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阳关今犹在,明月何时照家还 ——写给我心中的顾逢恩(郑业成)

嘉义伯,河阳侯,名义上赐爵封侯,表面上风光无两,可顾逢恩这一生,注定是一场悲剧。 顾逢恩身为皇帝妻族,是衔着金汤匙出生的,祖父为前朝中书令,姑母为先皇后,父兄在关外屡建战功,自己从小陪在太子表弟身边,一心要做那股肱之臣,辅佐未来明君。 看刚出场的顾逢恩,意气风发,英姿挺拔,一双俊目之中有清风有朗月,是这丧剧里难得的一抹阳光。他有理想有抱负,想凭借自己的努力博得功名,成就朝中大儒;他有胆识有谋略,屡次以身涉险,救太子于危难之中;他有情趣有格调,调得一手好香,保持着世家子弟的傲劲。倘若遇到明君,这样的臣子当为国家有建树,于百姓有裨益。 只可惜,他侍奉的是萧家父子,这一对奇葩君臣。萧睿鉴凭借妻族的力量从亲王被扶上了帝位,根基稳固之后,最忌惮的是顾家权势依然强盛,最擅长的是让皇子之间、臣子之间相互掣肘倾轧,弄得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任朝中权术盛行,妄念丛生。任何人于他而言,都只是一枚棋子,随时可以弃之废之。萧定权因为母族的缘故,自小失爱于君父,他一面说着谨遵太傅教诲,循大道不能为,一面忍不住亲自下场出手,任用清流却不护他周全,拉拢小人却不加以防备,导致在一场场宫廷阴谋中一再陷入险境,让身边的人一个个被打压、被迫害、被牺牲。他的天真,在于把是非评判的标准维系在君父的态度之上,对重新获得君父的宠爱始终抱有幻想,他的讨好、他的倔强,不象成大道者忍辱负重之所为,倒更象原生家庭被忽视被伤害的孩子应激任性之举,不论代价不计后果,徒让亲者痛仇者快。 所以顾逢恩注定跟自家父兄、卢世瑜、陆英父子一样,都不过是父子俩拿家国天下闹矛盾的牺牲品。对姑父,逢恩看得比谁都清楚,所以姑父面前他吊儿郎当表现得象个弄臣,笑话陆英等清流是老天真,不理会君君臣臣那套说辞,借殿试之机生事为太子造势。他只是没想到姑父会对顾家这么狠,直接革除了自己的功名,剪除其理想的羽翼,更无异于削去了太子的右臂。被火苗无情舔炙的何止是摁住进士服的手,那活脱脱是逢恩的心啊。 不过顾逢恩偏不是个轻易认命的主儿,出走长州,已然是唯一的出路。只是弃文从武,哪里是说说这么简单的。边塞秋霜冷,大漠风沙寒,三载的戎马生涯,让初见尸血呕吐不止的一介书生成长为征战杀伐、行事决绝的河阳侯,其间的磨砺和转变,耐人寻味。三年后再见太子的河阳侯,眼里的光已然磨灭,取而代之的是一丝凌厉和冷峻。 从见到太子那一刻,顾逢恩就知道自己已经没有了退路。命太子赴长州,就是萧睿鉴下的一着妙棋,顾逢恩或回京城,或就地起事,其实都是死路一条。武德侯被宵小所害,一代名将竟落得如此下场,兄长也已战死沙场,自己的妻子临产,顾家血脉难以保全,顾逢恩别无选择,只能孤注一掷放手一博。 可笑可叹的是,自己从小一起长大的表兄,到底姓萧不姓顾,顾逢恩杀刺史灭天长营扶太子上位,是希翼太子能有朝一日澄清宇内,使天下太平,文化昌荣,使老有养,幼有恃,父母慈,子女孝,君王检,臣子恭,使教化风行万里,使余泽惠及百代,达到天下大治。退却的太子却首先质疑逢恩的动机,担心的是自己和顾逢恩会陷入上一代的权力制衡怪圈。太子不忍眼前长州城内伤亡,却不在乎身后谁来收拾烂摊子实现大治的理想,深陷棋局却还念着全身而退,宁可自废自戕以维持萧家的统治地位和现世的名声,难怪萧定楷死前讥讽他“可惜你如此看重这江山,你却永远拿不到”。所以,当顾逢恩听到“不会放过你顾家满门”的诛心之语,绝望挥剑自刎血溅城头时,我一再泪目了,逢恩辅佐明君的一片丹心,终究是错付了。 感谢演员郑业成,他用了7个月的时间,呈现出来4个小时的顾逢恩,是那样的饱满鲜明,那样具有个性色彩和人格魅力,从嘉义伯到河阳侯,一路的成长和转变让人信服,尤其是军营中带兵、战场上厮杀的将军,面庞从圆润如玉到清瘦黝黑,眼神从清澈如许到硬朗决绝,他的血性和坚毅,不屈和抗争,让顾逢恩不仅永远地活在了长州的风沙里,也长久地活在了观众的心中。角色和演员是相辅相成的,向戏骨前辈们学习切磋,在敦煌的艰苦拍摄,同样也是大成宝贵的人生历练吧。愿大成的人物库中能有更多这样立体丰满的角色,继续用角色与观众倾心交流,呈现更多令人叹服的精彩。