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镜子,学样子 l Voice
#价值#
在百度百科中搜索“价值”,目前共有5个义项,从左至右、按行顺序依次为:汉语词语、哲学概念、齐秦歌曲、经济学术语、张磊所著书籍。其中:
哲学概念:价值属于关系范畴,从认识论上来说,是指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益关系,是表示客体的属性和功能与主体需要间的一种效用、效益或效应关系的哲学范畴。价值作为哲学范畴具有最高的普遍性和概括性。
来自:百度百科,“价值”
经济学术语:价值,泛指客体对于主体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有用性。可视为是能够公正且适当反映商品、服务或金钱等值的总额。在经济学中,价值是商品的一个重要性质,它代表该商品在交换中能够交换得到其他商品的多少,价值通常通过货币来衡量,成为价格。这种观点中的价值,其实是交换价值的表现。而古典经济学则认为价值和价格并不等同。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商品价值。马克思还将价值分为使用价值(给予商品购买者用的价值)和交换价值(使用价值交换的量)。
来自:百度百科,“价值”
当一个概念同时涉及主、客体时,它应该可以被视为一个具有主观性的概念,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因人而异,无严格定论的概念。
以奢侈品对于人类的价值为例:
- 对于追求奢华生活的人而言,奢侈品的价值是极大的,是这些人砸锅卖铁也想得到的,因为奢侈品可以让享受到某种身份地位的特殊感觉;
- 对于已经享受着奢华生活的人而言,奢侈品不过是普通事物,其价值和普通商品差不多;
- 对于不追求奢华生活,也并未享受着奢华生活的人而言,奢侈品的价值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他们丝毫不在意这些东西(当然,如果这些人想要通过转卖或代购奢侈品来赚钱的话,那就另当别论了)。
然而,这些捉摸无形的概念通常也存在着一些被大多数当下时代人所认可的基本准则,例如在追求经济价值的时候,不可以谋财害命、弄虚作假等。这样的基本准则在每个时代会有不一样的差别,但是其主旨在于让人类的生活变得尽可能的美好。但是,由于“美好”的定义又是一个主观性概念,因此这些基本准则在实践的过程中又可以被以多种方式诠释,服务于不同人群的利益。
#话语权#
话语权:说话的权力。在百度百科的词条中,最让我觉得有趣、白话且真实的两处信息是:
要素: 1,你站的位置足够显眼,大家都能看到你。 2,你的声音足够大,大家都能听到你的话。
来自:百度百科,“话语权”
掌握: 话语权是掌握在媒体控制者的手里,掌握在拥有经济权的人手里。他们一般学有所成,控制着媒体和其他经济实体,而他们想说的,一定和自己有关。
来自:百度百科,“话语权”
就“话语权”的英文翻译而言,似乎尚未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在知乎的一篇文章中看到两种最受认可、但含义略有不同的翻译是:(1)discourse;(2)have a say in something。其实当我自己在使用“话语权”这个词,或是在听到身边人使用这个词的时候,我发现大家对于究竟什么叫做“话语权”也并未达成一致:它究竟事关自由,还是聚焦权力?对照英文来看,事关自由的或许是discourse,而聚焦权力的或许是have a say in something。从百度百科的“话语权”词条中所示的“要素”和“掌握”两部分出发,它的诠释似乎更偏向聚焦权力的have a say in something。
- discourse, is spoken or written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especially serious discussion of a particular subject.(直译:针对某一特定话题与他人进行言语或文字形式的交流,尤指严肃的交流。)从这一解释出发,其实并没有人真正有办法剥夺你对某一件事情或话题发表看法的自由,除非对方以突袭的方式直接剥夺你的生命,否则你总能有办法通过言语或是文字表达你的看法。
- have a say in something, to have an active and participatory role in making or influencing a decision about something.(直译:在某个决定中有权参与提出意见,且其意见对该决定有决定性或产生影响。)这一解释隐含着这样一个前提:做决定的人不止一个,且决定往往仍是以“少数服从多数”或“一票否决”的制度得出的。换言之,你虽然有权发表意见,这也不保证你的意见一定会成为最终意见,即无论是公平或是不公平的情境中,总有一些人的“say”会胜过另一些人。这一情况在人类寻找到更好的为集体下决定的方式之前,应该会一直存在。
19世纪文明却是一个不同的、有独特意义的经济,这是因为它选择了一种特殊的动机作为本身的基础,而这种动机在人类社会历史上,从未被认为是正当的,而且从未被提高到成为日常行为准则的程度,这就是图利。自律性市场制度就是从这个原则中导出来的。 这个图利动机所推动的机制,在效能上来说,只有历史上宗教狂热所激发出来的最剧烈的暴乱可以与之比拟。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全人类都深受它的影响。就如每一个人都知道的,它成长于19世纪上半叶工业革命创始阶段的英国。它在五十年后传到欧洲大陆及美国。最后,在英国、欧洲大陆,甚至在美国,同样的措施也将日常事务塑造成一定的形态,其特性在所有西方国家都完全一致。
——《巨变:当代政治与经济的起源》(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英】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i)
贪婪、自私、道德败坏、失信及剥削他人的意愿,这些大衰退时期在金融领域所暴露出来的恶劣行径,与曾经美国所推崇的、更加高尚的价值观产生了激烈冲突,影响了人们对道德和行为规范的判断。冲突不仅仅发生在美国,在其他国家亦是如此。而这种扭曲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正在破坏美国的凝聚力,瓦解信任体制,甚至进一步降低经济效益。 对财富的热爱并不一定是万恶之源,但金融一定是许多国家种种弊病的根源。以金钱为中心的短视与道德败坏的风气通过贪婪的银行家逐步蔓延至美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它改变了美国社会的本质,使许多美国人变得更加物质主义、自私以及缺乏远见。
——《美国真相》(People, Power and Profits: Progressive Capitalism for an Age of Discontent),【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
#价值+话语权#:结果存在天与地的差别
普通人需要“众人拾柴”才能让“火焰高”,而身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们则有能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因此,任何一种新的思想和尝试若想得到推广,就必须获得关键人物的支持和强大的群众基础。
前几天看了2003年上映的《律政俏佳人2》(Legally Blonde 2),其剧情可以说用一种非常轻松且接地气的方式阐释了这一点。在我看过的美剧里对这部系列电影的引用,往往是作为对“dumb blonde”这个标签的反驳或劝诫(劝诫指的是告诉对方:别以为自己是这部剧的女主角,你其实还是很傻很天真)。但这部电影中有一句话令我影响深刻,原话记不得了,大意是:That’s the way to go when they have hearts.(这种方法只有在他们有心的时候才行得通。)
“人心是肉长的”,当人们只顾着“铁了心”“狠下心”地去为自身或是自己的家庭谋求利益的时候,人心就慢慢地“进化”成铁打的了。当这样的情况发生时,通过共情的办法是很难,甚至是无法再让他们因发自人类本能的感动而去做出什么行为的改变的,因为他们只看得到金钱、地位、权力。只有当新的改变不影响,或是有利于这三个要素的增益时,他们才会考虑进行改变。
还在攀登的人们要避免落入这一陈辞滥调的叙事中,一定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但一定会非常艰难。然而,艰难从来都不是放弃的理由。
从《律政俏佳人2》这个例子中也可以看到,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与“众人”之间,存在着一个关键性的群体:他们在几人之下、千人之上。就像一篇文章的转折段落一样,他们起着非常关键的承上启下的“梁”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这一群体可对照为各个圈子的公众人物和各大企业的顶头上司。位居他们之下的“千人”以他们为榜样、以成为他们为目标,所用的手段则与婴儿相同,多以牙牙学语式的模仿为基础。位居他们之上的“几人”则以他们的“谏言”为决策的参考,相信他们所言皆出自对民意的考察。
因此,这群人的价值观往往就会成为这个社会中的主流价值观。若这个社会中出现了问题,那么无论这群人如何“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地以一个看似是旁观者的角色“清醒”地为“几人”和“千人”指出问题所在,问题的根源大多都可被追溯到他们自己身上,因为“上梁不正下梁歪”。
当价值从经济辩论中消失时,那些应该存在、公开,并得到积极辩论的内容被隐藏了。如果价值因人而异这一假设没有受到质疑,则某些活动将被视为价值创造,而另一些则不然。人们做出这种判断仅仅是因为某人(通常是既得利益者)这样说,或许此人比其他人更有口才。只需轻点鼠标,就能把经济活动从生产边界的一侧移到另一侧,其间几乎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要是银行家、房地产商和出版人声称自己是在创造价值而非萃取价值,那么即使公众对此说法存疑,也无法用主流经济学的观点来质疑他们。
——《增长的悖论:全球经济中的创造者与攫取者》(The Value of Everything),【英】玛丽安娜·马祖卡托(Mariana Mazzucato)
批评的声音很重要,但仍然不能带来经济体制的真正改革,除非这些批评牢固扎根在人们对经济价值创造过程的讨论中。只呼吁进行更多价值创造,减少价值萃取,这样做仍然不够。“价值”这个术语曾是经济思想的核心,我们要重新审视价值,更好地理解价值。 这就是哲学家所说的“述行性”(performativity):我们如何谈论事物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反过来,我们的行为又会影响我们如何将事物理论化。换句话说,这是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如果我们无法对我们所说的价值做出界定,我们就不能确保创造出价值,不能确保公平分享价值,也不能维持经济增长。因此,如何理解价值,对于我们有关经济发展往何处去以及如何改变其路径的探讨至关重要。
——《增长的悖论:全球经济中的创造者与攫取者》(The Value of Everything),【英】玛丽安娜·马祖卡托(Mariana Mazzucato)
李诞在《奇葩说》第7季的某一集中说过,CEO挣的就是受委屈的钱。这是我非常认同的一句话。换位思考固然是必须的,但是当掌握着更有效的所谓“话语权”的人都没有严谨地换位到普通市民的角度去思考,并没有不怕麻烦地进行研究探索的话,那么他们就应该受到更为严格的审视和质问。
同为活跃在大众视野内的公众人物,我一直都觉得学术界和商界的“明星”要比娱乐圈的“明星”好过得多,因为他们的公开发言或是可以读稿,或是可以在事后选择“审核速记稿”或“审核报道内容”这些选项,所以他们往往比娱乐圈明星多了一次修正口误或是避免引发不必要麻烦的机会。因此,他们就更应该对自己的措辞方式作出更为严谨的考虑,因为他们知道煽动性是多么可怕的力量。
每一个人都是自己价值观的传播者,推翻一个强权的人必将大肆宣扬自己的价值观,甚至将其强加于人民。这或许与人类的动物性中包含的征服、领地意识等因素有关。然而,“人无完人”,我想不会有单一的一个人是可以具备并实践着最有利于人类和地球发展的价值观的。这也许是人类之所以是群居动物的原因之一,因为我们需要相互扶持才可以生存下去。
正如张踩铃在《奇葩说》第7季中说过的,如果老祖宗都活明白了,还要我们干啥。对于已经存在的一切,我们自然需要去了解其存在的原因和现状,但是不代表我们必须完全遵守它们,因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本就不是一段时间的事情,而是永远不停歇的事情。
何况,有些已存在的,可能本就是对于当下时代而言是“取错精华,去错糟粕”的东西。原本的精华还在等待后人去探索和发现。
事实上,美国的私人市场在帮助客户管理风险方面做得并不好。美国的银行家更专注于尽可能地剥削个人,并提高他们的收费标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创造了不良的抵押贷款,增加了个人面临的风险。 美国现在政府主导的抵押贷款系统是公私合营的。在这种关系中,私人以高额费用的形式获得收益,而公众则承担损失。这不是教科书中描述的那种有效的资本主义,也不是自由和不受约束市场的倡导者所描述的那种。这种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是冒牌的美国式资本主义。这不是美国应该追求的那种市场经济,也不是会让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那种市场经济。
——《美国真相》(People, Power and Profits: Progressive Capitalism for an Age of Discontent),【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 Joseph E. Stiglitz)
逐渐恶化扭曲的价值观带来了扭曲的经济和政治。美国已经形成了一个更加自私的社会,就像经济模型中所表述的那样,人们本就是自私的,但这种形象并不是美国民众理想中的那个更好的自己。美国人被错误的模型引导,最终变得与模型本身毫无二致。美国人变得更加物质主义,不再考虑其他人的感受,从利他主义逐渐变成利己主义,而最初的道德准则也变得越来越模糊——道德是为宗教领袖和星期日的祷告保留的。金融机构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道德败坏已经成为金融的标志。
——《美国真相》(People, Power and Profits: Progressive Capitalism for an Age of Discontent),【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 Joseph E. Stiglitz)
经济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并不是目的本身。
——《美国真相》(People, Power and Profits: Progressive Capitalism for an Age of Discontent),作者:【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 Joseph E. Stiglitz
你的意思是……,对吗?
对外界或内部的刺激或影响作出积极的、有选择的反应或回答。人的能动性与无机物、有机生命体、高等动物的能动性有别,称为主观能动性。其特点是通过思维与实践的结合,主动地、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反作用于外部世界。
来自:百度百科,“能动性”
信息,指音讯、消息、通讯系统传输和处理的对象,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人通过获得、识别自然界和社会的不同信息来区别不同事物,得以认识和改造世界。
来自:百度百科,“信息”
信息就在那里,不偏不倚。
人类就在这里,东倒西歪。
可以想见,当东倒西歪的人接收到了不偏不倚的信息时,基于TA歪倒的方向,TA对信息的解读以及之后的行动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才会有“我不知道TA听了会作何反应”这句话。
《智力大冲浪》留给我们最好的一个游戏应该是“拷贝不走样”,而这个游戏应该可以直观地展示出这一点。
在尚且还没有文字的时代,口耳相传的很多故事和思想都无奈因人类的拷贝而走样了,留给后人的可能只剩下只言片语,但或许还能留存住原初故事和思想中最核心的部分。在有了文字之后,由于可以被记录,这世间就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故事,一代代人的思想得以被(较为)完整地记录下来,供后人阅习。
然而,可能是因为被记录下的思想太多了,在后世流转的过程中,很多故事和思想被后人精简了,而且这些精简后的版本,很可能留存下的并不是原初的故事和思想中最核心的部分,而是对于出现精简版时期的后人的利益而言最有利的部分。
亚当·斯密(1723-1790),英国经济学家、哲学家、作家,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他强调自由市场、自由贸易以及劳动分工,被誉为“古典经济学之父”。 14岁考入格拉斯哥大学,学习数学和哲学,并对经济学产生兴趣。17岁时转入牛津学院。毕业后,1748年到爱丁堡大学讲授修辞学与文学。1751~1764年回格拉斯哥大学执教,期间他的伦理学讲义经修订在1759年以《道德情操论》为名出版,为他赢得了声誉。1764年他辞了教授。担任私人教师,并到欧洲旅行,结识了伏尔泰等名流,对他有很大影响。1767年他辞职,回家乡写作《国富论》,9年后《国富论》出版。1787年他出任格拉斯哥大学校长,1790年逝世。
来源:百度百科,亚当·斯密
在下面的几段引用中,这几本书的作者对于亚当·斯密都进行了分析和点评:
劳动价值论——价值与工人在生产上花费的时间成比
经济增长的敌人首先是重商主义者的贸易保护政策,其次是保护工匠特权的工会,然后是将钱财挥霍在非生产性劳动和奢侈消费上的贵族。
将过多的劳动力用于非生产性目的——例如囤积现金——阻碍了国家财富的积累。这种行为直到今天仍困扰着我们的经济。
盈余不应该被“浪费”在非生产性劳动上,而应该被存起来以投资更多的生产,这样整个国家才能变得更富裕。他认为的奢侈消费:“收集书册、雕像、绘画”或“更不务正业的珠宝、小玩意儿和精巧小饰品”。
——《增长的悖论:全球经济中的创造者与攫取者》(The Value of Everything),作者:【英】玛丽安娜·马祖卡托(Mariana Mazzucato)
在学界,经济学家希望自己的学科显得科学严谨——更像物理学而非社会学,结果失去了早期的政治和社会内涵。
实际上,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社会科学,政府规模取决于人们对政府作用的理解(或仅仅是“定位”)。这一点很重要(参考“述行性”)。
亚当·斯密的著作里全是政治和哲学,以及对经济如何运作的早期思考。
整整两百年,这一学科一直被称为“政治经济学”。20世纪初,人们将其简化为“经济学”。
最终,关于不同价值理论和价值创造动态的争论几乎从经济学界消失了,只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出现在商学院里:“股东价值”“共享价值”“价值链”“物有所值”“估值”“增值”等。
因此,从前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会学习丰富多样的有关价值的知识,了解不同经济思想对价值的看法,但如今他们只知道价值是由价格在稀缺和偏好的影响下产生的动态结果决定的,而不是以一种特定的价值理论呈现的——就像“Econ 101”这样的学科概论。一种缺乏理智和知识的价值概念只是用来读的,是假定正确而已。
——《增长的悖论:全球经济中的创造者与攫取者》(The Value of Everything),作者:【英】玛丽安娜·马祖卡托(Mariana Mazzucato)
Capitalismo 资本主义
1759年,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首次提出了这个蜚声世界的理论:“土地的所有者,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进行生活必需品的分配,这种分配差不多同假设土地在其所有居民中分割成相等的部分时所能有的分配一样;这样,没有打算去做,没有真正去做,却促进了社会的利益,为人类的繁衍提供了生活资料。”
在亚当·斯密包括《国富论》(1776)的许多作品中,有一只所谓的“无形的手”调配着市场供需平衡的理论。这不过是一种幻想,但这种幻想却是形成自由主义的基石,因为该理论由果溯因地将金融业者以为大众谋福祉为借口,实际上肮脏地获取自身利益所进行的一切行为合理化了。
——《人类愚蠢辞典:揭穿人类社会自欺欺人的263种愚蠢现象》(DIZIONARIO DELLA STUPIDITA: Fenomenologia del non-senso della vita),作者:【意大利】耶尔乔治·奥迪弗雷迪(Diergiorgio Odifreddi)
亚当·斯密自己的看法是:全面的丰富繁荣必然会下渗到一般的人民;社会越变越富而且人民却越来越贫穷是不可能的。
——不幸的是,后来出现的现象并不支持他的论点;
当这些理论家必须面对事实时,李嘉图不得不辩称:在社会越来越发展时,会越来越难以购得食物,而且地主会越来越富,进而剥削资本家及工人;资本家及工人的利益相互冲突,但是这些冲突却没有长远的影响力,因为工资永远无法超出基本生活水平,而利润最后也会干涸。
泛泛而言,上述论点的确包含了一些道理,但是作为资本主义的解释而言,没有比它们更不真实和深奥难解的了。然而,这些事实本身就自相矛盾,即使在今天我们仍难以了解它们。
不足为奇的是,在经济学里,虽然学者们号称是从人类的(而不是动物与植物的)行为中抽离出生产与分配法则,但他们仍诉诸动植物之繁殖来解决问题。
——《巨变:当代政治与经济的起源》(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作者:【英】卡尔·波兰尼 Karl Polanyi
总有人会记得,这位现代经济学之父,同时也是道德与政治哲学家。
——刘擎教授在2月23日转发的《亚当·斯密传》一书的书籍推荐微博时所配的文字
以亚当·斯密为例的举例暂告一段落,待我看完《亚当·斯密传》之后,或许还会学习到在后世人实践中被误读或是故意遗忘的新内容。
在近期与我几位学过亚当·斯密思想的同事们的交流中,我听到的最令我震惊的两句话是:
“MMT(Modern Monetary Theory,现代货币理论)/ UBI(Universal Basic Income,全民基本收入)是资本主义的堕落。”
“经济的作用就是要让促进经济增长,把饼做大,分配好……搞经济的人自己首先要把自己的经济(财务)搞搞好,不能说搞经济的人还穷索索的。”
而每当我想向他们推荐一下同为知名经济学家的人从另一个角度阐释经济的书时,他们往往根本不屑理睬,或是敷衍地草草一看,甚至有人给了我一个我听到过最神奇的理由:
“TA啊,TA一直都是亲中的呀,所以才会写这样的书。”
我很好奇,一个号称拥有科学思维的学科,是如何培养出这么不科学的逻辑和思路的。我很好奇,经济学专业的教材里面都写了些什么,以及学这些教材的学生以及教这些教材的老师到底是至今都还在一板一眼地学习很久以前的人所精简后的经济思想,还是会与时俱进地结合现在的社会背景去真正分析一些问题,并从而产生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在《巨变:当代政治与经济的起源》一书中,波兰尼还写到:
我们得到的结论是:虽然人类的社群从来没有完全放弃对外贸易,但这种贸易却不必然要伴随着市场。对外贸易起源于冒险、探勘、狩猎、抢劫及战争等人类的权性,而不是起源于交易。它也绝少意味着是和平及双边性的,而即使是意味着这两者的时候也是基于互惠而非交易的原则组织起来的。
在斯蒂格利茨为《巨变:当代政治与经济的起源》一书所作的序言中,他指出:
倡议华盛顿共识的新自由主义者强调:政府干预是所有问题的根源。其关键论点就在于改革途中需找出正确的价格,并借助私有化及自由化,将政府从经济活动中抽离出来。根据这种观点,所谓经济发展只不过是资本累积,以及提升资源分配的效率,但这些都只是技术问题而已。这种意识形态误会了变迁的本质,变迁所影响的乃是社会整体,而非仅限于经济层面。经济上的改变,远远超出其字面意义。正如波兰尼所指出的,这种观点的持有者,仅显示出其误读历史。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对于眼睛见不到的实物,或许只有亲身经历才有可能给予你不完全虚假的感受和判断,否则的话,我们所做的只不过是在阐述自己的猜测,那既然如此,请不要把猜测表达得过于言之凿凿,剥夺了听者自由探索的动机。
我的意思是……
表达是将思维所得的成果用语言语音语调、表情、动作等方式反映出来的一种行为。表达以交际、传播为目的,以物、事、情、理为内容,以语言为工具,以听者、读者为接收对象。来源:
百度百科,“表达”
沟通(communication)是人们分享信息、思想和情感的任何过程。这种过程不仅包含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也包含形体语言、个人的习气和方式、物质环境——赋予信息含义的任何东西。
来源:百度百科,“沟通”
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对自己说“我很自信”。这样的画面在影视剧作品中出现得比较多,也许在生活中也有很多人是这么做的,因为语言的力量是异常强大的。谎言千遍也成真,自我催眠的人是这么想的,但很多为了某些目的四处忽悠的人却没有把这句话当回事儿。接着,成功被忽悠的“零号病人”将这个忽悠口口相传,一次次都说得跟真的一样,于是病例数增加了,直到全面铺开,再也无法挽回,变得难以控制。当然,也有的忽悠的传播或许只止步于“零号病人”,或是只是感染了部分社群的人。
就像前文中提到的,每个人在每时每刻都通过语言、文字、行为在向周围的人传播着TA自己的价值观,哪怕涉及的只是一句微不足道的话或是事。然而,潜移默化,是种神奇的力量。也许就是因为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让我们误以为“微不足道”,所以我们才敢于放肆地说着做着自己想说想做的事情(或是不说着不做着自己不想说不想做的事情),无论是在电子屏幕里还是在屏幕外,而忘记了总有人在看着听着琢磨着模仿着。
独善其身 + 以身作则。
因为每个人是自己的榜样。同时,不管你有没有意识到,你也一定是某个人或某些人的榜样。这样的关系链条可以绕地球一圈,成就了我们称之为家园的人类社会。
* 本文所引书籍或言论的作者介绍:
玛丽安娜·马祖卡托(Mariana Mazzucato),经济学家,伦敦大学学院(UCL)创新与公共价值经济学教授,创新与公共目的研究所创始人兼所长。她被美国《新共和》杂志评为“三位最重要的创新经济学家”之一;2014 年,获《新政治家》颁发的政治经济学斯佩里奖;2018年,获列昂季耶夫奖。她也为世界各地的决策者提供有关创新和可持续增长的建议。2015年9月起,马祖卡托任英国工党七人经济顾问委员会委员,其他委员还包括明星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和诺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2018年起,担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CDE)安赫尔·古里亚的特别顾问,2019年加入联合国发展政策委员会。
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i,1886~1964年),匈牙利政治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也是20世纪公认的彻底、有辨识力的经济史学家。波兰尼被认为是“实质主义”(用文化的方法研究经济)的鼻祖,其观点在人类学、经济史、经济社会学和政治学领域广泛流行。他的理论最终成为经济民主化的基础。《巨变》一书也已成为历史社会学研究的典范。
约瑟夫·E. 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全球著名经济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同时担任哥伦比亚大学全球思想委员会的联合主席。2001年,他因对信息经济学的开创性工作而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在此之前,他还获得了约翰·贝茨·克拉克奖。斯蒂格利茨教授先后执教于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牛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是著名的经济学教育家之一。他还曾担任克林顿政府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等一系列重要职务。
皮耶尔乔治·奥迪弗雷迪 (Piergiorgio Odifreddi),1950年生,意大利逻辑学家、数学家,也是活跃的科普作家和评论家。他为意大利版《纽约书评》撰写社论和书评,还是意大利版《科学美国人》的定期撰稿人。他经常参与各种科学主题讨论,录制超过400期电视节目。由于在科普上的贡献,1998、2011年两度获得“伽利略奖”,2002 年获得“裴诺数学奖“,2005年获颁意大利共和国功勋奖章。
刘擎,著名学者。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包括政治哲学、西方思想史、现当代西方思潮与国际政治问题。代表著作《纷争的年代》《悬而未决的时刻》等。自2003年起每年撰写《西方思想年度述评》,是许多学者每年的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