她,帮她回去清理掉猫吃剩下的老鼠。到此刻,妓女卢西的生活仿佛是自由的,但是一个深夜,卢西约朱丽来到她跳脱衣舞的地方,她也感到痛苦和无助,她享受自己自由选择的生活,但是当看到台下坐着的观众有她的父亲的时候,她也无法面对,自由的缺陷依旧呈现出来,代价也许是难以承受的。
电视上,将朱丽抽回现实的是,奥利弗对媒体公开,他要完成朱丽和她丈夫未完成的音乐遗作。电视中,朱丽突然发现,丈夫早就有了情人,是一个法学院毕业的女律师,而且怀了丈夫的孩子,昔日幸福的生活也有被遮蔽的一面。她想去阻止奥利弗完成丈夫的遗作,但是最终被奥利弗说服,这段音乐是影片中配乐的一段华彩,
电影中朱丽告诉奥利弗这段音乐是能用希腊文颂唱的,音乐的灵感来源在《圣经·格林多前书》13章1节:
“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了什么。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已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爱是永不止息;先知讲道之能终必归于无有;说方言之能终必停止;知识也终必归于无有。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有限,先知所讲的也有限。等那完全的来到,······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
刘小枫在《沉重的肉身》一书中这样评价这首旋律“旋律有如一曲悲戚颂歌,颂唱生存惊恐中的宁静、破碎中的无损。”“基耶斯洛夫斯基固执地要抱慰在爱中挣扎得遍体鳞伤的个体,珍惜残缺和破损的爱的碎片。”
罗展凤在她的《电影X音乐》中这样评价:“普列斯纳的音乐,正好配合这种深蓝色的叙事,浓郁而深沉,控诉着个人的无力感之余,又带出命运中那种存在于暴烈里的温柔喜悦,可能是来自被人嫌弃的妓女的体已关怀,可能是来自潦倒艺人吹奏的一首首短短乐曲,又或来自人们生活在计算以外的一股原始傻劲······音乐尽管不能捉紧现世的具体事物,却搓揉了人性内在的情绪活动。”
朱丽来找寻丈夫的情人,这里有个细节,法庭上正在诉讼着官司,提到“平等”的字眼,这是《红白蓝三部曲》第二部《红色》的开篇,基耶斯洛夫斯基这里做了一个有意思的衔接。妻子与丈夫的情人见面,并没有大吵大闹,尽管朱丽很受伤,但是她已经从那个逃避的封闭的世界走出来了,用一种更博大的爱来面对生活和过去,她将丈夫的房子和遗产都留给了女律师,她也接受了奥利弗对自己的爱,两个人共同完成了交响曲的创作。
有爱的生活和生命是有意义的,我们容忍了现实的种种不幸,种种悲哀,只是因为我们有信望爱的存在,其中爱是最大。
后记
大师的电影是常温常新的,借助这篇帖子,我们按照剧情简单分享了我对这不《蓝》的观影感受,后面我们还将探讨《红》和《白》,然后对电影传达出的一些有价值的信息进行专项分享。谢谢各位的赏读。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论《蓝色》
电影的价值不只是作为商业片的市场价值,这项伟大的第七艺术一样能传递深邃的人生这里的思考,一样是一项能产生大师的艺术,比如基耶斯洛夫斯基。
准备了很久,写了很多影片,今天正式开始,朝拜电影大师,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开始,《红白蓝》三部曲是这位波兰电影大师晚年最重要的作品,在完成作品的两年后大师就病逝了。影片的名字取自法国国旗的三种颜色,分别探讨的是自由、平等、博爱的主题,影片在镜头、哲思、故事、音乐等诸多方面都是电影艺术中的上流水准,值得认真研读。
三部曲我全部看完,还是按照习惯性的顺序从《蓝色》讲起。正如基耶斯洛夫斯基自己在讨论这部作品中说到的:影片要探讨的核心问题是自由的欠缺。
电影的开篇,基耶斯洛夫斯基用了几个特写,急速行进的汽车车轮,女孩儿伸出车窗外的蓝色锡箔纸,没有抓住被风吹奏,隧道内,蓝光变成红光,女孩儿面部特写,一个路边的年轻人目睹了我们透过镜头感受到的不详预感的惨剧,车祸。
车祸让朱丽叶·比诺什这位我很喜欢的女演员饰演的女主角朱丽失去了挚爱的丈夫与女儿。当朱丽在医院醒来的时候,基耶斯洛夫斯基用了一个200毫米透镜的大特写,在她的眼中折射的看到外面的景象,欲哭无泪。
朱丽打碎玻璃,引开护士,吞食安眠药准备自杀,护士发现她,笑容安详,她放弃了自杀,交还了药片,对护士说:“不行,我做不到。”死亡和活下去,自己选择都不容易。能自杀的也不都是懦夫。基耶斯洛夫斯基在影片的一开始就设置了这样一种情景,让人到中年的朱丽突然失去了家庭亲人,这也意味着她失去了对家庭的义务,处于绝对自由的状态,而下面也就开始探讨,完全没有责任后的自由能真的让人自由吗?
朱丽丈夫的助手奥利弗来医院看望朱丽,后面的剧情让我们知道奥利弗一直暗恋着朱丽,在奥利弗带来的小电视中朱丽看到了自己丈夫和女儿的葬礼。这里面对朱丽未出场就死去的丈夫有了第一段介绍,他是一个欧洲著名的作曲家,并且随着后来女记者来采访朱丽,我们知道他生前正在为欧盟的成立创作一首《欧洲统一颂歌》。
音乐是整个《红白蓝》三部曲中非常重要的构成因素,以抽象的思辨帮助我们对影片的主题进行哲理的探讨,其中特别是在这部《蓝色》中。
蓝色的光线中,影片的主题音乐《欧洲统一颂歌》(Song for the Unification of Europe)第一次响起,整个《红白蓝》三部曲是有波兰音乐大师普列斯纳创作完成的,特别是在《蓝色》中的这首《欧洲统一颂歌》在虚构的电影故事中真实的创制出了一首震撼灵魂深处的音乐。
很了解他们夫妇的一个女记者突然到访,为了求证一个传言,这首《欧洲统一颂歌》是朱丽写的,朱丽摔门拒绝了访问,拒绝了所有的人,也拒绝了所有的往事,这样人能安宁,能自由吗?欧盟的成立是影片点出的一个时代背景,也是基耶斯洛夫斯基融入思考的一个时代背景,自由、平等、博爱的三色旗精神是法国贡献给全欧洲,播撒向全世界的普世价值,我们都知道自由的美好,却是否真正反思过自由的欠缺?
朱丽开始了她摆脱过去的努力,她处理掉丈夫的遗物、房产还有家里的佣人们,甚至吃掉最后一根棒棒糖。这里面有两个细节,一个是朱丽在回到自己的郊区屋子时候,在钢琴旁找到昔日的乐谱,配乐在这时候响起,普列斯纳的配乐以钢琴的单键来表达,基耶斯洛夫斯基在以用镜头语言仿佛出神入化的拍出了音乐,音乐呈现出人物内心的痛苦与纠结,茱莉亚·比诺什这位优秀的女演员是用表情来传递出心理语言。这段拍摄得非常精彩。
雨夜,朱丽和奥利弗发生了性关系,这种行为我开始理解是一种安慰的寻求,但是后来读了张晓东老师送我的《爱比死更冷酷》一书中关于这部电影的影评,我明白,这也是一种遗忘,朱丽通过身体对丈夫的背叛来寻求对过去的遗忘。第二天一早,她对沉浸在幸福中的奥利弗说了一句话:“我跟别的女人一样,会呼吸,会咳嗽,还有蛀牙。你不用想我,这一点你肯定明白。”然后拿着简单的行李走了。
走的时候,朱丽用手摩擦墙上的砖头,用肉体的痛苦来减缓精神和心灵的痛苦。这段拍摄的时候,朱丽叶·比诺什没有用保护真的在墙上用自己的手划过,而且据说当时流了不少血。
朱丽选择了闹市区,用自己结婚前的姓氏登记了一处房子来居住,想要完全告别以前的那种别墅式的上流社会生活。在新房子的布置时,还是挂上了昔日的那串蓝色水晶珠连,这点也象征着她最终还是逃离不了过去。
当朱丽安顿好一切准备开始新生活的时候,冥冥之中,记忆的闸门就被轻易地打开了。咖啡内,朱丽坐在那里吃雪糕,窗外一个乞丐吹奏着笛子,那旋律就是朱丽的丈夫写的,音乐仿佛提醒着她遗忘不是那么容易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在音乐演奏的同时用了一个光影变化的空镜头拍摄桌子上的杯盘,最终阴影占据了画面,这是人物内心镜头的一个外化,最终人物又跌回到了记忆的深渊。笛子凄美的音乐中,我们透过这组镜头,看到了时间凝固之美,又瞬间消失之快,非常精彩的镜头语言。
蓝色的游泳池符合影片的主题基调,朱丽在没有人的时候一个人在水池中游泳,仿佛可以忘记一切,然而,夜晚街头的一场打斗依旧引起她对外界的关注,她没办法做到与世完全隔绝,依旧会怜悯同情无关自己的人,在出去看个究竟的过程中,她把自己不小心锁在了门外,在楼梯上,音乐又一次想起,这次是旋律是低沉的,镜头中有蓝色的反光,音乐仿佛轻轻的拍打她记忆的门。
朱丽的邻居找到她,希望她同意签名,将他们的一个邻居赶出去,这个邻居是一个妓女。人是很容易确认自己的道德完善,然后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指摘别人的,而朱丽拒绝签字,并不是因为她认同妓女,而是认同人有自由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力,我认同自由的底线是无害他人,妓女不是都因为物质压迫或者逼良为娼的社会问题,如果是她的一种自由的职业选择是否别人要干涉?基耶斯洛夫斯基借助这样的情节从另一个层面在探讨自由的意义。
我们逃避得了过去也逃避不了音乐,何况这音乐和过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有过这样的生命体验,在静谧的深夜,没有声响,脑海中却反复翻转着同一首旋律。朱丽这样的音乐家更是如此,微风中,笛子的配乐再次响起,这是她内心深处的音乐,没办法摆脱,甚至给她片刻的安宁与美好,也在这一时刻,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安排了一个画面,是一个无助的老人在吃力的将信塞进邮箱,周围麻木的人群对此无动于衷。
目睹车祸现场的男孩,带着朱丽丈夫的十字架项链找到她,记忆再度尾随而来,朱丽拒绝拿回项链,但是谈话中她还清楚记得丈夫车祸前讲的那个笑话。在她说出“NO”的时候,《欧洲统一颂歌》主旋律再度响起,影片淡出,再淡入同样的场景,留白中是一段记忆的切换。蓝色的游泳池内,朱丽仍旧一个人游着泳,但是与前一段不同,基耶斯洛夫斯基再度使用了《欧洲统一颂歌》的配乐,水池内的朱丽陷入了现实与过去的痛苦之中,她仍旧感到难以自拔。她看到了睡在街头的流浪乐师,那个会吹奏她丈夫音乐的乞讨者,他喃喃自语的说着:“人总要留着点什么?”
妓女卢西来到朱丽的家中,感谢她拒绝签字让她能住在这里,这是朱丽完全陌生的一种人,她话比较多,还碰了朱丽的水晶,告诉朱丽自己小时候也有个这样的水晶灯,总是在下面跳,希望能有一天够到它。她问朱丽是一个人住?她自己不能,身体的感觉让她不能一个人睡,她是顺从这种感觉自由的选择了妓女这个职业,因为喜欢。窗外两个人还是看到了那个流浪乞讨的乐师。
咖啡屋内,奥利弗找到了朱丽,一切没办法再逃避下去,咖啡屋外,那个流浪乐师吹奏起朱丽与奥利弗都熟悉的那首曲子,已经存在的总不能装作不存在,已经发生的总不能装作没发生,朱丽手中夺得放糖逐渐被咖啡浸润,暗示她内心深处也被某种东西,音乐或是新的情感所填充,一种新的决定即将发生。
住房内,朱丽发现了一窝刚生下来的小老鼠,她想杀掉它们,但是又不敢又不忍,这也是生命,但是老鼠让她害怕,让她晚上休息不好,她最终选择向邻居借了猫,杀掉,但是不自己动手了。这情节让我想起小时候的一段往事,家里的米仓内,父亲安防的鼠夹子夹死了一只小老鼠,我不忍心让父亲直接把它扔掉,以为死了还是埋掉比较好。人性很复杂,我自己也困惑自己的同情心。借猫杀鼠的朱丽也暴露出自己性格坚强和柔弱之间的弱点。
朱丽来到疗养院看自己的母亲,母亲似乎的了老年痴呆,认不出她,说话也是前言不搭后语,正在看的电视中播放一个非常老的老人在蹦极,像是让人感悟到什么······朱丽向母亲倾诉者,她什么都不想要,不要爱情、不要朋友、不要回忆,的确,不要了这一切,人也就绝对自由了,什么都没有也就意味着什么都不会失去,但是她看似不清醒的妈妈却点了一句:“人不可能什么都拒绝。”
我们在现实的藩篱中都会有放弃一切,想要找个地方安静的逃离的感觉,但是大多数人没办法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没办法摆脱红尘的做个灵修的隐者,现实世界,世俗生活总是和我们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我们如何能获取自由?这仍然是个问题。
游泳池内,朱丽又一次游泳,这一次不仅仅是为了回忆的痛苦,妓女卢西过来,发现她流泪,她在竭力掩饰自己的脆弱,《欧洲统一颂歌》的主题音乐又一次想起,卢西因为得到朱丽的尊重----尊重她选择放纵性欲的自由而愿意帮助她,帮她回去清理掉猫吃剩下的老鼠。到此刻,妓女卢西的生活仿佛是自由的,但是一个深夜,卢西约朱丽来到她跳脱衣舞的地方,她也感到痛苦和无助,她享受自己自由选择的生活,但是当看到台下坐着的观众有她的父亲的时候,她也无法面对,自由的缺陷依旧呈现出来,代价也许是难以承受的。
电视上,将朱丽抽回现实的是,奥利弗对媒体公开,他要完成朱丽和她丈夫未完成的音乐遗作。电视中,朱丽突然发现,丈夫早就有了情人,是一个法学院毕业的女律师,而且怀了丈夫的孩子,昔日幸福的生活也有被遮蔽的一面。她想去阻止奥利弗完成丈夫的遗作,但是最终被奥利弗说服,这段音乐是影片中配乐的一段华彩,
电影中朱丽告诉奥利弗这段音乐是能用希腊文颂唱的,音乐的灵感来源在《圣经·格林多前书》13章1节:
“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了什么。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已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爱是永不止息;先知讲道之能终必归于无有;说方言之能终必停止;知识也终必归于无有。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有限,先知所讲的也有限。等那完全的来到,······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
刘小枫在《沉重的肉身》一书中这样评价这首旋律“旋律有如一曲悲戚颂歌,颂唱生存惊恐中的宁静、破碎中的无损。”“基耶斯洛夫斯基固执地要抱慰在爱中挣扎得遍体鳞伤的个体,珍惜残缺和破损的爱的碎片。”
罗展凤在她的《电影X音乐》中这样评价:“普列斯纳的音乐,正好配合这种深蓝色的叙事,浓郁而深沉,控诉着个人的无力感之余,又带出命运中那种存在于暴烈里的温柔喜悦,可能是来自被人嫌弃的妓女的体已关怀,可能是来自潦倒艺人吹奏的一首首短短乐曲,又或来自人们生活在计算以外的一股原始傻劲······音乐尽管不能捉紧现世的具体事物,却搓揉了人性内在的情绪活动。”
朱丽来找寻丈夫的情人,这里有个细节,法庭上正在诉讼着官司,提到“平等”的字眼,这是《红白蓝三部曲》第二部《红色》的开篇,基耶斯洛夫斯基这里做了一个有意思的衔接。妻子与丈夫的情人见面,并没有大吵大闹,尽管朱丽很受伤,但是她已经从那个逃避的封闭的世界走出来了,用一种更博大的爱来面对生活和过去,她将丈夫的房子和遗产都留给了女律师,她也接受了奥利弗对自己的爱,两个人共同完成了交响曲的创作。
有爱的生活和生命是有意义的,我们容忍了现实的种种不幸,种种悲哀,只是因为我们有信望爱的存在,其中爱是最大。
后记
大师的电影是常温常新的,借助这篇帖子,我们按照剧情简单分享了我对这不《蓝》的观影感受,后面我们还将探讨《红》和《白》,然后对电影传达出的一些有价值的信息进行专项分享。谢谢各位的赏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