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白兔,关于他者
粗略了看完了,因为带孩子比较劳累,没有精力精读。
个人读书喜欢把书中的理论与自己的生活做对照。譬如我最近理解的‘他者’,在我的内心中至少有三个他者,一个是现实乡村生活唯利是图,鲜廉寡耻的他者,他主导了我大部分社交生活的潜意识行为。还有两个他者,一个是借于文字和建筑、田野生态建设、客家语言的他者,是传统文化,他主导了我小时独处的生活,另外一个他者,是我接受的西方教育,是理性者。我的焦虑抑郁基本来自现实社交生活的那个他者。我理解的拉康说的语言对他者的构建性,来源于我对荣格对集体无意识的神秘解读的怀疑,因为我发现语言文字本身有很强的性格,它像一张网,它的表达方式其实传递着比表面上的意思更深远的意义。人们在说一种语言的时候,他不自觉的继承了一部分集体的潜意识。潜意识的传递不止是语言的,行为方式、建筑风格、生态规划等等都含有潜意识的存在。拉康强调这些他者是潜意识的载体,而荣格强调潜意识的强大性。我没有怎么真正的读过哲学史书,哲学部分就不讨论了。
我的能力是对生活本身的敏感度,说起他者,譬如你是我的一个他者,一个远方的朋友,有共同的爱好,当你为我点赞的时候,我感到些许自我存在,因为这唤醒了‘理性的他者’的存在,也就是理性的自我。但这被动的,是无常的他者引起了的自我想象,如果我的自我完全是依赖‘他者’存在,我就会没有血肉,就会化为虚无,他者的意义是一种结果,而不是原因。就像一个孩子对着镜子笑,他有了他者的想象,但并不是他者造就了他的自我,而是他对生活的经历遇到了一个他者。拉康的理论,个人看来忽略了在生活中主体与无数他者相遇之后的感觉碰撞带来的主体性选择。就像我,同样是在这里长大,为什么敏感的察觉到一个传统中国的人并不多?是我的感受让我选择了他者,而不是他者构建了我。假如他者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个体的存在就会缺乏差异性。差不多就这样,我个人的一点浅显的理解。我最近感受到的是,当我有选择‘他者’的自由时,我觉得自我展现了出来
所以他者有两种,一种是强制的,譬如我心中那个唯利是图,鲜廉寡耻的他者,他不是我生活感受选择的结果,而是一种强迫,一种奴役的他者,这类他者,不会是自我的存在,而是自我的抹除。一切由感官欲望所构建的他者都是这个犯愁,因为它们都有强迫性,是人性需求无法被满足而生长出来的欲望。
还有一种他者,存在于自我之外,有无数个他者,像恒河沙数,但最终选择了一个,是生活本身的结果,这个他者并不全然是他者,也不全然是想象,因为他有生活的血肉。
就像孩子,有的孩子的父亲是想象出来的,因为他并没有收到过父亲的照顾,他有的只是一个语言称呼上的父亲,一个词汇暗示的父亲的样子,他真正拥有的可能是一个虐待者
但有的孩子,他的父亲却不仅仅是语言性的,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因为父亲存在于他的生活中,存在于他的呼吸间,存在于他的眼泪里
另外我一直强调要有实在的思想交流,就是因为,基于自身生活经验的倾听和表达本身又是一种生活经验,而基于社交网络的点赞转发之类,虽然确实能引起兴奋,但他只会引发占有欲和失望。简便的社交网络为我们构建起了一个体量庞大,但毫无血肉的他者
浅薄之见,望谅,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