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过程中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
查看话题 >《夜晚的潜水艇》——文学可不可以没有意义?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书——陈春成的《夜晚的潜水艇》。
这本书位列豆瓣2020年中国文学(小说类)第一名。在北京万圣书园连续3月上榜(榜单多以社科、历史、学术著作为主)。且《夜晚的潜水艇》2020年9月出版,可以说是一出版就上榜。足见其受欢迎程度。带着对这本书的好奇,我开启了阅读之旅。

两天之内,一口气读完。基本是走在路上读,上班摸鱼读,刷牙时读,正应和了炫迈广告词:根本停不下来。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体验,除了“酣畅淋漓”,我想不到其他。
这是一本短篇小说集,九个故事,有人幻想驾驶潜艇满世界冒险(《夜晚的潜水艇》);有人把钥匙藏入深山(《竹峰寺》);有人在梦里获得神笔,写就伟大作品(《传彩笔》);有人的工作是裁剪云朵;而在某个世界,《红楼梦》成为宇宙的中心......
我一遍一遍感叹——怎会有这样的想象力和文笔!
比如《传彩笔》一篇,作者描述写作过程:
我写下了这一秒钟内世界的横截面。蜻蜓与水面将触未触,一截灰烬刚要脱离香烟,骰子在桌面上方悬浮,火焰和海浪有了固定的形状,子弹紧贴着一个人的胸膛,帝国的命运在延续和覆灭的岔口停顿不前而一朵花即将绽放……我试图立足于有限的时间里,来用文字笼络住无穷的空间。
在《夜晚的潜水艇》一篇,主人公在小小的房间展开:
每天夜里,我坐到书桌前,用手指敲敲桌面,系统启动,桌面就变成控制台,上面有各种仪表。前方的窗玻璃显示出深蓝色的海底景象。副驾驶位上的皮卡丘说:皮卡皮卡!它的意思是,Captain Chan,我们出发吧!妙蛙种子说:种子种子。这是说,一切准备就绪。我看了看桌上的地球仪,上面亮起一个红点,那是我们所在的位置。现在已经位于太平洋中央了。挂钟其实是雷达屏幕,显示附近没有敌情。我们制定的航线是从县城的河流到达闽江,再从闽江入海,绕过台湾岛,做一次环球旅行。
我跟随作者的文字,穿云入海,驰骋千里。
纯粹的文字享受,给我另一个启发——文学可不可以没有意义?
学生时代的阅读理解,总是导向“XX作品揭示了XX道理”。作品因承载深刻意义,被推向崇高地位。
但一部作品,非讲道理不可吗?
不说理的文学作品,是什么样?
《<红楼梦>弥撒》一文中,“我”沉睡数千年醒来,被问到的第一问题是:《红楼梦》内容及中心思想?
“我”像所有学生面对阅读理解最后一题时般茫然:《红楼梦》到底有什么中心思想?
作者似借由人物之口发问:一部作品一定要有中心思想吗?
这个发生在未来的故事,颇具科幻感。让我想到郝景芳的《北京折叠》,小说于2016年获得第74届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小说中不均的时空的划分、不公的工作分配,很自然导向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阶级差异的批判。作品结构圆熟,行文流畅,但读完总有一股怅然在心头。
纵观百年的现当代文学史,自鲁迅开创国民性主题以来,加之不断强化的现实主义写作传统,被写入文学史的经典/主流作品,其书写是沉重的。
它们确实很伟大,但阅读体验是压抑的。如果不是做研究,我想不到谁会在累成狗的下班后,掏出一本鲁迅来读。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陈春成的书写显得弥足珍贵。他既没有走畅销的大众路线,写言情、科幻或推理,也没有迎合主流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用文字本身,带来电影般的娱乐体验。
也在向读者说明:无意于治世名言和哲理,纯粹的审美展现也能成就一部作品。
© 本文版权归 Seaweed Le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