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年轻的名义,奢侈的干几桩坏事

以年轻的名义,奢侈地干几桩坏事,然后在三十岁之前,及时回头,改正。从此褪下幼稚的外衣将智慧带走。然后,做一个合格的人,开始担负,开始顽强地爱着生活,爱着世界。
——张爱玲
成都最近的天气很舒服。上周晨跑,吹着小风,还能闻到些桃花香。
晨跑中,大多是中年人。穿着干练的短袖短裤,英姿飒爽,步态轻盈,努力和自然规律做着对抗训练。
年轻人呢,仗着青春的优势晚睡晚起,白天奶茶晚上酒,灯火通明又一宿,也没觉得是多大个事。
前些日子的某个晚上,和闺蜜相约出门撸串。路过一家小酒馆,看见门口站着数个光腿短裙妆容精致的小姑娘勾肩搭背谈笑风生。那天正好赶上成都的倒春寒,天空飘着小雨,我俩如同潜入闹市的夜行者,把大衣往身上一裹,领口拉高,从小姑娘的身旁擦身而过。
心想,哼,等天气暖和了再和你们拼。

你看,人的变化多么明显。
不知何时开始惧怕油腻的食物,对甜食适可而止;衣服穿少了会生病,不敢轻易熬夜;对人群聚集的地方感到烦躁,能自己呆着就自己呆着。
无法顶着年轻的外衣胡作非为,也不想彻底变成一个严肃的大人,在中间的缝隙来回蹦跶,希望还能溅起一些水花。
所以,时间是连续的,人是分阶段的。
大提琴演奏家王健说,音乐家到了后期会进入一种绝望的境界,对音乐的理解越深,而演奏的技艺却日益退步。你不知道哪天是最后一天,之后便再也无法演奏出令自己满意的作品。
王小波在《青铜时代》写道:“永不妥协就是拒绝命运的安排,直到它回心转意,拿出我能接受的东西来。”
而大部分人还是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无法忤逆自己好吃懒做的本性,也没有能力拒绝命运的安排。

有人是天生的强者,披荆斩棘是他们骨子里的信仰;有人在弱者的世界躺平,一箪食一瓢饮,无谓陋室,无谓成败;也有人一直走在成为强者的路上,努力摆脱弱者的标签。
可生活就是这么不受控制。无论你曾经多么理性地想要控制自己的身心,它都能在毫无察觉的某个瞬间,将你带到未知之境。当眼前的光景变得陌生,才恍然大悟,自己又偏离轨道多时。

以前会因此怪自己无能。
不喜欢失控无序,又害怕沉闷无趣,想让生活变得井井有条的同时,又不想墨守成规。只是无论深思熟虑还是无意识的选择,大多是由外界各种波澜起伏共振所致,要说“控制”,真的很难。
连思考也一样。
成长过程中无数个偶发灵感的瞬间,汇聚成一条行之有效的代码,驱动着那个叫做“我”的程序前行。

幸运的是,我们各自拥有一套深度学习的进化程序,在原生基础上加以修正、迭代、升级,形成那套属于“我”的独一无二的思维方式。这可能是我们能做的为数不多的改变之一了。
最近跟朋友谈到“选择”问题。
有位朋友说,你在不清楚选什么的情况下,尽量保住更难得的机会。这句话把我从两难的混沌状态中拎了出来。
早年间,渴望突破,也期待惊喜。做选择,更看重“利”。恨不得坐上火箭,能走多快走多快。可是突破实在来得不容易,周期又长,大部分时间只能静静等待。
惊喜就更不必说,不知要经过多少次惊吓,才能换来一次惊喜。到那个时候只想松一口气,感叹一句:
“噢,终于又熬过来了。”
然后继续埋头赶路。

所谓“贪嗔痴”,大概可以形容之前的状态。
现在倒是放缓了许多,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总之,能够很明显感到”代谢速度降低“,居然开始心安理得地享受起平静安逸的生活。
连拔智齿测血压,都能测出低血压。还被医生问,是不是感觉自己平时很娇弱。我说没有,只是想到拔牙心态崩了。
果然,过了荷尔蒙井喷的年纪,勇敢也变成了一种稀缺资源。
所以长辈总说”什么年纪做什么事“,也不无道理。所谓“顺势而为”就是要呼吁广大骚年不要干以卵击石的蠢事。以免到头来蛋碎人亡,竹篮打水一场空。
毕竟人活着,活得长,才能多干几件有意思的事。

冯唐有段话是这么说的。
他说,”你我都不是佛,喜怒哀乐,贪得无厌,吃喝嫖赌,执迷不悟,佛法不适用你我的生活。但是,简单地印佛经,是为了来生能幸福,简单地不作恶,是敬畏必然而来的因果报应,简单地忍受整年磕头般苦难,是认定能让亲人少些苦难。
这样简单下去,再简单下去,脑子没弯儿了,手脚有劲儿了,山顶慢慢低于脚面了,拉萨就在眼前。你我竟然像山、云、湖水和星空一样,一直在老去,一直在变化,一直没问题。再简单下去,再这样下去,你我都是佛了。“
索性,生活也没那么复杂,不要脸就对了。
种豆子和相思或许都得瓜,你敢试世界就敢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