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唐朝:从佛光寺到南禅寺
是去年秋天去的山西,之后连续写了两篇山西游记记录了太原和大同,由于越写越觉得可说的太多,叨叨了两大篇后,还没有说到这次旅程的核心部分——古建筑。毕竟参加的山西游学团叫土木华章,重点是中国古建筑和造像艺术。去过山西就越发觉得是宝藏之地,离大同不远的云冈石窟和应县木塔已是奇观,留作后面有空再写。这篇首先来说说古建筑。 由于山西地形特殊,山高水远,易守难攻,以山西发迹而起帝王不少,最后葬在山西的却不多。由于相对封闭的地理位置,古建筑得以保留。根据中国古建筑调查报告中的统计,中国古建筑大部分都在山西,如果向更早的时间追溯到唐朝,中国目前能见到的三座半唐代木构建筑中的三座都在山西,分别是佛光寺、南禅寺、广仁王庙。
有人说在日本京东奈良才能找到中国的唐朝,但那其实已经是经过日本改造后的唐构建筑,作为线索,溯本清源,来到山西,才能见到真正的唐代建筑。
这次我去了佛光寺和南禅寺。

山西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圣地之一,大概自古便如是,佛光寺庙处于五台山的台外,并非核心区域,被发现的过程据说也十分的传奇,起源在距离佛光寺几千公里外的莫高窟。 莫高窟第五十一窟中有一幅壁画《五台山图》,画中记录了当年佛教鼎盛,五台山上的大大小小的许多寺庙,其中的一座旁边明确标注了寺庙名字《大佛光之寺》,这幅画,出自唐末五代时期的一名无名工匠之手,却为一千多年后的中国营造学社的几个年轻人指明了方向。按图索骥,谁能想到,莫高窟壁画所描述的那座佛寺如今竟然还在!
这样的发现,就像是拿着一千年的的地图,找到了宝藏。可以想象当年发现时的惊喜。

由于建在山里,又是外台,去五台山烧香拜佛的人虽然很多,但是来佛光寺的人却是很少,觉得有点可惜却又高兴,幸亏无人问津可以独享清净。唐代的主殿依山建在一个高台之上,殿前有两棵大树正好将主殿的面貌遮挡,远看去反而增添了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的神秘感。

由于游人不多,寺院草木茂盛郁郁葱葱,庭院正中心的经幢也是唐代所留,当年营造学社来此考察时,林徽因还亲自爬上经幢测绘,留下了一幅照片,跟我所拍的角度正好不同,可以作为比较。


背景中的那座庙其实也是古建筑,辽金时期所建的文殊殿,时代也是久远,若是在别处也绝对可以占据C位的文物,可惜他在佛光寺边上,相比之下,被衬成了配角。

由于大殿建在高台之上,想要走近,首先要穿过一个石洞,登上一条陡峭的石阶,拾级而上,仿佛穿过时光隧之后豁然洞开,大殿矗立在面前。
朴实而庄严,朱色的大门、木色的牌匾、巨大斗拱撑起平缓的出檐,没有雕梁画栋、没有繁复的粉饰,自带雄大的气场,一副自信满满的样子。
那时心中,哇的一声惊叹,这就是大唐呀,就是在历史书里,在诗词歌赋里,在人们的想象中的那个盛世呀。
看到眼前这座大殿忽然有了那么一点点实感,重剑无锋利、大巧不工,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吧。



由于游客不多,只有我们这一个小团队,带队老师就在这大屋檐之下跟我们讲古建筑的构造。古代的匠人们没有留下名字更不知道物理知识,但却创造出了斗拱这种神奇的装置,用反复垒叠的木条撑起了巨大的屋顶。并且这种建造方式在早期就已经确定了规制实现了标准化生产,可以快速复制建设,要不也很难想象在唐汉时代无机械的情况下可以大兴土木建造出那么多规模巨大的宫殿群。
早期的斗拱巨大,唐代一个斗拱可以有两米高,斗拱排列较疏,到了后世,逐渐变小变密,到了明清时期,斗拱几乎藏于檐下成了"螺丝钉"般的存在,倒不是说技术倒退,但确实不如前朝的豪迈大气。


唐代木建能保留下来已是奇迹,更为难得的是殿内所保留的三十五尊菩萨像全是唐代泥塑,原装配置。在中国历史改朝换代频繁,乱世盗掘猖狂之下还能保留下来,不得不说此地如有神佑。
中国人有个优点,喜欢记录,佛光寺之所以被实锤确定为唐代建筑,还得益于他的建造人在屋梁上的题字。这座大殿的"赞助人"是一位唐代贵族女性,他在唐大中十一年(857年)用毛笔写下此字,却在1080年后被另一位女性看到。
正好林徽因的远视眼,在她抬头看屋梁的时候,看到了那厚厚灰尘之后的题字,就像是跨越千年的传话一般,它终于被看到了。
殿内不让拍照,只能借网图一用了,虽然是清代被重新上色,佛祖的衣袍居然还出现了蟒袍的花纹,幸好唐代塑像内芯仍在,依然可以感受到其造型丰润。

除了殿内塑像,其实转身背后的朱门也挺有意思,门板上也题着字,居然是不同朝代的僧人来殿中朝拜后所留,最早的一个留字人也是唐朝人,他是在这座大殿建好九年后来的,之后的宋明清又纷纷有人来访留下了笔迹,现在我已不记得他们留在木板上的是什么字了,意思大概就是到此一游吧。但这一切都在证明着,这座大殿,每块木头都是旧时原装。

记得带队的老师很自豪的跟我们说,原来日本常说他们京都奈良的古建筑历史悠久,是唯一可见的唐代建筑。但实际上他们的每根木头都是经过修整翻新的,不过是保留了原来的结构。而咱们的才是货真价实的唐代建筑,由于高超的建造技术,这些原装木头竟然坚持了千年不腐不蠹。 更巧是,踏出殿门的时候,正好也遇上一个僧侣来探访,看见我们在殿内参观,他就安静的坐在大殿门外打坐,偷偷拍了张照,想起了大殿门板上留字的历朝的僧侣,忽就觉得文化传承千年未绝。

离开了佛光寺,我们去了不远处的南禅寺 比起佛光寺,同样在五台山台外的南禅寺显得更加不起眼了,只是个有三开间,不到120平米的小房子。但是其历史却更加早于佛光寺东大殿,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木结构建筑。
南禅寺虽然距离佛光寺并不远,但发现的比佛光寺东大殿要晚了许多,看过他被发现时样子的,大概都会感叹一句,难怪,这是发现不了.....
当年被发现时候,南禅寺是以下这幅样子,基本就是野村里随处的土地庙的样子,哪里看得出半点唐风古建。幸好还有专家慧眼识珠,透过了这层俗气的装修看到了他的唐代木构,南禅寺才得以被发掘。中国留存的古建筑得以再往前挪七十年。

在经过学者专家们的论证复原后,南禅寺才慢慢恢复了原来该有的样子,虽然这种复原的做法尚有争议,但是现在看来的确更像样子了。

南禅寺历史久远,建于唐建中三年也就是公元782年,难得的是建在唐武宗灭佛运动之前,中国历史上有多次灭佛运动,称之为三武一宗灭佛,大都是因为政治或经济原因,唐武宗灭佛执行了六年,期间毁寺驱僧无数,古寺名剎被焚。而偏偏这座南禅寺也是地处偏远,也许是太不起眼,竟然躲过了那场劫难,成了漏网之鱼。
寺庙中也有泥塑,数量当然不及佛光寺,但是皆保持了唐代原貌,没有被后世的人"蟒袍加身" 。但震惊的是,在此已经上千年的菩萨塑像居然在1999年被盗走三件,莲花台上的供人塑像不翼而飞,其他塑像也遭到了损坏,实在令人惋惜。
被盗的塑像至今下落不明,希望那个盗买人哪天良心发现,勿增自己的业障,早点物归原位。

除了二十年前的被盗案,默默无闻的南禅寺,竟然一直延续了一千二百年,期间也许数次被改头换面,但却能一直屹立不倒。世界上有好几座南禅寺,中国有,日本也有。但唯有眼前这座寺庙成了世间之最,坚持的够久,平凡也终究成为不凡。 看着这个建筑,内心感觉尤其平静。

PS:团队安排我们在佛光寺的夯台上完成了一次拼斗拱模型的游戏,基本是最简单的一款依然觉得不容易,不知道是哪位神仙发明的斗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