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书计划五《愛儷園夢影錄》
近代上海是中国最早开放的城市之一,那必然是华洋杂处、中西混合。近代上海的历史可说是留下了不少外国人的痕迹,这其中不得不提的一个人就是哈同。
哈同(Silas Aaron Hardoon)是一位出生在巴格达的犹太人,5岁随父母迁居印度孟买,1873年经由香港来到上海,传说他当时只带着6块银元,但谁也没想到这6块银元成就了后来了上海滩巨富,哈同一度被人称为“远东第一富翁”。
1886年哈同与中法混血儿罗迦陵结婚。借着罗迦陵的旺夫相(传说哈同正是看中她这一点而和她结婚),借着中法战争和一战的机会,哈同通过房地产生意迅速积累了大量财富。最成功的案例就是开发了南京路,时至今日,南京路已经成了全国闻名的商业街。高峰时期,哈同的产业占了南京路地产的四成多。
1909年哈同夫妇在静安寺路造起了一座私家园林。因为罗迦陵笃信佛教(从她名字即可看出),当时聘请了名僧黄宗仰主持设计。不光有园林景致、亭台楼阁、假山湖沼,据称是模仿了《红楼梦》中大观园的设计,因而号称海上大观园。整个园林共有景点83处,每处均冠以美丽的名字,是当时上海最大、最为豪华的私家花园。此外还建有频伽精舍,按照佛经中极乐世界的说法,设计七重行树,七重罗网,七宝莲池,八功德水,成为上海的佛教圣地。园林的名字取园主人夫妇名字的各一个字——哈同的中间名”爱“和罗迦陵的名字俪穗或俪蕤(迦陵是她的号)——即是今天所要介绍书名里的爱俪园,上海人俗称”“哈同花园”。
如今这座旧上海的大观园一点痕迹都没有了,它所在的地方现在叫做上海展览中心,就是每年举办上海书展的地方。如果想去寻找一点爱俪园曾经的辉煌,这本《爱俪园梦影录》可能是唯一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这本书的出版首先得感谢作者李恩绩,是他为我们留下了珍贵了记录;其次感谢柯灵先生,是他保存了李恩绩的手稿三十年,后来又推动了这本书的出版。
说起这本书的缘起,真是机缘巧合。1943年夏天柯灵先生接编《万象》杂志,在整理废稿时,发现了署名“李恩绩”的文章,写的是论述殷墟甲骨文字的学术论文。投稿给《万象》这样的通俗杂志必然是石沉大海。然而柯先生认为李恩绩性格大概有点迂阔又不是什么名流,正是一个很好的组稿对象,而且通讯处是静安寺路爱俪园,就写信给他请他写写有关爱俪园的文章。后来便有了在《万象》上连载的《爱俪园——海上的迷宫》。《爱俪园梦影录》出版时作为附录附在了后面。
《爱俪园——海上的迷宫》连载不到一年戛然而止,柯灵先生登门拜访询问原因,希望李恩绩继续写下去,却发现他是在爱俪园从事绘画工作,大概是画的润格比稿费要多,柯灵先生也不好勉强他。
六七年后,柯先生忽然收到了李恩绩的手稿,即为《爱俪园梦影录》,是《爱俪园——海上的迷宫》的姐妹篇,不同的是前者是主观角度的回忆录,后者是客观的叙述。然而此时天地一新,这样的书在新时代已然不合时宜了。
一晃三十年过去,十年动乱后,柯灵先生想起这部书稿,不忍它蒙尘人世,便一面为它谋求出路,一面打听李恩绩下落。后来书稿得以通过香港《文汇报》在《百花》周刊连载,而李恩绩已经在文革中谢世了。
柯灵先生找到了李恩绩的遗孀,才约略知道李恩绩的生平。原来抗战胜利后,李恩绩回到故乡绍兴安昌,困居近十年。全国欢庆解放,却是他个人的“饥饿时代”,有时一天只喝两顿粥。在此期间,他还用粥液代替浆糊装订自己的甲骨文研究成果寄给了郭沫若,只是不知郭沫若有没有给他回复。五五年后回到上海,在贫病交迫中卖画为生,半文盲的爱人在弄口卖香烟补贴家用。文革中却被抄家批斗,默默地死去。柯灵先生说:平时好像世上没有这个人,文革一起,却想到了这个小人物。读来真是让人心酸。文革中他的著作甲骨藏品等都没了下落。如今这本《爱俪园梦影录》不仅是爱俪园这座海上大花园唯一的记录,更重要的是李恩唯一幸存的精神遗产。柯灵先生感叹:有真实才学却没世而名不彰,真是艺术世界最大的悲剧。
当年爱俪园建成后,轰动上海,人人以一睹真容为荣,但奈何爱俪园门禁森严,无人介绍是不得其门而入的。爱俪园建成只在1914年、1915年、1917年8月、9月四次开放,以游赀资助吴兴水灾会、慈善救济会、京直奉水灾义赈会、汴晋湘鲁秦鄂水灾义赈会。曾写文章介绍爱俪园的丁翔华说爱俪园“门禁森严,等闲莫能入雷池一步”,自己因“得宝音法师之介”,才有机会“遍游名胜”,但内园因“未得罗夫人之许,莫能观光”。曹聚仁则因同学替哈同夫妇造像,且另有朋友与爱俪园总管姬觉弥是苏北同乡,“因此有住园的机会”。爱俪园从1919年落成到1931年哈同去世没落直至1953年被改建,仅存在40余年,有机会接触者又少,因此外界对爱俪园的具体情况并不是很清楚,时至今日,有关文章书籍介绍时仍不免有错讹疏漏之处。有关爱俪园的最可靠资料当属民国时期出版的由设计者黄宗仰编的《爱俪园全景之写真》(孔网存一孤本,未见版权页,卖家定为1915年出版),据深圳博物馆李军先生认真对比《爱俪园全景之写真》和《爱俪园梦影录》,李恩绩对园景的方位、形貌等的描述与黄宗仰的记录基本完全一致,为我们考证爱俪园园景从建成之初到20世纪20年代的变化情况提供了可信的资料。
感谢李恩绩留给我们这么宝贵的精神财富,感谢柯灵先生为这本书的出版所作出的贡献。时代悲剧让一个才华出众的书写者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得不到,苍天不佑李恩绩,痛煞后人,但愿这样的悲剧永远不要再有。
封面设计:马少展,背景图为李恩绩手迹
三联书店84年5月1版1印









以上爱俪园旧影来自上海档案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